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电影史1.1895年12月28日上午,卢米埃尔兄弟(奥古斯都·卢米埃尔,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用他们的“活动电影机”售票公映了他们的10部影片。
《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婴儿午餐》《水浇园丁》他们再现生活写实具有纪录片性,是纪录片的先锋。
梅里爱:【表现生活,幻想(浪漫主义)制造(技术型)】1896年他发现了“停机再拍”原理,代表作《月球旅行记》他拍摄了大量的神话和魔术片,表现生活、布景华丽,有些许魔幻片的味道。
比较:卢米埃尔兄弟 VS 梅里爱真实的再现生活加工生活,将幻想融入生活写实、记录幻想、浪漫自然制造纪录片故事片再现表现2.世界上第一个电影流派:【英】“布莱顿学派”,主要活跃的时期是1902——1908代表人乔治·史密斯,詹姆斯·威廉森。
“。
威廉森代表作《在华教会被袭记》史密斯代表作《祖母的放大镜》布莱顿学派”的摄影师们把镜头投向底层民众和社会热点问题。
主要拍摄侦探片、追逐片、动物片。
3.世界电影的叙事方式:一是,一段落为单位;二是,以镜头为单位(大卫·格里菲斯)埃得温·鲍特(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职导演,代表作《火车大劫案》是电影史上第一部表现匪徒暴力行为的西部片。
共分13个段落。
全部用直接剪辑手法剪辑,完全摒弃了“两次再现”的叠化剪辑的连接方法。
特点:以段为单位,一段一个镜头;有景深的变化;有推拉摇移跟的拍摄方式;有平行蒙太奇;人不停的运动,动作多。
大卫·格里菲斯——“电影诗人”,“奇才”使交叉剪辑得以成熟,创造了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平行蒙太奇),代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它标志着美国电影从此进入了一个长篇故事创作的新阶段,影片中出现了特写。
《党同伐异》也是一个“最后一分钟营救”模式,被称为著名的、伟大的失败,由于影片由四个互不联系的历史故事组成,观众看不懂,耗资巨大。
特点:以镜头为分段,照顾细节(巨大贡献);有特写镜头、近景镜头追逐镜头;有大场面;为电影现场配乐,专门作曲。
路易·费雅德是最早提出“现实主义”美学理念的人,代表作《吸血鬼》;他被看做是长镜头和场面调度手法的创始人。
{查理·卓别林(英)后移居到(美)特点:形象塑造的好,典型、有特点;动作有故事,有背景;表演精湛、自然、无缝隙;善于从生活中找人、找道具;叙事讲究细节、讲究动作;关心道德问题,表现小任务的憎恨;善于运用长镜头,信息丰富}巴赞——提出了长镜头的理论。
4.二十世纪欧洲先锋派电影:(1)背景:为了振兴民族电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新思潮出现;电影实验室的诞生;各流派电影理论的出现。
(2)特点:反对商业影片;受现代派影响,未来主义;逃避现实,主张未来(3)主张:反对叙事;排斥真实、反理性;梦幻;物大于人,喜欢拍东西(eg:《回到理性》达达主义)。
(4)欧洲先锋派三个代表法国印象主义心理叙事—先锋主义流派代表偏向心理,普通观众看不懂,有叙事主要代表人物路易·德吕克,谢尔曼·杜拉克,马赛尔·莱皮埃,让·爱浦斯坦,阿贝尔·冈斯。
印象主义导演中最大胆的电影技术创新者是阿贝尔·冈斯代表作《车轮》《拿破仑》抽象派电影(达达主义):《恢复理性》(或《回到理性》)、《机器舞蹈》超现实主义电影:达利和布努艾尔(大师)《一条安达鲁狗》德国表现主义(1918—有声电影出现):化妆夸张、布景变形,表现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单镜头的平面构图,即突出画面的视觉性,影片所有的元素为画面视觉性服务,影片的情节因素则自然减弱了。
(以一种极端的风格化来反对现实主义,借鉴表现主义戏剧的舞台化的场面调度,明暗对比强烈的灯光,扭曲,反透视法的建筑线条与人物行动轨迹,超现实的布景,哥特式的场景,规整如一的,僵硬的人物表演和舞蹈化的人物动作,有意地使影片所表现的一切与日常生活真实相对立。
)代表作《卡里加里博士》导演罗伯特·维内,这部影片开创了恐怖片的先河。
片中的人物是一个被催眠的人。
茂瑙《最卑贱的人》苏联蒙太奇学派:背景:沙皇被推翻社会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胜利;列宁将电影收为国有作为宣传的工具。
尸体,孩子游戏)组接在一起,使他的表演产生了意义。
蒙太奇”,1925年拍摄的《战舰波将金号》则成为爱森斯坦蒙太奇电影的巅峰影片中的“敖德萨阶梯”是电影史上最经典的段落之一。
强调两个画面间的冲突,镜头与镜头是乘积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相加的关系;局限性:忽视镜头内部的表现空间和镜头与整体的关系,不必有完整的剧本不注重演员的表演。
在含义联系的事物串联在一起,使影片更具有诗意和形象质感。
代表作《母亲》1926年作《带摄像机的人》“电影眼睛派”的主张是以未来派诗歌的印刷风格表达的。
5.三十年代好莱坞制片法则:(1)极度精细的组织分工:制片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由编剧们按照制片人选择的故事写出文学剧本,导演们写出分镜头剧本并送至制片部门审查。
2拍摄阶段,在制片人的监督下由导演执行制作。
3组合阶段,由剪辑师完成导演不得参与。
(2)制片人制度:以制片人为中心(3)明星制:最早的明星制始于环球公司,由环球制片人卡尔·赖默尔发明。
6.五大公司的创作特点及代表作品:(1)派拉蒙公司(雪山和星星),在著名制片人阿尔道夫·楚克的领导下,派拉蒙很早就实行了“一揽子租片”的方法,即生产和发行一条龙控制。
由于派拉蒙大量的起用欧洲导演,而且公司对于电影的发行环节特别注重,使这些导演能有较大的创作空间,所以派拉蒙的影片相对于其他几个公司更有欧洲的“作者电影”的味道,代表作《罗马假日》(2)米高梅公司(狮子),米高梅的影片讲究浪漫,热闹,场面豪华,往往耗资巨大。
代表作《乱世佳人》。
广告语豪气万千“拥有比天上星星还多的电影明星”其中有葛丽泰·嘉宝,朱蒂·嘉伦,克拉克·盖博等。
