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庄子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观照

谈庄子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观照

谈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观照摘要:《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个体逍遥的心灵境界,一是对世俗政治、教化的批判,一是个体生命在世俗世界中的融合。

通过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庄子》,并能透过《庄子》来反观当下社会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个体所面临的生命困境,然后依循、借鉴《庄子》中的人生智慧,在当下社会中走出合理的人生之路。

关键词:庄子;人生;处世;生命;当代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034-03《庄子》的人生与处世哲学涵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心斋、坐忘等修养功夫来实现心灵世界的逍遥,从而与天地冥合为一;一是通过对仁义教化和腐朽政治的批判与抛弃,来说明“有为”对人生命的戕害;一是通过对现实生命、朋友交往、世俗生活的安时处顺、莫逆于心、不谴是非,来完成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一、逍遥的心灵境界在庄子看来,人性应当是自然无为的,所谓“性者,生之质也”(《庚桑楚》)。

人先天所具有的即是人的本性,《马蹄》篇认为:“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但是人一旦进入到社会,和外物有所接触,就极易受到外物的影响,人的自然本性就会受到斫伤,“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天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齐物论》)“五色”、“五声”、“五臭”、“五味”、“趣舍滑心”、“物相刃相靡”等都可使人“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

”(《则阳》)诚然,庄子对外物的否定过于绝对化,但庄子并不否定外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齐物论》中,庄子肯定了万物的存在。

庄子的抛离外物是针对外物对人性、人心的影响而言的,庄子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

庄子眼见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指出人之本性、人被物奴役的同时,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才能不陷入物的世界,使人性复归于朴,即回归本真的自然之性——这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的修养功夫,使心灵达到逍遥自在之至高境界。

这种心灵境界无待于外物,而是通过内心的“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人间世》),使人的心志专一、虚静无虑,此即为“心斋”。

“心斋”需以“坐忘”并行。

“坐忘”便是要让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宗师》)。

“心斋”与“坐忘”的核心在于“心”。

庄子之“心”观可分为两层含义:其一为“机心”,即心的思虑、谋划功能;其一为“无心”,即“心”的无知无欲的超然状态。

庄子对“机心”是持否定态度的,“心斋”与“坐忘”的过程就是由“机心”到“无心”的过程。

庄子认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天地》)在“心斋”与“坐忘”的共同作用下,人将进入无知无欲、无念无我的超然状态,《齐物论》中称之为“吾丧我”。

陈鼓应指出:“人世上,一切的是非争论都由偏执的我见产生。

‘丧我’便是摒弃偏执的我。

‘吾’乃是开放性的、本真的自我。

摒除了偏见与独断之后所呈现的真我,才能从狭窄的局限性中提升出来。

”[1]210在这种“吾丧我”的超然状态下,人的精神纯白而安定,从而进入到一个至高的境界,此一境界便是逍遥游(简称为逍遥)。

逍遥游的境界是广阔无涯、无边无际的,《逍遥游》篇开始便说大鹏展翅高飞,其意在于告诉人们“开放的心灵,须有一个开阔的思想空间来培养;一个开阔的思想空间,可以舒展一个辽远的心灵视野。

”[1]202心灵一旦开放,则俗世间的外物,人与人之间的争夺、欺瞒等等能够伤害人之本性的东西全然不存于心,则人的精神便得自由与解放。

庄子的“无心”还有另一名称,即“神”。

“夫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天地》),能够“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天道》)。

“抱神”、“神未尝有所困”就是使精神宁定而不受困于外物与机心。

因其“神”(“无心”)关键地位,故而进入逍遥境界的人,可称之“神人”。

《逍遥游》中谓“神人”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之人也,物莫伤之,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熟。

”“神人”不受俗世的浸染、不受外物的伤害,精神处于至高的逍遥境界,形体冰洁而完美。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庄子认为人之本性自然无为,所以“神人”就其最初的产生来说则是先天的,但是庄子将“神人”作为逍遥境界的主人,其最终目的是告诉世人:成为“神人”,达到心灵的虚静逍遥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意义所在,即人生而为人就应该秉持着先天的自然之性来生活。

对于世人来说,在丢失了先天本性之后,则只能通过抛弃外物、凭借内心的修养来完成。

当“坐忘”与“心斋”使人达于大道之后,天人便可合一,宇宙即我,我即宇宙。

二、对仁义礼教与腐朽政治的批判如果说外物使人性堕落,属于物之层面的话,那么仁义礼教的兴起亦容易使人性堕落,属于人伦与社会政治之层面。

在道家看来仁义礼教的兴起非是正途,“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

”(《骈拇》)况且当仁义与政治结合而被当权者利用后,仁义便极易沦为纯粹的教化工具。

面对以仁义为主的伦理教化和当时腐朽黑暗的政治统治,庄子及其后学予以无情的鞭挞。

①在《马蹄》篇中,处于“至德之世”的人们并不知道君子、小人之分,没有智巧之心亦无贪欲之心,完全是朴素之民,而“及至圣人,蹩■为仁,■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

