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骼肌

骨骼肌


)、使髋关节外展的作用肌 (二)、使髋关节外展的作用肌
1、臀中肌 2、臀小肌 3、臀大肌上部 4、阔筋膜张肌 5、犁状肌
位 置:臀中肌位于臀部外上方,大部 被臀大肌覆盖,扇形;臀小肌 位于臀中肌深层。 起 点:髂骨翼外面。 止 点:股骨大转子。 近固定:大腿在髋关节处外展 外展; 外展 两肌前部,使大腿屈、旋内; 两肌后部,使大腿伸、旋外。 远固定:一侧收缩使骨盆向同侧倾; 双侧收缩前部纤维—骨盆前倾; 后部纤维—骨盆后倾。 训 练:侧控腿,侧踢腿;体侧屈。
9、肘肌 、
肘关节后面外侧,三角形小肌。 位 置:肘关节后面外侧,三角形小肌。 肱骨外上髁。 起 点:肱骨外上髁。 止 点:鹰嘴外侧缘,尺骨背面上 。 鹰嘴外侧缘,尺骨背面上1/4。 近固定:前臂伸,加固肘关节。 近固定:前臂伸,加固肘关节。 远固定:助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远固定:助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8、肱三头肌 、
整个上臂后面, 羽状肌。 位 置: 整个上臂后面, 羽状肌。 三个头:长头、内侧头、外侧头。 三个头:长头、内侧头、外侧头。 肩胛骨盂下结节; 起 点:长 头—肩胛骨盂下结节; 肩胛骨盂下结节 外侧头—桡神经沟外侧骨面 桡神经沟外侧骨面; 外侧头 桡神经沟外侧骨面; 内侧头—桡神经沟内下方骨面 桡神经沟内下方骨面。 内侧头 桡神经沟内下方骨面。 止 点: 尺骨鹰嘴 近固定:三头收缩,前臂在肘关节处伸 近固定:三头收缩,前臂在肘关节处伸。 远固定: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远固定: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负重上举,俯卧撑; 训 练:负重上举,俯卧撑;“毛巾擦 背”。
有人研究发现:预先拉长小腿三头肌,使足背屈 60°后再作跖屈,小腿三头肌力量能从384kg增大 到598kg。
九、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
单关节肌:跨过一个关节的肌肉。 单关节肌 多关节肌:跨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节的肌肉。 多关节肌 1、多关节肌功能性“主动不足” 多关节肌在某一环节运动时已经缩短,在另 一个环节运动时再继续缩短就有困难的现象。
6、喙肱肌 、
上臂上1/2的前内侧 的前内侧, 位 置:上臂上 的前内侧,为一较 小的长梭形肌。 小的长梭形肌。 起 点: 肩胛骨喙突 止 点: 肱骨中部内侧 近固定:上臂在肩关节处屈 内收、 近固定:上臂在肩关节处屈、内收、 水平屈
7、肱肌 、
肱二头肌下半的深层, 位 置:肱二头肌下半的深层, 梭形、扁平、羽状肌。 梭形、扁平、羽状肌。 起 点:肱骨下半段前面 止 点:尺骨粗隆 近固定: 近固定:肘关节屈 远固定:上臂向前臂靠拢。 远固定:上臂向前臂靠拢。 负重弯举; 训 练:负重弯举;双杠支撑摆动
第五章
骨骼肌
第一节 概 述 一、肌肉的构造 (一)肌肉的基本结构 每块肌肉都可分为 中部的肌腹 肌腹和两端 肌腹 的肌腱 肌腱两部分。 肌腱 阔肌的肌腱呈薄膜 腱膜。 状,称腱膜 腱膜
二、肌肉的辅助结构
1、筋 膜:包在肌肉外面的结缔组织, 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 浅筋膜(皮下筋膜) 深筋膜(固有筋膜) 2、腱 鞘:套在肌腱外面的双层鞘管, 内层能分泌滑液,减少摩擦。 3、滑膜囊:位于肌腱与骨面接触处, 是密闭的结缔组织囊,有滑液, 减少肌腱与骨面的摩擦。 4、籽 骨:由肌腱骨化而成,位于腱与骨之间, 改变肌腱附着于骨处的角度, 提高 力的作用效果。
1、臀大肌 、
2、股二头肌
