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武威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主要内容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了园区能够进一步适应区域新一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稳固其在武威市的工业龙头地位,实现“经济强市”的城市发展战略,整合原武威工业园区和武南工业园区资源,故编制本规划。
第2条.规划名称及范围界定为实现凉州城区东南部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分别以马蹄沟河、六坝河为界,划分为3个分区,包含原武威工业园区、武南工业园区,以及天马湖东区东南部部分用地,在本次规划中分别定义为武威工业园区-主产业区、武威工业园区-东区、天马湖东区-综合产业区。
本次规划范围分为控规编制范围和远景园区控制范围2个层次。
1.控规编制范围本次控规编制范围总面积为17.42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6.94平方公里),各分区规划范围及规模如下:武威工业园区-主产业区(以下简称主产业区):规划范围东至金羊路,南至规划南安路,西至马蹄沟河,北至凉古路、天马新型社区,规划用地面积10.0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0.08平方公里。
武威工业园区-东区(以下简称东区):规划范围东至规划WD13路-武南纵二路-武南公路-武南化工厂-武南岔路,南至G312国道,西至六坝河,北至规划WD3路-WD12路,规划用地面积5.6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5.25平方公里。
天马湖东区-综合产业区(以下简称综合产业区):规划范围东至马蹄沟河,南至规划TD2路-TD3路,西、北至热电联产铁路线,规划用地面积1.69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61平方公里。
2.远景控制范围按照《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远景发展构想,“中心城区层面适度扩大‘一城四片’规模,完善各片区职能结构和设施配套”,规划建议远景园区的建设控制范围及规模如下:主产业区:控制范围东至金羊北路-规划WZ17路,南至规划南安路,西至马蹄沟河,北至凉古路、天马新型社区,控制用地面积14.20平方公里。
东区:控制范围东至武南镇区-武南化工厂-武南公路,南至G312国道,西至六坝河,北至规划WD1路,控制用地面积10.92平方公里。
综合产业区:控制范围东至马蹄沟河,南至规划南安路,西、北至规划热电厂铁路支线,控制用地面积5.58平方公里。
第3条.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产业为基础,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升级,提高地区竞争力。
全面提升园区生态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4条.规划原则(1)整体性原则;(2)生态化原则;(3)可操作性原则;(4)弹性控制原则;(5)集约化原则。
第二章功能定位第5条.功能定位打造新型生态工业的“集聚区、核心区、综合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区”。
1.集聚区——甘肃省领先的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巩固提升省级工业园区地位,依托本地独特的资源优势、重要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优势,提高产业人流和物流集散能力,推进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及饮料制造、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集聚发展。
2.核心区——武威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充分利用园区整合、统一管理的契机,着力提升园区产业能级和辐射带动效应,引领武威市新型工业化发展。
3.综合区——具有多元化产业特色的综合型现代产业园区基于园区的发展优势,提升优势产业,拓展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集加工制造、商业贸易、创业培训和产品流通为一体的,具有多元化产业特色的综合型现代产业园区。
4.先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区以园区开发为契机,坚持产城共进、综合发展的方针,以产促城,以园区开发推进工业化快速发展,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进程,将园区开发规划与周边乡镇城镇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结合,紧密衔接,促进产业、经济、社会、环境统筹协调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力争成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中的先行区。
第三章产业发展与循环经济第6条.产业发展1.产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强化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及饮料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补充发展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综合加工、包装印刷等其他产业。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确保武威工业园区成为全市的经济增长点并确立园区在武威市的龙头地位。
到2030年,基本形成面向本地、面向市场、面向西部地区的食品深加工、生物制品深加工和知名品牌替代加工三大生产和服务基地,成为甘肃省领先的产业集聚区和武威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引擎。
工业用地产出率达10-12亿元/平方公里,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产值总计达到150亿元左右。
2.产业体系框架根据园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前景,以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及饮料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引领,以新型建材、服装纺织、综合加工、包装印刷等产业为补充,并大力发展商业商贸、物流仓储等配套产业,形成优势产业突出、集群优势明显,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3.产业准入门槛(1)产业准入门槛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严控产业准入门槛。
负面清单重点针对产能严重过剩、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产业类型。
园区产业负面清单(2)投资强度门槛建议采用渐近的方式逐步提高园区产业的土地投资强度。
根据不同产业类型,投资强度门槛应符合《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的相关标准。
