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测试题(五)

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测试题(五)

语文模拟测试题(五)一、基础(25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1)□□□□,□□□□。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1分)(2)□□□□。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袁宏道《满井游记》)(1分)(3)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分)(4)李白《行路难》中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诗句是,□□□□□□□,□□□□□□□。

(2分)(5)把陆游的《游山西村》默写完整。

(10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zhuīsù()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2)这个洞rènláorènyuàn( )地给整个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

(3)我是在白云的qiǎngbǎo()中笑着长大的。

(4)尽管jīngpílìjié(),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3分)(A)学生会号召全校同学积极响应学生会的号召,为学校患病的同学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删去“学校”)(B)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民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不断进步。

(把“进步”改为“提高”)(C)同学们要厉行节约,杜绝不浪费水电等不良行为。

(去掉“浪费”前的“不”)(D)我们只有掌握了扎实的语文基础,就能为学习别的知识插上翅膀。

(把“就”改为“才”)4、从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从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描述某人性格的话。

(80字以内)……………………………………………………………………(4分)A组:通宵达旦怡然自得心如铁石睡眼惺忪B组:不仅……而且……又……又……5、据权威部门对全国近6000名城乡居民的调查,就学历水平与对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得出如下统计资料。

请根据表格所反映的事实,对准备辍学打工的同学小明说几句话。

(80字之内)你对小明说:“”二、阅读(45分)(一)孙权劝学(12分)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卿今.当涂掌事(今天)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研究)C、及鲁肃过.寻阳(到)D、即更刮目相待(重新)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蒙辞以军中多务。

8、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先是不愿意学,以“军中多务”推辞,后认为孙权说得有道理,“□□□□。

”(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9、下列对原文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文章中,吕蒙经历了“推辞学习”、“开始学习”、“学习很有信心”的思想变化过程。

B、鲁肃大惊从侧面说明了吕蒙才略的长进令人惊叹。

C、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需要别人的鼓励,只有鼓励才能让人的才略大有长进。

D、文章叙事简练,但是其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二)饮食不宜过烫(10分)口腔食道都怕烫,热饮热食有损伤。

上皮增生会恶变,吃饭喝汤不要忙。

温度对人具有诸多微妙作用。

生命在进化中都有自身最适合的温度,进化程度越高,要求最佳适宜温度越严格。

人体体温在37℃左右时,代谢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人体细胞对高温的耐受性比低温差。

热对肿瘤细胞也产生微妙的生物学作用,许多试验证明,肿瘤细胞的致死温度临界点为42.5℃——43℃,在此温度范围内,延长加温时间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由此产生了温热疗法治疗肿瘤。

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有关,就是说有可能某些黏膜上皮的肿瘤是“烫”出来的。

我国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喜欢饮用热奶茶,一日数遍;东南沿海潮汕地区的居民喜喝“功夫茶”,且要趁热饮用;太行山区的人们习惯于趁热喝大碗粥。

①这些地区都是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

当然,肿瘤的发生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太行山区成为食管癌高发区除热食外,还与饮食特点如粗、快、硬等有关。

研究发现,人体在37℃左右的情况下,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多在36.5℃——37.2℃,最适宜的进食温度在10℃——40℃左右,一般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60℃。

当感到很热时,温度多在70℃左右。

②经常热食的人,在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觉得烫,但是在接触75℃左右的热食、热饮时,娇嫩的口腔、食管黏膜会有轻度灼伤,灼伤的黏膜表层会及时脱落、更新,基底的细胞会迅速增生、更新、补充、,久而久之,增生的细胞速度如异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下发生变异,最终产生不良后果。

另外,由于黏膜在热刺激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会增厚,增厚的黏膜受热刺激反应会越来越不敏感,加之食管黏膜的神经反射本来就很迟纯,这样会越来越不怕热,越不怕热会越敢吃烫的东西,而吃得越烫,口腔黏膜会越增厚。

如此恶性循环,人会不由自主地接受越来越严重的灼伤刺激。

这种刺激带来的损伤还有可能引起久治不愈的食管炎,这种食管炎有时伴有间变细胞,有人提示这有可能是癌前病变之一。

研究人员发现,食管癌往往合并有食管炎,食管炎往往比食管癌早10年。

热饮热食不但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而且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不利。

食物太烫,在口腔存在时间偏短,刺激唾液分泌减少,以及唾液与食物混合过程不充分,这不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

