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大量增加,引起了家庭结构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情况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

有些人甚至把一些独生子女称为“小皇帝”,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正文: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大量增加,引起了家庭结构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情况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

有些人甚至把一些独生子女称为“小皇帝”,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独生子女的独特性国内外对独生子女及其教育的研究结果,几乎一致肯定独生子女的智能是优秀的,而在身体情况、学业成绩、性格特征、社会生活等方面与非独生子女有明显的差异。

一般来说,独生子女相对非独生子女,智力发展较快,知识面较宽,身高体重达标率较高,但行为习惯缺点较多。

至于差别的原因,主要在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教育态度的明显不同。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对独生子女成长的有利条件有:1、独生子女生理条件比较优越。

从遗传因素方面保证独生子女在脑力、体力、智力方面的相比非独生子女总体更为优越。

2、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

因而能够尽管满足独生子女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保证了充足的营养和智力开发条件,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独生子女能获得较多的智力激励。

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总是能够挤出更多时间陪孩子一起做游戏、教孩子学习、供给智力开发的各种玩具,因此独生子女一般都智力早熟、兴趣广泛、知识面广。

4、独生子女享有父母充分的爱抚。

由于充分享有父母的爱,独生子女幼儿容易形成健全的个性,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有利于幼儿智力和才能的发展。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特殊,独生子女家庭往往都存在着家庭教育不当的问题。

根据上海市、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在社会性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23-40%。

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在教育情感、教育期望、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导致很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人际关系聚焦化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亲子互动来进行的。

在传统的多子女的家庭中,子辈除了与由双亲或更多的长辈组成的亲辈之间进行互动,还可以与兄弟姐妹组成的同辈之间互动,孩子在家庭范围内的社会性行为也不仅仅指向家长。

但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缺少了多子女组成的同辈群体,原来传统家庭模式中与同辈之间的天然的社会交往行为不再出现,亲辈个体或群体成了独生子女互动行为的唯一指向对象。

于是,孩子便成为家庭人际网络的中心,整个家庭的家政规划都围饶孩子进行,传统的家庭伦理规范发生了根本性的倾斜。

父母一切都围着孩子转,过分听任孩子的影响,于是,各种各样的“小皇帝”诞生了,与此相关的种种问题也随之而来。

2、过多的宠爱影响独生子女良好个性的发展对于独生子女,父母都尽量给予一切方面的满足,但是过多的宠爱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和个性发展。

过多的食品、过多的营养,容易让孩子养成挑食、偏食、不爱惜食物等不良习惯。

过多的照顾,事事都包办代替,结果养成孩子四肢不勤、不爱劳动、懒惰、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的不良习惯。

过分的纵容,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支配者”,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逐渐养成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任性、专横、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

过分的保护,把孩子封闭在家中加以严格控制和保护,使得很多孩子形成孤僻、胆孝不合群的性格特点,社会适应能力差。

3、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成材期望过高由于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别的可选机会,必须教育好,还有一些家长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寄托,因此对独生子女寄予过高的期望,甚至采取拔苗助长的过急方法。

使父母与子女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给子女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妨碍了独生子女的个性全面发展。

家长不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一味地过高要求,结果造成父母身心疲惫,子女心生怨恨,家长和孩子之间产生种种心理隔膜甚至冲撞,孩子由此产生了许多不良性格。

认清当代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促进学校教育更有效当前,我们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我们教师在面对独生子女学生,教育起来感到头疼,我想,只有认清当代独生子女生上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促进学校教育更有效。

我国在独生子女的教育方面,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对儿童的交往能力、关心与合作精神培养不够。

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和年龄相近、地位平等的小伙伴互相交往,互相帮助的实际锻炼。

而父母又往往给予过分关心和爱护,易养成儿童只知获得,不知付出的习惯。

许多独生子女不懂得同别人分享快乐,也缺乏关心别人的习惯。

在处理与伙伴的关系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集体的利益,不能顾全大局,缺少忍耐、意志、宽容和责任感。

(2)重视儿童的智力方面,忽视对儿童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当前,父母都很重视儿童早期的智力开发,重视儿童文化知识的学习。