武威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建议在国家最低标准的基础上,上浮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进行控制。
(3)建设强度门槛为促进节约集约用地,防止土地投机,开发地块必须满足最低容积率要求。
其中工业用地容积率低限具体按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文中各类型产业项目建设容积率控制指标要求(FAR≥0.6-1.0)予以确定;其他开发用地的容积率不得低于限定值的0.6倍。
4.产业布局引导打破传统的区片式布局模式,从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发展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布局方式包括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关联共生型产业集群、以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为基础的资源集约利用型产业集群、以资源信息集聚为基础的集群等。
第7条.循环经济1.发展目标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区域产品资源优势,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高端产业链的打造;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加工工艺,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建设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循环经济园区。
以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及区域环境服务业构建为重点,促进资源的集约使用和循环利用,打造先进的干旱地区节水型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系统集成示范基地。
2.主要发展指标3.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从技术手段角度,全面推行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从资源利用角度,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相互利用和再造利用;从市场领域角度,主要有节能环保技术市场、社会废弃物静脉回收再造市场、循环经济咨询服务市场;从产业发展角度,企业层面,注意清洁生产和污染排放最小化;区域层面,企业间促进物质和能源的充分循环;社会层面,建立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废旧物分类、回收、再造系统,生态型产业系统,信息系统等初步建设循环型社会;从园区建设角度,在园区规划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产业结构合理;在管理方面,明确入园企业投资强度等门槛要求,对园区生态环境进行及时监控管理等。
第四章规模控制第8条.用地规模本次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741.90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693.82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97.2%。
第9条.建设规模规划区内城市建设用地总建筑面积为1791.48万平方米,综合容积率为1.06。
其中,居住建筑面积108.81万平方米(包括住宅建筑面积107.46万平方米,服务设施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建筑面积29.93万平方米;工业仓储建筑面积1470.59万平方米;市政交通设施建筑面积28.33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附属配套设施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
第10条.经济规模至2030年,规划区范围经济规模将达150亿元左右。
第11条.人口规模规划区规划工作人口约6.8万人。
规划控制集中居住人口规模为2.15万人(不含企业内公租房居住人口)。
第五章总体结构第12条.规划结构规划区总体空间结构可概括为“一轴统领,两轴生长,两廊贯穿,三区协同,多线外联,多核服务”。
“一轴统领”——是指结合城市总规空间结构,以天马大道为最主要的发展和功能服务轴线,开展园区功能布局。
“两轴生长”——是指空间布局在主产业区和东区分别沿杂木河路-达利路和天马大道-天马大道北延纵向生长,与天马大道轴线共同构建起园区的空间骨架。
“两廊贯穿”——是指以马蹄沟河和六坝河这2条区域性水系为依托,形成绿色生态廊道,南北贯穿规划区。
“三区协同”——是指按照城市总规结构,以两条生态廊道为分隔,在空间上将规划区分为武威工业园区主产业区、武威工业园区东区和天马湖东区综合产业区3个产业分区,各区分工协作、各有侧重。
“多线外联”——是指依托牛祁公路、康宁路-武黄公路、荣华大道等道路建立规划区与周边城市片区之间的快速联系。
“多核服务”——是指围绕天马大道轴线布局2个综合服务核心和若干个专业服务核心,为区域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第六章土地使用规划第13条.用地布局规划区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741.90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693.82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97%。
根据规划区功能分区的划分,合理确定各类用地比例。
1.城市建设用地(1)居住用地(R2,R22)规划居住用地包括二类居住用地(R2)和具有独立用地的二类居住服务设施用地(R22)。
规划居住用地总面积为72.29公顷(含二类居住用地面积70.75公顷,二类居住服务设施用地面积1.54公顷),占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的4.3%。
其中,主产业区规划居住用地总面积为50.55公顷(含二类居住用地面积49.88公顷,二类居住服务设施用地面积0.67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5.0%;东区规划居住用地总面积为5.49公顷(含二类居住用地面积5.19公顷,二类居住服务设施用地面积0.30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1%;综合产业区规划居住用地总面积为16.25公顷(含二类居住用地面积15.68公顷,二类居住服务设施用地面积0.57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0.1%。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主要为园区提供公共管理和公益性保障服务。
规划用地面积共21.98公顷,占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3%,包括现状保留行政办公用地(A1)4.14公顷;规划完善文化体育设施用地(A2A4)2.62公顷,教育科研用地(A3,含中小学用地)11.70公顷,医疗卫生用地(A5)2.72公顷,社会福利设施用地(A6)0.8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