另外,温热刺激能掩盖味觉的充分体验,往往难以细细品味各种食物的美味。

饮食过烫,不论从防癌或一般饮食卫生角度看,都属于不良的生活习惯。

应努力纠正,尤其是那些有食管贲门癌家族史的人,更应早日改弦易辙。

清淡温凉吃美味,食不过烫保平安。

10、细读全文,说一说“热饮热食”对人体有哪些危害?………………………………(3分)1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温度对人具有诸多微妙的作用,人体体温在37℃时,代谢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B、我国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东南沿海潮汕地区、太行山区都是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

C、研究发现,人体一般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60℃。

D、经常热食的人当发现患有久治不愈的食管炎,而且这种食管炎有时伴有间变细胞时,这是食管癌前病变之一。

12、文章句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有关”中“可能”一词能不能删去?……………………………………………………………(4分)(三)我母亲是春天(15分)宗璞在我们家里,母亲是至高无上的守护神。

日常生活全是母亲料理。

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孩子的教养,亲友的联系,需要多少精神!我自幼多病,常和病魔作斗争。

能够不断战胜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我有母亲。

如果没有母亲,很难想象我会活下来。

在昆明时严重贫血,上纪念周站着站着就晕倒。

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

当时的治法是一天吃五个鸡蛋,晒太阳半小时。

母亲特地把我的床安排到有阳光的地方,不论多忙,这半小时必在我身边,一分钟不能少。

我曾由于各种原因多次发高烧,除延医服药外,母亲费尽精神护理。

用小匙喂水,用凉手巾覆在额上,有一次高烧昏迷中,觉得像是在一个狄窄的洞中穿行,挤不过去,我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一抓到母亲的手,立刻知道我是在家里,我是平安的。

后来我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

在挨千刀的过程中,也是母亲,一次又一次陪我奔走医院,医院的人总以为是我陪母亲,其实是母亲陪我。

我过了四十岁,还是觉得睡在母亲身边最心安。

母亲的爱护,许多细微曲折处是说不完、也无法全捕捉到的。

也就是有这些细微曲折才形成一个家。

这人家处处都是活的,每一寸墙壁,每一寸窗帘都是活的。

小学时曾以“我的家庭”为题作文,我写出这样的警句:“一个家,没有母亲是不行的。

母亲是春天,是太阳。

至于有没有父亲,不很重要。

”作业在开家长会时展览,父亲去看了。

回来向母亲描述,对自己的地位似并不在意,以后也并不努力增加自己的重要性,只顾沉浸在他的哲学世界中。

在父母那时代,先生小心做学问,太太操劳家务,使无后顾之忧,是常见的。

不过父母亲特别典型。

他们真像一个人分成两半,一半主做学问,一半主理家事,左右合契,毫发无间。

应该说,他们完成了上帝的愿望。

母亲对父亲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父亲对母亲的依赖也是到了极点。

我们的堂姑父张岱年先生说,“冯先生做学问的条件没有人比得上。

冯先生一辈子没有买过菜”。

细想起来,在昆明乡下时,有一阵子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带我们去赶过街子,不过次数有限。

他的生活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旧时有一付对联:“自古庖厨君子远,从来中馈淑人宜”,放在我家正合适。

母亲为一家人真操碎了心,在没有什么东西的情况下,变着法子让大家吃好。

她向同院的外国邻居的厨师学烤面包,用土豆作引子,土豆发酵后力量很大,能“嘭”的一声,顶开瓶塞,声震屋瓦。

在昆明时一次父亲患斑疹伤寒,这是当时西南联大一位校医郑大夫诊断出的病,治法是不吃饭,只喝流质,每小时一次,几天后改食半流质。

母亲用里脊肉和猪肝做汤,自己擀面条,擀薄切细,下在汤里。

有人见了说,就是吃冯太太做的饭,病也会好。

13、请概括本文写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例。

…………………………………………………(4分)14、文中的母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分)15、“一个家,没有母亲是不行的。

母亲是春天,是太阳。

至于有没有父亲,不很重要”。

你是否赞同作者的看法?请见要谈谈自己的认识。

…………………………………………………(4分)1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3分)A、文章善于选取生活中动人的细节,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母亲形象。

B、文章在叙事之间恰当地插上议论抒情,自然而然地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赞美。

C、文章用父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反衬了母亲的勤劳。

D、文章反映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依赖之情,甚至“过了四十岁,还是觉得睡在母亲身边最心安”。

(四)名著阅读(8分)我雇了和我同船来的一位青年担任我的翻译。

他是拉格奈格人,但在马尔多纳达住过几年,所以精通两地语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