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美术工具》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工具,尝试用各种工具、色彩、材料,大胆绘制自己喜欢的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活动中,掌握工具用途,培养学生爱画、敢画的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工具用途,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
课前准备:各种彩笔、有色绘画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美术工具,我找几个同学来猜一猜它们的名字分别是什么?出示《图片欣赏:认识绘画工具》组图。
二、作品欣赏1、出示国画、素描、水彩、油画棒等不同回话作品。
2、你觉得这些画怎么样?简单不同绘画种类所需用具。
3、原来,我们手中的笔,还能画出这么奇妙的画,你想不想试一试?三、尝试练习作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自由的画,画他们想画的,画他们喜欢画的。
1、在学生的绘画过程中,纠正学生的握笔姿势。
2、你夸夸你的同学,并给自己的作品打个分。
分小组进行合作作画。
3、在学生的作画过程中,教师巡视。
A、表扬动作快、守纪律的小朋友。
B、表扬合作默契的小组。
C、表扬有创意的小朋友。
四、学生作品展示1、请你夸夸你们小组的作品。
2、出示画家完成的作品,比一比。
五、小结你们真棒!是我们班的小画家,比毕加索这样的大画家都画的好。
老师真喜欢你们!希望你们以后上课,也能像今天一样大胆的画。
《大家都来做》参考教案1课时:l课时材料:体育用品、日常小用品或废弃材料(如小石块、沙、瓶盖等)、小绳子,可提前通知学生搜集准备。
教学目的:1.利用现有材料在操场上做各种造型排列、组合练习,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和综合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对现有材料的感受联想并进行造型表现。
教学难点:积极自主的发散性思维引导。
教学内容:1.从抽象材料向自然形象的思维转化。
2.抽象思维组合。
3.平面的或立体的组合方法。
教学过程:1.学生操场列队,围圈坐下,欣赏相关资料,教师做造型思维引导。
(1)呼啦圈(圆形)。
平面排列:花、雪人、气球、太阳、甲虫等,请同学说说还可排列成什么图形?请二位同学到中间选用现有材料各排列一种图形。
立体造型:用小绳子或电线头将呼啦圈作不同的捆扎组合,可成多种造型形式(图形略)。
请二位学生到中间作组合尝试。
(2)羽毛球拍(长条形)。
可作多种平面图形排列(花瓣、飞机、昆虫翅膀等),用小绳子或电线头捆扎可做多种立体造型(图形略),学生可作不同形式的造型思考。
(3)方形塑料小凳子。
平面排列:在较小的图形中可作为面使用;在较大的图形中可作为点使用,随意排列各种图形。
立体造型:可作以正方形、Y字、X字形为底座的多种塔形堆砌排列,并可配以彩带、小彩旗悬挂装饰(图形略)。
以上造型思维引导以现有材料中较大的器具为主,因较大的器具在图形中占主导地位,较小的材料则根据构思自选,视其自身形态可看作点或线,配合较大材料灵活使用,注意形象的色彩配置,立体造型可添加悬挂物,使造型具有动感。
教学语言应改用儿童易懂的口语化语言。
2.学生分组活动(第4~6人为一组),各组选取自己喜欢的材料,对造型方法、内容进行讨论,并作尝试,作品以组为单位开展评比(自评、互评,优秀者得小红旗一面),相互观摩,鼓励发散性思维,对不同的创造性思维给以肯定。
3.各组再次选取另一种造型材料,对造型方法、内容进行讨论,再作尝试,作品再作评比,相互观摩,鼓励求异思维。
(教师在学生活动中适当对各组进行指导。
)4.教师对造型活动进行总结,表扬同学的参与、互助协作和竞争精神。
5.各组将造型材料整理归位,下课。
课后总结:由于一年级学生知识面较小,思维及动手能力较弱,一节课时间略紧,特别是立体造型难度较大,而学生对立体造型尤感兴趣,所以,如果将课时增至两课时,学习效果可能更好。
《大家都来做》参考教案2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石子、沙子、瓶盖、罐子或一些体育用品,集体排列立体图形。
(2)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表现具象与抽象物体的造型。
体验材料的美感。
(3)强调在排列创作过程中发扬集体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简析:本课其实是用一种行为艺术的形式,引起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通过走出教室到校园里上课的方法进行。
要提前一节布置学生准备材料。
教学重、难点:教学气氛既要热烈,又要有序。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搜集可乐罐、沙子、石子、瓶盖、体育用品等排列材料。
教学活动过程:(1)交流阶段:师生共同交流所准备的物品,及所带材料可排列成哪些物题和造型。
(2)思考与讨论阶段:分组展示自己所准备的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座谈,开展积极想象,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分小组集体一起排列出新颖的立体造型。
欣赏教师提供的名家作品及本校美术小组的装置艺术作品。
(3)发展阶段:带好材料来到操场,人人参与,把瓶罐重叠或向四周扩展加上砂石,排列成一种抽象或具象的图案或造型。
通过组与组交流,互相补充,拓展思路,了解自己小组所设计排列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修改。
(4)收拾与整理:作品完成后,督促学生收拾整理好工具与材料,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课后拓展:运用所学到的排列方法,在课后回家利用各种物品进行排列组合各种图形的练习。
在排列时,要大胆想象。
造型的内容,材料的运用应更加丰富更加广泛。
教学评价:(1)是否在课前准备好所需的材料。
(2)能否课前观看一些行为艺术作品,及名家作品,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3)教学中能否强调集体合作精神。
(4)就地取材,会利用废旧物品或当地物产,如:小石头、沙、泥、贝壳……运用于主体造型之中。
《彩线连彩点》参考教案1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教材分析:本节课安排“彩线连彩点”,意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点、线,这些点、线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感受艺术作品中点、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体验用点、线作画的趣味性。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点与线,自由表达自己想象中的画面,体验绘画与创作的乐趣。