位 置:大腿后面外侧,菱形。 有长、短两个头。 起 点:长头—坐骨结节;短头—股骨粗线。 止 点:腓骨头。 近固定:长头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 长、短头使小腿在膝关节处屈。 屈膝时使小腿旋外。 远固定:一侧收缩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 双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训 练:后踢腿跑;肋木压腿。
前锯肌下部肌束;斜方肌上、 肩胛骨上回旋 前锯肌下部肌束;斜方肌上、下部肌束 菱形肌;肩胛提肌; 肩胛骨下回旋 菱形肌;肩胛提肌;胸小肌
作业: 1、列表总结运动肩关节的主要肌肉。 2、列表总结运动肘关节的主要肌肉。
第三节 运动下肢的作用肌 一、运动髋关节的作用肌
(一)、使髋关节屈的作用肌
1、髂腰肌 2、股直肌 3、缝匠肌 4、阔筋膜张肌
五、肌肉的物理特性
1、伸展性与弹性 肌肉在外力作用下,可被拉长这种特性 叫做伸展性。 当外力解除后,被拉长的肌肉又可恢复 原状,这种特性叫做弹性。 2、粘滞性 、 肌肉收缩或被拉长时,由于肌肉内部结 构所组成的胶体分子之间及肌纤维之间摩 擦所产生的阻力,而改变收缩或舒张状态 时必须克服阻力,这种特性称粘滞性。
2、缝匠肌 、
位 置:大腿前面及内侧皮下。 是人体中最长的肌肉,扁带状。 起 点: 髂前上棘。 止 点:胫骨上端内侧。 近固定:大腿在髋关节处屈、旋外、外展; 屈 屈小腿,使已屈小腿旋内。 远固定:骨盆前倾。用力伸膝时,可增强膝 关节的稳定性。
(二)、使髋关节伸的作用肌
1、臀大肌 2、股二头肌长头 3、半腱肌 4、半膜肌 5、大收肌 6、臀中肌和臀小肌后部
1、臀中肌和臀小肌
、使髋关节内收的作用肌 (三)、使髋关节内收的作用肌 1、长收肌 2、大收肌 3、股薄肌
1、长收肌
位 置:大腿内侧上部。 起 点:耻骨结节。 止 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中部。 近固定:大腿内收、屈。 远固定:一侧收缩使骨盆向同侧倾; 双侧收缩使骨盆前倾。
位 置:大腿内侧最深层,三角形, 为最大的内收肌。 起 点:坐骨结节、坐骨下支、 耻骨下支。 止 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上2/3处及 2/3 股骨内上髁上方的收肌结节。 近固定:大腿内收、伸; 远固定:双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训 练:大腿拉橡皮筋内收;横劈腿。
如:伸小腿后再屈大腿感到费力的一个原因是 股直肌出现多关节肌功能性“主动不足”。
2、多关节肌功能性“被动不足” 多关节肌在某一环节运动时已被拉长,在 另一个环节运动时就不能再被拉长的现象。
如:伸小腿后再屈大腿感到费力的另一个原因是 股后肌群出现多关节肌功能性“被动不足”。
一、三角肌 起点: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肱骨的三角肌粗隆。 作用:使肩关节外展;前部肌束收缩可使肩关节屈 曲和旋内,而后部肌束收缩则可使肩关节伸 和旋外。
三、肌肉的分类
(一)按外形分:长肌、短肌、扁肌、轮匝肌 (二)根据肌束方向与肌长轴的关系: 梭形肌,羽肌,半羽肌,多羽肌 (三)长肌根据头数分: 二头肌,三头肌,四头肌 (四)按功能分: 屈肌,伸肌, 收肌,展肌, 旋内肌,旋外肌, 上提肌,下降肌, 扩张肌,括约肌, 咀嚼肌
四、肌肉的命名
1、形状—斜方肌、菱形肌、三角肌 2、位置—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 3、位置、形状—肱二头肌、小腿三头肌 股四头肌 4、位置、大小—胸大肌、臀大肌、臀中肌 5、起、止点—胸锁乳突肌、肱桡肌 6、位置、肌束方向—腹直肌、腹外斜肌
冈上肌(使肩关节外展) 冈上肌(使肩关节外展)
