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处世哲学之——“外化而内不化”。
所谓“外化”,就是顺应社会的潮流,不为社会所淘汰。
社会一直都在发展着,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滚动着,特别是如今,正处于信息时代,千变万化,纷繁复杂,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需要找到如何顺应社会的筹码。
所谓“内不化”,就是在顺应社会潮流的同时,要保持一份安定的心,不随波逐流,不被纷繁复杂的社会外物所左右,经得住诱惑,不受身外之物的束缚等。
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内不化”,面对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能保持一份安定自若的心胸,不为“禁果”所左右,对于大千世界之下的芸芸众生来说,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人也是动物,有动物本能的****和需求,人性,都是向往追求到最好的,****是无止尽的。
回望历史,荀子主张“性恶论”,也是道出了点人的本性,虽然我个人并不主张之。
《性恶》篇开首即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天性在于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淫乱等伤风败俗的现象,所以需要教育,用礼仪进行教化,需要施行赏罚,这是荀子的处置法则。
从荀子的观点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人的****和需求等感性的满足如果没有理性的指导与规则则会导致人性的衰微,道德的败坏,甚至社会的倒退。
的确,人很难做到一直理性下去。
清官难道从没受到外在金钱和名望的诱惑吗?正人君子难道从没走过弯路?那些小说中所谓的英雄人物都是人性理想的化身,传达的是人类的期望,满足人性追求完美的****;而现实中的英雄伟人,例如古人之民族英雄岳飞,今人之伟人毛泽东,难道在他们的一生中,从没犯过错误?总之,人性是复杂的。
何况,水太清的话,鱼儿就活不了了,这可是常识。
所以,要想在大千世界面对诱惑而不动摇,保持自我安定的心境,做到处变不惊的一种坦然,经惑不疑的一种态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可能有人会说,那我外也不化,我内心是怎么坚持的,那我外在也特立独行,做一个桀骜之人,外面的世界与我无关,纷纷扰扰不足为观。
这样的话,不就孤立于社会大家族了吗?一个人,离开了社会,能生存吗,更何况发展自己?虽然庄子主张“无待”、“逍遥游”,但还是要懂得如何遵守社会法则,这是前提。
因为,人,不仅有他的自然属性,更有他的社会属性。
如果一个人光凭着内心的一种把持,而脱离于社会的潮流与法则,那他拿什么来安身立命呢?有什么资格来安身立命呢?因为人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
况且,“无待”,也是从有待慢慢的过渡到之,即使永远不能达到“无待”,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需要自己努力的修炼,让内心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不断趋近于“无待”的境界。
话说回来,人还是不能脱离于社会的。
庄子在《人间世》中说,人间万事,有很多的潜规则,其中有两项是必须遵守的,其一命也,其一义也。
作为子女,要孝敬父母,这是你的命,是命就要毫不犹豫地去遵守;作为臣子,你就必须对你所在的国家忠诚,这是义,你也要去遵守之。
虽然庄子提倡特立独行,遨游于天地万物,但他也不反对人间万事中的潜规则,当然了,这也是庄子的矛盾所在。
毕竟庄子还有人的躯壳和人的思想与灵魂,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无待”。
人,生存在这个社会,必然有角色定位。
对于父母,你就是儿女;对于上司,你就是员工;对于老师,你就是学生;对于丈夫,你就是妻子等等,你的角色定位会随着你所处的社会位置不同而相应发生改变,所以,人与人之间,只要挂上钩,就会存在着利害关系。
其实,不光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然之间都会存在着这种利害关系。
怎样处理好这样的利害关系?我们基本都会选择趋利避害,也就是,对自己有好处的,能改善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和能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等,我们都会尽力的去迎进之;而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我们会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和举止。
