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话语分析的背景及形成原因和动力理论

话语分析的背景及形成原因和动力理论

【正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徐赳赳)提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话语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追踪了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同时对一些理论问题的不同看法,诸如话语分析与其他学科的划界、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等,也作了介绍和归纳。

本文还着重介绍了话语分析这门新学科近些年研究的新动向。

关键词:话语分析、篇章1.历史背景1952年,Zellig Harris写了一篇题为“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的论文,刊登在Language杂志上。

此后,Discourse Analysis这个术语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一批研究者相继步入这个领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在欧洲,Hartman,Schmidt等人开始从事话语分析,捷克斯洛伐克的学者对topic,comment等概念很有兴趣,这引起了他们对话语结构的重视。

由Halliday(1961)发展而来的“系统功能语法”,不只对句子的主题结构进行分析,而且还对句子和话语的关系进行分析。

在美国,Hymes (1964)编的LanguageinCulture and Society(文化和社会中的语言)问世,书中已经注意到“言语交际”的形式,并进行了“讲话形式”等课题的研究。

Pike对语言和人类行为语位的研究,也促进了话语分析的发展,他和他的追随者对土著语中叙述体的研究一直与话语分析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段时间的研究是话语分析的萌芽时期,其特点是各自进行一些零星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其影响也不大。

2.形成和发展2.1.形成阶段70年代(包括60年代底),从事话语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大批出现,一门新学科的雏形开始形成,在语言学界引起了重视。

2.1.1.大量论文、论文集和专著的出现这段时期,研究话语的论文大量出现,专著和论文集也出了几十部。

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reference(指称),deixis(指示),anaphora(回指),context(语境),topic and comment(话题和述题),cohesion and coherence(外在接应和内在接应),substitution(替换)等等。

有影响的论文集有:Studies in Text Grammar(篇章语法研究,Petofi& Rieser (eds.),1974);Text vs. Sentence: Basic Questions of Textlinguistics(篇章和句子:篇章语言学的基本问题,Petofi (ed.),1978); 搪瓷反应釜、搪玻璃反应罐、搪瓷搅拌器( )Cohesion and Semantics(外在接应和语义学,stman (ed.),1978), Paperson Discourse(话语论文集,Grimes (ed.), 1978);Frame Conception andText Understanding(框架概念和篇章理解,Metzing(ed.),1979);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12. Discourse and Syntax(句法和语义学,12卷:话语和句法,Giv n (ed.),1979)等等。

这时期有影响的专著有:Suprasegmentals(超语段,Lehister,1970);Some Aspects of Text Grammar(篇章语法的若干问题,van Dijk,1972);The Thread of Discourse(话语的条理,Grimes,1975);Dilemmas of Discourse(话语的二难推论,Wooton,1975);Cohesion in English (英语的外在接应,Halliday,1976);Cohesion in Literary Text(文学篇章的外在接应,Gutwinski,1976);Text and Context(篇章和语境,van Dijk, 1977);On Understanding Grammar(理解语法,Giv n, 1979)等等。

2.1.2.“话语分析”形成的动力和原因70年代的研究相对60年代来说,既有持续又有变化。

传统的语法分析已受到挑战。

话语分析者在传统语法分析中,加进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变异、言语行为、会话、独白、篇章结构、交际活动、认知和语境等等新的概念。

这段时间的研究为80年代话语分析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话语分析之所以在这段时间中形成,主要受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1)受语言研究中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

如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

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发现,许多问题在句内无法解决,只有借助话语分析才能解决。

又如社会语言学的研究,Labov(1972)对黑人斗嘴的话语、讲述的故事的研究,也促进了话语分析的发展。

2)理论语言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使人们把眼光投入到比句子更大的话语形式(详见陈平,1987)。

此处还有3)Austin,Grice和Searle等语言哲学家关于言语行为的研究。

2.2.发展阶段80年代是话语分析的发展阶段,这段时期,无论从研究队伍、研究成果、在语言学界的影响等方面来看,都胜于70年代。

下面是80年代话语分析中的几件大事:2.2.1. TEXT(篇章)杂志创刊[1]1981年,Text杂志在荷兰创刊(后移至德国),现任主编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van Dijk教授,其编委都是世界各地一流的话语分析专家,我国陈平研究员也被聘为编委。

从此,“话语分析”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这也是话语分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之一。