• 位置:位于肩胛冈上窝内,部分位于斜 方肌和三角肌深面。 • 起点:肩胛骨的冈上窝。 • 止点:肱骨大结节。 • 功能:使肩关节外展。
使肩关节内收的肌群 冈下肌小圆肌
• • • • • • 冈下肌位于肩胛骨背面的冈下窝内。 起点: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中部。 小圆肌位于冈下肌的下方。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下部。
位 置:大腿后面内侧,肌腱细而长, 几乎占肌长的1/2。 起 点:坐骨结节。 止 点:胫骨上端内侧。 近固定:大腿在髋关节处伸; 小腿在膝关节处屈,旋内。 远固定:一侧收缩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 双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训 练:后踢腿跑;肋木压腿。
3、半腱肌
4、半膜肌
位 置:半腱肌深层。 起 点:坐骨结节。 止 点:胫骨内侧髁后面。 近固定:大腿在髋关节处伸; 小腿在膝关节处屈,旋内。 远固定:一侧收缩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 双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训 练:同股二头肌。
前臂肌前群浅层
肱桡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的上方。 止点:桡骨茎突。 作用:屈肘关节。
前臂肌前群浅层
掌长肌
起点:肱骨内上髁前臂深筋膜。 止点:掌腱膜。 作用:屈桡腕关节和紧张掌腱膜。
前臂肌前群浅层
桡侧腕屈肌 起点:肱骨内上髁前臂深筋膜。 止点:第2掌骨底掌侧。 作用:屈肘关节和桡腕关节,并使后者外展。
2、大收肌
一、运动膝关节的作用肌
(一)、使膝关节屈的作用肌
1、半腱肌 2、半膜肌 3、股二头肌 4、股薄肌 5、缝匠肌 6、腓肠肌
(二)、使膝关节伸的作用肌
股四头肌
位 置:大腿前面外侧,羽状肌, 为人体中体积最大的肌肉之一。 有四个头 : 股直肌—位于大腿前面皮下; 股中肌—位于股直肌深面; 股外肌—位于大腿前外侧; 股内肌—位于大腿前内侧。
起 点:股直肌—起于髂前下棘; 股中肌—起于股骨体前面; 股外肌—起于股骨粗线外侧唇; 股内肌—起于股骨粗线内侧唇; 止 点:股骨粗隆 近固定:股直肌收缩,大腿在髋关节处 屈;股四头肌收缩,膝关节伸。 伸 远固定:大腿在膝关节处伸;维持人体 直立姿势。 训 练:负重深蹲起; 俯卧反弓伸展。
1、髂腰肌 、
位 置:骨盆内侧面,包括腰大肌和髂肌。 起 点:腰大肌—腰椎体侧面和横突; 髂 肌—髂窝。 止 点:股骨小转子。 近固定:大腿在髋关节处屈、旋外。 屈 远固定: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骨盆前倾; 一侧收缩使脊柱同侧屈。 训 练:悬垂举腿;负重高抬腿跑;仰卧 起坐(力量);跪撑后倒(伸展性)
八、影响肌肉力量发挥的解剖学因素
(一)、生理横断面 横切一块肌肉中所有肌纤维的横断面的总和。
生理横断面面积大小=横切所有肌纤维线段的总和 ×肌肉平均厚度 肌肉生理横断面说明: 1 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 2 肌纤维的粗细
(二)、肌肉的初长度 肌肉在收缩之前的长度叫肌肉的初长度。 在生理范围内使肌肉的初长度拉长,除能增加 肌肉收缩的速度和幅度外,还能增加肌肉的收缩 力量。 实践证明:肌肉预先稍许拉长或拉长到最大 限度时,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都不大,只有肌 肉处于适宜的初长度(感到便于用力时),肌肉 收缩才能产生最大的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