趋利避害,这是人性的一种外在展现,是人适应于社会的价值取舍,也是“外化”的一种本能应变。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怎样才能面对外在的诱惑进行内在的把持呢?又怎样才能远离桀骜不驯的态度,让社会所容呢?《庄子》里的处世哲学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学习。
庄子在《大宗师》里曾经写过,有一个老者,但却返老还童,有着孩童的面容,周围人都感到不可思议,问他为什么如此年轻呢?他回答说他有人生的参悟,分为七个阶段:“身外”、“外物”、“外生”、“彻悟”、“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
也就是把社会人际关系和物质的东西等全都放下,抛之脑后,不为之所束缚,心里获得一份空灵之境,把天地万物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因为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然后安详地穿越人生中的每一步,看淡生死,求得生命的本初等。
这是一种超脱,常人也很难达到这种境界,但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至少提醒我们要少一分外物的束缚,不要过分地追求身外之物,只要过得自然、坦然,让人生少留一丝遗憾,多一点快乐和安详。
佛经上说,人生有八大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等。
前四者是人无法左右的,其来之,我们只能去面对,但我们很难想得开,等自己处于当时的境地时,即使只与生存层面有关。
要想得开,就必须让自己的灵魂达到一定的境界,不然很难看淡之。
后四者上升到生活的高度,表现为人生的****和需求等感性的层面无法得到满足。
佛经认为这是人生苦之根源。
其实这八大苦都可以归结为身外之物,可我们多少人能看开呢?谁不想追求更好的人生,能够渡过苦海获得快乐的源泉呢?可人的****的力量是无穷尽的,所谓的更多的快乐是需要付出苦的代价的。
我们为什么要如此的去追逐世俗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安定下来寻求生命本初的愿望呢?我们为什么不能留一掊心灵净土,让灵魂得到安详和超脱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寻求一份简单的快乐的并且唾手可得的人生呢?心存一份坚定的信念,不要让自己的灵魂受到身外之物的束缚,坦然地面对社会,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少一些纷纷扰扰,多一些简单快乐,做到“外化而内不化”!而这是我们从《庄子》中得到的处世之智慧。
庄子的思想主张,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归于老子之言。
”所以后世把老庄并称,作为道家宗主的总代表。
因此我们在认识庄子某些哲学思想的同时有必要认识一下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有句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非常名。
”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以后“自然”一词,被人多方套用,大多不是老子的木义,老子要人效法天,天是怎样值得效法呢?他明自地告诉人们,“天于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就是说,天地生长作育万物,它没有当行,止其所当止,做到真能无私而大公的标准,才是天理的固然。
山此可见,老子具有非常质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虽然后世把老庄并称,作为道家思想宗主的总代表,事实上,庄子的学术与老子的思想已经大有不同了,庄子的学术已不比老子思想那样质朴厂,而且杂有英气成份,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我们通过庄子的《逍遥游》《养生主》等文章来总结一下庄子的养生和处世哲学。
一、庄子关于人生处世的哲学观点:大家知道,占今中外的哲学,都在研究宇宙人生的问题,想在其中求得使人类得到永久平安的对策,庄子认为人要在世上获得永久的平安就要顺应自然自私的目的,也没有对立条件的要求,更没有利害、是与世无争安日处顺,《养生主》正是体现厂他的这一观非等功利的作用,它只有施舍和给子,没有要求收回点,借危一解牛说明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上不要被世什么,万物从它而生、而灭都是自然的现象,它不辞劳上复杂事物所累心,要哀乐不人才能养生尽年,也就苦而长远地生作万物,一是它不居功、不自恃、不占为是说要人们听任自然,尤所作为,正如他在《养生主》己有,所以人能效法天地大公无私的仁慈精神,才是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道德的标准,也便是“形而上”道的境界。