2、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常用的建筑、人物、字母及各种自然物体,用点、线、面概括成形态进行重新连接组合,绘制成非具象的画面效果,产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教学重点:用点、线大胆的表现。
教学难点:能根据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法、谈话法、讲授法、启发引导法等课前准备:1)师生上课要使用的蜡笔、水笔、色彩纸。
2)供学生欣赏的相关计算机图象、中国画资料、《康定斯基作品选》。
课堂教学:(一)导入新课作品欣赏导入:“同学们好!今天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一起来欣赏几幅大画家的艺术作品好不好?”“好”“让我们来看一看画上都画的什么?““彩线、彩点。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彩线连彩点》。
”教师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1、作品欣赏(教师运用投影仪和大屏幕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康定斯基作品选》、计算机图象资料和中国画资料中各种点、线组成的画面,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具象思维模式,用点、线、自由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从中感受到绘画与创作的乐趣。
)“让我们来看一看康定斯基的作品,你觉得你最喜欢这幅画的什么地方?”“我最喜欢……”同学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喜欢画面的颜色,有的喜欢画面中流畅的线条,有的喜欢画面中的某一个形状,有的觉得这些画面很有趣,虽然看不出画面上究竟画的是什么形象,但是组合起来却很漂亮。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都是自己的真实的体会。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线的粗细不同、点的大小不同、色彩的不同、形状的不同,组合到一起的时候会产生象音乐一样的节奏。
这些美丽的艺术作品就是运用各种点、线、面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幅国画作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了解线的粗细、点的大小、色彩的变化、画面的节奏及其协调性。
)(三)学生作画:1、作业要求:采用单线、涂色及剪贴等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鼓励学生选择各种点、线、面组成新的画面。
可以把生活中常用的建筑、人物、字母及各种自然物体,用点、线、面概括成形态进行重新连接组合,绘制成非具象的画面效果。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讲评作业: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1、学生自评:画好的同学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同学们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并说一说为什么。
2、师表扬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存在的不足。
(看学生的作品中能否用点线大胆的组合成一幅画。
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画面所表达的意图。
)(五)板书设计:彩线连彩点点点线线连成画创造多彩新天地《彩线连彩点》参考教案2教学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大胆地涂绕。
1.能按自己意愿涂绕出不同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在涂绕中感受到绘画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按自己意愿,大胆地涂绕出不同的形象。
教学难点:线条变化的丰富性。
课前准备:油画棒或彩笔,铅画纸。
教学过程:一、回忆童年,激发兴趣1.小时候,你们在墙上涂画过吗?2.有没有被老师或家长批评过吗?3.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让小朋友们尽情的涂,有可能老师还会表扬你呢?4.请几个小朋友上黑板上来涂,其余同学在纸上涂。
5.你觉得黑板上涂了些什么呀?二、以趣导学1.观察、思考,你看上面黑板上的小朋友画的像什么呀?能不能把它们添几笔,使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熟悉的形象?2.试一试,请小朋友上黑板演示。
3.比一比,看一看,打开课本欣赏。
A.你认为它们好在哪里?B.看了这些画,你认为还可以涂绕出什么?C.请学生在自己的纸上涂绕。
(表扬大胆的小朋友。
)三、交流分小组相互交流。
四、布置作业1.小组合作完成一张画,小组自己确定主题。
2.学生大胆用线创作。
五、教师巡回辅导重点是指导胆小的学生。
六、点评你认为谁画得好?好在哪里?《下雨啦》参考教案教学目标:表现下雨时大自然的情景和人物动态,培养学生观察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
教学难点:表现雨中的人物动态。
教学准备:学生体验雨中气氛,观察下雨时的情景。
有关雨的音频。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听歌曲《小雨点》。
这首歌描述了怎样的景象?春天是多雨的季节,下雨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三、雨中的自然现象树干摇摆(风向)。
乌云聚集。
电闪雷鸣。
(闪电形状)雨滴下落。
四、雨中的人物形象路上行人:匆匆逃避(状态)、避雨(在哪里)、撑起雨伞、披起雨披。
路旁摊贩:匆忙收摊(状态)。
家中的人:收拾院子里的东西,关门闭户。
其它的人(学生表述)。
五、表现雨中的情景1、口头描述雨中的情景,也可以讲述发生在雨中的故事。
(通过学生描述雨中的场景和故事启发学生想象,使画面具有场景和情节。
)2、用线条表现雨中的情景或故事。
3、表现内容要有重点,构图饱满。
六、作业评析1、作业展示,介绍自己的画面内容。
2、教师评析。
评析标准:情景感人,形象生动,构图饱满,涂色完整。
七、课后延伸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认真表现生活中的情景。
《五彩的烟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色彩的初步知识,进一步认识各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