主要拍摄歌舞片、音乐片。
(3)华纳兄弟公司,经常在户外实景拍摄。
代表作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善于拍摄强盗片。
(4)20世纪福克斯公司,它的作品以西部片,喜剧片和音乐片为主,代表作《小凯撒》(5)雷电华,注重艺术创新,代表作1941年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7.法国新浪潮:又称“作者电影”、“电影手册派”背景:一战后,幻想传统的破灭;意大利现实主义的推动;法国电影业的经济实力不足;《电影手册》的影响。
过程:1958年诞生年、1959年幸福年、1960年高峰年、1961年没落年。
法国新浪潮精神之父:安德烈·巴赞特点:自传化,纪实,新闻式的拍摄,跳接,自然声,蒙太奇,时间切割手段。
贡献:对独立制片的推动,引进对个人风格的注意。
代表作:特吕弗的《四百下》戈达尔的《筋疲力尽》左岸派:又叫“作家电影”(双重现实:头脑中的和眼前的)特点:1主题偏向回忆、潜意识、梦幻,注重头脑中的现实2主角一般为贵族、中产阶级3创作方法:硬切、生切,喜欢表现现实,跳接,喜欢压缩空间,喜欢间接4镜头位置颠倒,想到哪就写到哪,时空顺序乱5不会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会写专门的电影剧本6音乐具有现代性,很独立、复杂,音乐都经过精心设计7表演比较可以、夸张,演员多为喜剧演员8摄影比较讲究,固定机位居多,讲究布光。
代表作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新浪潮与左岸派的差别1时间:都是50年代末开始60年代末结束2成分:新浪潮:青年电影爱好者左岸派:都是作家,思想深刻3表现:新浪潮:自传、个人化左岸派:世界性的问题,普遍的问题4文化修养:左岸派高于新浪潮5年龄:新浪潮:20—30岁之间左岸派:40—50岁之间6地点:新浪潮:巴黎左岸派:世界7美学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拢(外在)左岸派:像内心靠拢(内在)8周期:新浪潮:短左岸派:长9政治:新浪潮:与政治关系不大左岸派:多讲社会大事,与政治相关(一)法国新浪潮的创作特点:创作特点:1很强的纪实性,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
2。
主题:非政治性的电影;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电影。
2。
摄影手法:摄影风格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摄影师们侧重于画面的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制作。
3。
音响处理: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
4。
剪辑:蒙太奇在这里不在表达思想和解释心理的受大,而只是作为时空切割时的手段。
5。
表演:与传统明星制度相对立,他们启用了大批不知名年轻人做演员。
他们还汲取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非职业演员方式。
总之,新浪潮对电影传统的语言,语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的创作特点:1 主题: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
;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以及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
2导演:在表现“双重现实“时,并不对这不同的现实做人为的区别和加工。
他们往往从”记录式的现实主义“中使观众一目了然,然后再转向纯精神的现实主义中去。
3剪辑:”作家电影“最重要的美学革命表现在剪辑上。
1)取消传统电影中的间歇法2)镜头位置的颠倒3)镜头的并列出现,先后并不衔接,甚至是对立的,以突出现实的双重性和复杂性。
4)循环剪辑,剪辑上有意识重复和重现。
4音响:强调所创作的音乐是有意让人感知,同电影共同一体,形成一种纯音乐的杰作。
5表演:一般选用舞台演员。
6摄影:采用十分灵活的摄影手法,有时侧重镜头的”静止状态“,有时强调画面的流动感。
没有一个一致的风格形式。
(二)新浪潮和左岸派的区别:其一,叙事方法不同。
“新浪潮”电影具有强烈的个人传奇色彩,所叙之事大多与导演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并较多地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左岸派”电影人则常常从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二次大战”、原子弹爆炸等)中去寻找创作素材与灵感,其叙事人称丰富多变。
其二,追求和结构不同。
“新浪潮”电影人的追求是向生活靠拢,其作品的结构大多与生活同构;而“左岸派”电影人感兴趣的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其作品的结构大多近乎意识流。
其三,表现形式不同。
“新浪潮”电影的创作过于潦草,过多地富于即兴色彩,特别注重真性情的不加修饰的流露;而“左岸派”电影在形式上非常讲究,细节上精雕细琢,影片拍得比较精美。
其四,观众的认同程度不同。
“新浪潮”电影人不考虑市场,不考虑观众的审美习惯,因此,几乎没什么票房收入;而“左岸派”电影人在追求个性与创新的同时还能兼顾观众的观看习惯,因而还是能够赢得一批观众的认同。
8.新德国电影:(1)奥伯豪森宣言背景:德国电影本身质量下降;国家经济补偿少了;税收高;收到电视的冲击新德国电影运动由一个明确的起点和标志性文献,新德国电影的开端。
1962年2月28日在西德奥伯豪森举办的第八届德国短片节上签署的《奥伯豪森宣言》,他们宣称,德国电影未来要与国际语言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