就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
老子有名的“无为”学说,便是根据他自己天道自用有限而短暂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事业等于去死。
再然的至理,用“无为”一词来说明天道的境界和功能,如,他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并不像后人所“无为”与“无不为”的观念也正是他自己解释“无为”想的那样主张做好事不要为名利,做坏事没有不受刑的道理,并非是不作的意思。
“无为”并非是不为,后人罚的,实际庄子木人的观点是要人们做好事不要做出一提到“无为”便把它纳人不为的观念,那真冤枉了老厂名,因为在他看来露锋芒的迟早要受挫,而不能达子,以我的浅见来说那却是各人借题发挥的理论,老到养生尽年,“为恶无近刑”是说人不要处处约束自子说无为是天道道体的境界,“无不为”是道体虽然己,可以自山自在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是坏“无为”但却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和作用。
他提出天道事只要注意不要触犯刑律就行犷,这样一以获得自山的“无为”而“无不为”也是说明人应效法天地,行其所和保身,庄子通过危」解牛阐述厂他的养生之道,他用牛身上的筋骨交错,比喻社会事物的复杂,用刀子的运行比喻人在社会上应当怎样去行事,告诉人们要保护好自己,要像刀子一样不去碰筋骨交错之处,在人生的缝隙生活,这样才不会碰壁,就可以保身,全性,养亲,尽年了,可见庄子的养生处世之道就是顺应自然,与世无争之道,这就完全否定厂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混世主义哲学,它只能引导人们远离现实,忘怀世界,无所作为,庄子在论述无为观点指出,人要真正达到保身尽年就要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
庄子有一回带领学生走在山路上,看见儿棵巨大的树,枝叶茂盛,但是,伐木工没有砍伐,他上前问为什么不砍这棵树,伐木工回答说就因为这些树没有用才长得如此高大啊。
庄子下山后路过朋友家,前去拜访。
朋友命儿子去杀只鹅来下洒,儿子问主人两只鹅,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杀哪一只?主人说杀不能叫的那一只。
在返回的路上,庄子学生问庄子,做人到底应该如何自处,是有用好还是无用好,庄子回答说人应处于无用和有用之间,但庄子认为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还是要受累赘的,如果人像危了解牛用的刀子那样躲躲闪闪的活在世上那不是活的很累吗?于是庄子便追求一种所谓天道自然逍遥自得的养生哲学。
以上是本人读庄子《养生主》的一点浅薄感悟,愿与前辈专家探讨。
二、庄子天道自然的养生观念:凡是社会发展发生大变动的日」期,相当多的人受到时代环境的刺激,或者讲究现实,贪图一时的享受而找刺激;或者逃避现实,倾向神秘,自寻理想境界的出现。
前者属于现实享受主义后者属于逃避现实主义,如果从广义上讲,春秋战国日」期,老庄的思想开展,也当然具有这种日」代背景的因索,虽不尽然,而势所难免,尤其以庄子为更甚,庄子所有的学说的哲学基础,儿乎完全山这种精神而出发。
这也是山他木身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环境而决定的,他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之家,但到庄子时候家境已趋于没落,他生活贫困,颇有衣食不给之忧,在战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他站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对变厂的现实极为不满,但又无能为力,因而适己任性,宁可贫困潦倒一生,也决不肯出仕去做官,继而产生一种逍遥自得的人生观,《逍遥游》就是一篇阐发庄子追求绝对自山的思想观点的代表作,是讲超越现实社会,任其逍遥自在,才是绝对自山,它通过对人对物的诸种事例的列举,试图证明一切事物都有所待,算不得,只有“无己”“无功”“无名”川页应自然超然物外,才能算得上自山,这种思想观念,正是庄子没落奴隶主阶级悲观厌世,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庄子在阐发这一思想观点时,先从具体事物论述而后得出结论,就物来说,大至神奇莫测的大鹏鸟能高飞九万里,有待海运时的大风;小至石气的升滕,尘埃的荡起,有待风力的吹拂,圳虽然嘲笑大鹏鸟有待海运时的大风才能远徙高飞,为自己“决起而飞”而自鸣得意;“滕跃而上”而沽沾自喜,似乎它们都一无所待了,殊不知它们也要有待风力才能飞起,只不过它们与大鹏鸟相比只是大小不同所待有另罢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