这本是一种好的现象,但如只强调知识的学习,忽视儿童思想品德的培养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塑造,就会破坏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使儿童的社会化出现问题。

(3)缺乏对儿童的自立、自理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些父母过分照顾孩子,剥夺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和权利。

这就必然会养成儿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一些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生活独立性差,父母不在身边就无所适从。

这些都不是他们自身的问题,恰恰是家庭教育不当的后果。

我国儿童教育专家的一项调查表明,从小学到初中,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30%——40%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自理能力差。

此外,由于儿童一直在顺境中长大,从来没受过挫折。

他们耐挫折能力不强,在生活中,稍微受一点挫折就无法承受,产生心理障碍,严重者甚至自杀。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很多的,除上述问题外,独生子女劳动观念的培养等也是比较差的。

解决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尤其是应使家长意识到,孩子不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未来的社会公民。

我们每个家长都应站在社会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来培养自己的子女。

(4)缺乏对独生子女节约观念的培养。

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父母总是在物质生活上一贯满足儿童要求,其必然结果就是使儿童不能养成节俭意识,花钱大手大脚。

我们只有了解了我国当前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学校教育针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措施、将学校、家庭、社会结合,才能促进学校教育更有效。

中国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将近1亿”。

如今处于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物质丰富,大众流行文化、信息技术和和电子媒体发达的时代。

社会变迁和转型期的矛盾困惑,无不反映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之中,并对成长中的一代独生子女们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给新时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尽管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主流是好的”,“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助人与利他行为,主体意识、法律观念和诚实品质。

”“青少年学生逐渐孕育形成了许多崭新而进步的道德品质,如重时间、讲效益、讲实际、求进取,肯定开拓,鼓励竞争,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等等”,但是,理性地审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时,不难发现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面临许多困惑:孩子生活条件更好了,身材越来越胖,但动手能力却越来越差,责任心不强:孩子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好,知识更丰富,多才又多艺,但心灵更脆弱,心理问题更突出……。

当今学生身上独生子女的习气太重,表现为不合作、过于自我、追求享受、怕吃苦。

……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在个人道德特别是在创造性、独立性和勤劳节俭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独生子女身上出现的种种不良情况,说明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不断凸现,己逐渐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

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若不及时矫正,不仅会影响到独生子女自身的发展,破灭家长们的幻想,也将会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一)偏重智育1、以分数衡量孩子的成功当今社会家长对独生子女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其分数了。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只要能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材。

分数几乎成了孩子立足家庭的支柱,家长的喜怒哀乐都几乎系于孩子的考试分数和升学情况。

因而一些家长为了促使孩子提高成绩,对孩子的成绩实行奖惩措施,就连过年的压岁线也根据孩子的成绩发放。

他们用金钱和物质刺激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这种不注重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只关心孩子学习的家教方式,既不符合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求。

2、重“金”投资孩子能否成才必要的财力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认为自己只要舍得投资,就会有收获。

于是家长们不惜耗费重金和精力,为孩子请家教,买参考书、辅导书,几千上万的诸如钢琴类乐器眼睛都不眨一下买回家。

在孩子很小时,家长们就迫不及待地花钱投资帮孩子选择了书法、绘画、音乐、作文、英语等兴趣班,家长们也不辞劳苦地迎往接送。

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他们从小就受到心灵和身体的摧残,不少孩子厌学,逆反心理重,小小的年纪就被磨损了灵性,失去了童趣。

(二)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日异,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学历加名牌,而是人的知识水平、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要求。

但不少家长们仍然按照个人经验和普通惯例,认为智育是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径,而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思想志向、兴趣爱好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培养。

家长们不让孩子担任班干部,不准参加双休日的公益劳动和学校的演讲合唱等文体活动,一味地安排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生怕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孩子的学业。

甚至有些家长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自然就好了。

(三)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

盛饭、穿衣、削铅笔、戴红领巾、洗手绢袜子等等,都由家长代劳。

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拐棍,一步也离不开。

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

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

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

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