2.2.2.两本专著这个时期有关话语分析的专著不断出现,其中有两本影响较大。

一本是英国的G. Brown和美国的G. Yule合写的Discourse Analysis[2],本书于1983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仅1984年就重印两次。

本书写得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对前人的研究作了很好的概括。

还有一本是R. Longacre写的The Grammar of Discourse(话语语法);由Plenum出版社1983年出版。

这是本超句语法书,讨论独白话语和对话,谓语的组合,格,概念结构的层次,话语分析框架等等。

这两本书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前一段时期的研究水平。

2.2.3 van Dijk主编的《话语分析手册》荷兰语言学家van Dijk约请世界各地研究话语的有关专家撰稿,于1985年编辑出版了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手册)。

连接器,接插件,连接器网,连接器采购,连接器求购,光纤连接器,工业连接器,汽车连接器,电连接器,松下连接器,连接器英才网,fpc连接器,防水连接器,连接器论坛,jst连接器,连接器厂家,射频连接器,电线连接器,快速连接器,电子连接器,amp连接器,连接线,接线端子,接线端子排,s端子资讯 /news/展会/exhibit/供应 /sell/求购/buy/本书共分四卷,第一卷:Disciplines of Discourse (话语的各个学科领域);第二卷:Dimensions of Discourse(话语的各个方面);第三卷:Discourse andDialogue(话语和对话);第四卷:Discourse Analysis in Society(社会中的话语分析)。

这本手册的出版,是话语分析史上的一件大事,van Dijk称,该手册“可以看作是这门新的跨学科独立和自我体系形成的标志”。

2.2.4.话语分析在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上的展示1987年8月10-15日,在前东德首都柏林召开了“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

大会共分19个分组会议,这19个分会中,以讨论篇章和话语的论文最多,共108篇,占整个大会总篇数的12%,列第一。

“从会议听众出席的情况来看,篇章与话语分组会也是最吸引人的几个场合之一。

与会者对篇章与话语问题表现出如此浓烈的兴趣,这成了本届大会有别于往届的一个显著特征”(陈平,1987)。

深圳KTV招聘 (热招网址 )陈平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近年来理论语言学的发展,以及各界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向语言研究工作提出的要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注意力投向篇章和话语领域。

二、同西方国家相比,苏联和东欧国家在这个领域里有着更为悠久的研究传统,对篇章与话语问题的探索多年来没有中断过。

本届大会在东柏林召开,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将大批研究成果公之于世的便利机会”(陈平,1987)。

在这次大会中,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第一次面对面地展示了自己的阵容。

以上谈到的几件大事,标志着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已有了一席之地,可以看作是话语分析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框架,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3.一些理论上的看法3.1.分歧的看法3.1.1.对“Discourse Analysis”这个术语的理解对Discourse Analysis这个术语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把discourse看作是口语,而把text看作是书面语。

也有人把discourse看成既是口语又是书面语,迄今没有统一。

跟Discourse Analysis相近的术语有text grammar,textlinguistics等等。

国内大多数人把Discourse Analysis译成“话语分析”,也有人译成“篇章分析”、“语篇分析”。

对这门学科,也有人称“话语语言学”或“篇章语言学”。

3.1.2.话语分析和句法的关系关于话语和句法的关系,通常有4种观点:“1、篇章话语与句法绝然无涉,句法研究根本不应考虑到篇章话语因素。

2、部分句法现象受篇章话语因素的制约,但那只体现在句法现象的一些非本质方面。

从方法论的角度考虑,阐释句法特征时可以不理会篇章话语因素,虽然此举并不意味着否认后者的存在。

3、句法现象从成形到现状都受到篇章话语因素的制约,句法研究过程中若不考虑这些因素,势必无法得到理论上富于洞察力的阐释。

4、根本不存在相对独立于篇章话语的所谓句法成分和句法规则”(陈平,1987)。

一般的情况是,大多数人赞成第二种和第三种折中的观点。

极端的人不多,但也有一些,如Tannen,早期的Garc'ia和Giv n等。

在探索句法形成的篇章/语用原因方面,较有名的学者有:Sankoff和Brown (1976),Hopper和Thompson(1980,1984),Du Bois(1987)等等。

3.1.3.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关系语用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廖秋忠(1991)作了很好的归纳,他列出6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其中主要是两种:1)话语分析包含了语用研究,如Giv n和Thompson等人,因为他们认为篇章话语是研究实际运用中的语言,研究篇章话语就是研究语用及源于语用因素的结构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