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安文学代表作之七哀诗

建安文学代表作之七哀诗

七哀诗
基本内容
《七哀诗》,是一种中国传统诗歌体裁,起自汉末,以反映战乱、瘟疫、死亡、离别、失意等为主要内容。

《七哀诗》是民众生活的写照,与宫廷诗相对应,有鲜明的民间色彩。

从汉代的建安七子王粲,到晋朝的张载,再到唐朝的杜甫,诗歌形式、内容、水平在一步步扩大、充实、提高。

虽然《七哀诗》在中国传统诗歌队伍里,是弱小的群体,史来不被人重视,但是却不能忽视她的存在,抹杀她的功绩。

《七哀诗》的成就,在于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客观的记录。

《七哀诗》保存到现在的作品,现在可以见到的,以汉代的建安七子王粲的《七哀诗》为最早,其中《西京乱无象》一诗,最能代表汉魏风骨,堪称典范之作。

用举重若轻之法,典型概括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读来令人为之落泪。

而晋朝张载的《七哀诗》亦名佳构,作品凄怆感人。

《北芒何垒垒》一诗末句“昔日万乘君,今为丘中土”更让人生无常之感。

唐朝杜甫的《三吏》、《三别》,向为众人熟知,在此就不再赘言。

《七哀诗》的产生,往往是伴随着战争、兵燹,接着便是朝代的更替,或者朝廷的衰败。

《七哀诗》的形成、发展,亦即是朝代更替的见证,其作用如同现在的摄像机、麦克风和新闻特写。

《七哀诗》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性,还有文献性,在资讯不发达的古代中国,诗歌往往兼有多种功能,而以《七哀诗》最有代表性。

到了后来,由于格律诗歌的兴起,唐诗、宋词、元曲等,相继在中国古代诗歌历史上风起云涌,淹没了古诗乐府,吞没了柏梁体,席卷了骈文,也兼并了四言、六言诗歌。

自然,作为诗歌王国里的弱小群体《七哀诗》,亦遭到了灭顶之灾。

在后来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辑里,就很少再看到有《七哀诗》的出现。

因此,挖掘、钓沉、收集、整理、研究即将绝迹的稀有诗歌品种《七哀诗》,就更显得迫切和必要。

在汉代王粲、晋朝张载的《七哀诗》,还是以五言诗为主要表现形式。

王粲的《七哀诗》多用平韵,而张载的《七哀诗》则以仄韵为主。

到了明末清初,王马为的《七哀诗》,则是以七言诗为主要表现形式,在结句处外加衬词。

句数不等,或者对称,或不对称。

在转句加衬词以外,还转韵。

前面多用平韵,到了转句、结句,就换成了仄韵。

与王马为同样是活动在明末清初李世锡的《哀沅》一诗,则是三、四、五、六、七、九、十一言不等,而以三言诗居多,其次是七言诗,再次则是四言诗、五言诗。

在用韵方面,也是平仄互换交错不一。

这充分显示出《七哀诗》的表现形式活泼多样,灵活多变。

用这种形式来表现沉痛的战争、瘟疫固然可以,那么用来表现其他方面的内容呢?不是也可以恣意汪洋么?
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其二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边城使心悲,
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
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
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
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
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
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
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
去来勿与谘。

这是曹植的一首《七哀诗》,是写思妇的,表达的是政治上的失意,有代表意义——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