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教育阐述1)学校萌芽夏代已经有学校的设置,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序,一类是校。
序设置于国度是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教育,校分布于乡里,面向平民甚至努力进行教育。
商代已经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商代的学校名称有大学,小学,,序。
商代已经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教育上的要求划分了不用的教育阶段。
2)西周的教育,周王朝建立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为学术官守。
并有了国学乡学之分。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当时的学校教育史轻视体力劳动的。
3)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微衰,私学兴起,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使教育的对象有贵族扩大到平民。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大盛,其特点是学术自由。
4)两汉时期的教育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的文化策略。
汉武帝设立的太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设立专门的学校,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6)隋唐时期的教育唐朝时期采用重振儒术,三教(儒道佛)并重的文化政策。
六学(国子学,太学,律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和二馆(崇文馆,弘文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
、7)宋元明清的教育。
宋代时期的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发展成为了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时期的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八股文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
直至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制度。
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 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 教育全球化 7 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a,论教育对象b 论教育作用c论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d论教育内容e论教育原则和方法。
2 墨家的教育思想。
作为墨家的代表人物,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3 道家的教育思想。
到家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
4《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步教育专著。
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简述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答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于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培养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需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论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论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要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强调学生个性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
1 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 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我国现在学制的沿革:A) 旧中国的学制沿革:1902 壬寅学制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颁布,但未实行,1903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1912 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
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者六三三学制。
B) 新中国的学制沿革: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8年的学制改革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简答题:现在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重与小学教育的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时间,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老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教师的职业素养:&#########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A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C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D对待自己:为人师表2教师的知识素养,A政治理论修养B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C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3教师的能力素养A语言表达能力B教育教学能力C组织管理能力D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4职业心理健康。
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教师的人格素养: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积极的创新品质。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第一,学生具有和成年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第二,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第三,学生有发展的需要。
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 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师生关系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简述教师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 入职培训,3 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
论述题:如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从根本上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努力:1,了解和研究学生,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4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5,发扬民主鹏平等,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8,增强法制意识。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应该做的努力是: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
此外还要做的努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风建设。
教科书编写基本原则与要求◆1 科学性与思想统一性,2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应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4,理论与实践统一5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5,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1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2,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3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4课程评价,评价结果。
泰勒原理克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简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利用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
◆◆教学过程遵循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2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4传授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统一。
教学过程的步骤: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简答:什么事教学原则,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1思想性和科学性想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性原则,8量力性原则。
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程序: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教师上好一节课的标准: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3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论述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1 适当缩小班级规模,是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2 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3 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 探究个别化教学。
◆◆结合实际实际谈谈我国中小学实施德育的主要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因材施教性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
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6尊重新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想借个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班集体的形成和培养: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及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学习生活,学习生活管理。
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6,建立学生档案,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9个别教育工作,10班会活动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