”仁义礼乐的创设本是在于引导教化人们,使社会向着合理有秩序的方面发展。

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人们“争归于利,不可止也”。

在《■箧》篇中甚至有“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惊世奇言。

庄子和他的弟子们为何要如此反对仁义礼乐以及他们的倡导者“圣人”呢?这是由于仁义礼乐非道家之“道”,非是“自然”,而是“有为”,这种“有为”容易让人争名逐利,虚伪造作便由此而生,进而丧失掉人的自然本性;而战国中后期是一个由统治者相继炮制悲剧的时代,各国内忧外患不断,人民“方今之时,仅免刑焉”(《人间世》),田成子之流不但窃国己有,连仁义也一并窃去,这种窃国的大盗假借仁义之名行不义之事却又安然无恙《■篋》,此种名实分离的社会现实让庄子这样的知识分子悲愤不已。

庄子及其弟子对仁义礼乐以及圣人的否定实际上是对一切“有为”以及腐朽政治戕害人性、人心的控诉。

无为而治才是符合人类天性的社会法则。

也就是说,伦理教化、政治统治都应统一于顺任自然的人性之内。

人是自然而然的,伦理、政治便应当是自然无为的,这样,人生便不会悲苦。

可见,庄子及其弟子借对“有为”的批判,旨在说明人生的应然。

三、庄子的生死观、交友观、处世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似乎很容易得出庄子主张完全脱离社会的结论,但是就《庄子》一书的整体来看,庄子并不赞同人应当与社会完全脱节。

《刻意》篇曰:“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

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

……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

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江海而闲”,“无不忘也,无不有也”。

当人通于大道,在广漠的精神世界遨游之后,“刻意”便不系于心,则人就不需要为隐而隐、为闲而闲,一切皆在无意之中,人可以在俗世中体道、行道。

《天下》篇评价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这就是庄子对现实人生的基本态度:现实的人生应当在现实的世界中得以安顿。

那么,庄子是如何具体看待现实的人生、生命,以及人应当如何同现实的世界相处呢?我们将从生死观、交友观、处世观这三个方面来考察。

这三个方面并非问题的全部,但也能让我们对庄子如何回答这一具体的问题做一大致的了解。

1.生死观在常人看来,人的悲哀莫过于死亡。

然而,在庄子看来生与死都是自然之事。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养生主》)人来到世上,是应时而生的,这是自然之理,及至死去也是顺应了自然之理。

既然都是自然之理,只要做到安时处顺,那么在面对生死这样的问题上又有什么好欢乐、悲哀的呢?《大宗师》中也出现了对待生死应安时处顺的观点,并进一步点明“死生存亡为一体”的道理:“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庄子面对妻子的去世“鼓盆而歌”更显示出其对生死的放达态度。

惠子前去吊唁,见到庄子不哭反歌便指责他,庄子却认为人的生命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自然变化,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故而“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乐》)。

庄子指出了人们对待生死的态度要符合生命的自然规律,具有积极意义。

在庄子的哲学思想里,他对待生死的超然态度是与其逍遥无我的心灵境界相一致的。

如果执着于生死,并为此哀乐,就会束缚并伤害自然本性,也就不能逍遥于世了。

人若能安时处顺,则精神不受生存与死亡的困扰、威胁,便可与“道”逍遥。

庄子还将生死观推而广之到一切可以影响人类内心的事情上,让人们做到“无情”,即“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德充符》)这里的“无情”非指人类没有感情,而是说不要让好恶之类的感情来伤害内心。

总之,内心不得伤害是逍遥游心的前提。

2.交友观在《德充符》中,庄子借申图嘉之口道出了交友的真谛:“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所谓“游于形骸之内”即是“交心”,而不应以貌取人,但是这种“心交”却非造作之交,而是体于大道、不事而自然的相交。

《大宗师》对此有详尽的述说:“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语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三人的交往表面上看是人与人的交往,而实际上却是人与道的交往、道自身的融合,这一切的实现要落实到身处在世俗之中的体道者身上,这种精神实质大于外在形式的相交是庄子理想的交友方式。

除此之外,庄子还与惠子相交。

在庄子看来,惠子的言谈是悖于大道的,但他们之间既为论辩对手又为良师益友,虽不是前一种交友方式,却也是一种棋逢对手、互相启迪的关系,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

3.处世观庄子追求的是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的逍遥、独立、自由的精神,这种形而上的精神追求高出形而下的现实世界太多太多。

可是,人又不能完全脱离世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