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2.4水循环和洋流教案湘教版必修1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2.3.1.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1.2.教具准备课时安排2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
以情景问题的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推进新课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
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1.2.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生2生3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请大家再阅读图239生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
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师生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那么,在这种(播放视频:师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
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师 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因此有人说: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请大家讨论以上观点是否正师 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后能获得补充、更新为条件的。
一旦水循环的开发强度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或者遭受严重的污染,那么就会面临水资源不足,甚至枯竭的严重局面。
所以对于特定的地区来说,水循环的数量是有限的,必须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只有在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以及控制水污染的条件下,师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请大家通过看以下的影像材料,来进一步讨论总结。
课件显示:“干旱的撒哈拉”“印度生师 (总结)水循环在地球表面各个区域是不平衡的,有些地区水循环比较旺盛,则水资源比较丰富,如热带雨林气候区;有些地区水循环过弱,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如干旱的师 不同地区水循环往往不平衡,那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水循环有差异吗?请以我国为例说明。
生师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水循环的强度存在时空上的不平衡,这也就导致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也就产生了各地的水灾或旱灾。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解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讨论后发言: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师生师 可见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环的个别环节人类活动也可影响水循大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巨系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关 (承转)人类可以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促进水循环的形成,但是人类的一些活动也会对水循环产生不良影响。
请看下一案例。
聚焦趵突泉现代地质工作者调查研究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
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直接影响着泉水的变化。
济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50~700毫米。
由于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2/3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秋季不足1/5,冬春两季降水很少。
随着降水量的“少—多—少”的季度变化,泉水水位和流量也相应地出现“低—高—低“和“小—大—小”的季节变化,不过在时间上较降水的季节变化推迟一些。
一般年份,泉水变化过程是自年初始,流量逐渐减少,至6月出现最小量和最低水位;7月份随降水量增加而流量开始增大,8、9月出现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
一般规律是年降水量多,当年泉流量大,水位高;年降水量少,当年泉水的流量也小,水位也低。
大气降水对泉水动态变化所起的主导作用,是人工开采量不超过泉水流量的情况下显示出来的,如果开采量大于泉流量,雨量因素则处于次要地位。
开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泉水的动态变化。
据山东省水文地质队资料,1973~1977年,市区水位下降2.25米。
所以从1976年以后,雨季后不到1个月,泉水流量就逐渐减少。
趵突泉自1981年以来,连续3年在3月上旬至9(问题)1.2.请提出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
(第一组代表上台发言)生济南近几十年来的泉水断流现象,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地生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入手,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渗入量;另一方面应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如关闭自备水井,实行地下水开采许可证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对地下水的过度开师人们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区出现、泉水枯竭在全国很多地区极为常见。
随着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人们常常不顾客观自然规律,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与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必须认识水循环的运动变化规律,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使其永续利用,不断更新。
投影:活动与探究探究内容:(1)河流的基本概况:源地、流向、长度、注入的海洋或湖泊或消失在什么(2)河流的补给类型(水源)、汛期长短、水位变化大小及原因、流量和水位变化造成(3(4)河流的开发利用状况:灌溉、航运、养殖、发电等方面的效益如何?探究过程、方法:调查方式主要有实地勘察、走访有关部门、查阅有关资料、登录相关网站。
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组10(1(2探究结果:将调查的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将其中有价值的建议提交有关部门参考。
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回顾)1.你能描述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吗?水循环产生了哪些重要影2.3.学生回答:问题1:海洋的水蒸发变成大气水,海洋上空的水汽被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并在一定条件下冷却凝结成降水,到达地面的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最终流回海洋,(1(2)太阳能在推动水循环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进行大规模的转化和交换;(3)水循环可使地(4问题2师(承转)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呈现有规律的运动,那么广泛分布于地球上的海洋水,板1.2.洋流的影响推进新课师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无风三尺浪”说的是潮汐,“无风不起浪”说的是波浪。
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另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形式——生师生洋流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种类型。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即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是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即从较高纬度板书:寒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洋流)师播放全球洋流大规模运动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并提出问题:洋流对全球热能传生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能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师(总结)洋流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以上我们了板3.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师投影“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问:世界上有哪几类大洋环流系统?它们各分布在哪生阅读教材,将“气压带、风带模式图”与“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对照,从中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投影:气压带、风带模式图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师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洋流的分布和盛行风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盛行风是洋流形成师①在赤道附近的南北半球地区,受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吹拂,海水自东向西流,形成生师②在南北纬40°~60°的地区因位于盛行西风带,北半球风向为西南风,南半球风向为西北风;在强大盛行西风的吹拂下,洋流分别在北纬35°~45°和南纬30°~60°的师受东北信风作用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在大洋两岸受到陆地阻挡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形成赤道逆流,自西向东流;另一部分分别向北、向南流向两侧的高纬度。
受盛行西风影响的西风漂流,自西向东流,在大洋东岸遇到陆地阻挡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流向纬度较低的赤道地区;另一部分在北半球流向纬度较高的极北地区。
以上南北方向的洋流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盛行风和地转偏向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生 将上述洋流连接起来,形成两个环流系统。
(如下图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师1.2.生生1生2以上我们分析了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情况,那么南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大洋环流状况如何生 结合以上分析,画出北半球中高纬度副极地环师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思考: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副极生 (合作讨论回答)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区分布着广阔的海洋,没有形成海陆相间分师 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在南极大陆周围形成了环绕南极大陆流动的南极环流,呈顺以上我们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分析了南北半球的洋流模式,世界上的洋流分布是否符合这一基本规律呢?各大洋中分别形成了哪些洋流,下面我们将具体了解世界洋流的分板4.世界洋流分布师 投影“世界洋流分布图”,引导观察,小组合作探究:世界三大洋(北冰洋除外)中形成了几个副热带大洋环流?几个副极地大洋环流?各环流分别由哪些具体洋流组成?哪生结论1结论2:北半球副热带大洋环流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副热带大洋环流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结论3:北半球副极地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流动,主要由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和结论4:日本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给沿岸增湿增温;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给结论1:该大洋在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共形成了两个副热带大洋环流,中高纬度形成了结论2:洋流由中低纬度,北半球由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纳利寒流组成。
南半球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本格拉寒流、西风漂流组成。
北半球中高纬结论3结论1结论2结论3: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在赤道以北的印度洋形成一个随季节风向变化的季风洋流,该洋流夏季结论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在北半球形成逆时针环流,南半球形成顺时结论2结论3:南极大陆的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