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冲突论再认识明冲突论
在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一书中,亨提出在冷战期间,人们很大程度是根据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世界政治的,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已经不再重要,人们需要借助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文明的冲突”即是亨廷顿提出来的新模式,主要用来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来审视世界政治局势。
亨廷顿还提出,在冷战结束后,世界上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的文化,而是包含了七个或八个文明的世界,这些文化和文明在世界中并存;国家和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冲突主要来源于那些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和共性成为影响国家间对抗或联合的主要因素。
对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论的主要观点,从一提出开始,国际上无论官方还是学术界都激起了层层波澜,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异质文化的碰撞除了会导致冲突外,还会产生文明间的交往和融合。
虽然亨廷顿看到了文明对塑造世界而产生的重大影响,但是他明显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武断的认为异质文明接触必定导致冲突。
2、历史也表明,不同文化间没有完全、绝对、纯粹的对立和冲突。
而亨廷顿却极力宣扬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对立性。
他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同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或者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引起的。
亨廷顿认为,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是完全不可能相容的。
但是世界进步的历史却告诉我们,异质文明之间根本没有两种文明之间你死我活的恒久对立与冲突。
3、世界发展的历史证明,世界冲突的根源大多是文明背后的政治、经济、地缘等诸多利益的争夺,而并非文明的对抗。
而亨廷顿却将文明因素凌驾于政治、经济、地缘、意识形态等因素之上,认为文明在政治冲突中所起的作用才是至关重要的。
他试图以他的“文明冲
突”理论来构建后冷战时期世界秩序的理论体系。
这一单一的分析视角是有失偏颇的。
比起文化因素在世界政治秩序中所起的作用来讲,利益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世界发展史表明,国家、地区间的冲突往往源于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个人或集团利益的诉求。
单以文化差异来解释,未免以偏概全。
总的来说,很多学者批判“文明冲突论”的原因主要是他们认为亨廷顿只是片面强调文化之间的冲突,忽略了文化的融合与交往,甚至有人说,亨廷顿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凝固化,有停止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之嫌。
但作者认为这些指责家们有并没有站在亨廷顿的背景和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而是一味的批评指责。
亨廷顿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理论,是因为他是站在美国,站在西方的角度上来构建未来世界的框架的,他的“文明冲突论”的重点并不是强调文明间的共融性,而是为美国、西方的战略利益服务,为西方构建一个新的“地缘政治坐标”。
就连亨廷顿本人也说了,他提出这个理论主张不是要倡导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是要描述未来世界的前景。
很多人认为亨廷顿是以文明间的必然冲突而不是文明间的和平共处来看待未来的国际关系。
虽然,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引发的冲突并不少见,但是作者认为,亨廷顿强调的并不是只要存在多元文化和意识就一定会起“冲突”,“冲突”并不是常态。
按亨廷顿的观点,文化可以通过三个相互嵌套的圈来表示,其中,核心是一个国家所独有的文化,也是最顽固的因素。
一个国家独有的文化经常是这个民族国家经过数百年数千年积淀形成的,具有相当强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对于异类文化有很强的可区分性和抗免疫力,它是维系这个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最和行的要素。
次外层是政治意识形态,每个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与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亨廷顿认为,政治意识形态已经不再是辨别民族国家身份的核心标志,美国历史学者福山也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西方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尊重已远远弱于对民主、人权、自由的尊重,单纯的东西方意识形态之争已经不是国际舞台上的主角,人类
社会的历史最终将终结于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的胜利。
处于最外层是国家利益,这一层是变化性最强的一层,通常是引发国与国之间冲突的最主要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性的贸易壁垒以及种种全球配置的资源、技术阻碍因素逐渐减少,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正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由此可见,利益诉求往往是国家间交往的终极目标。
由以上的三层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亲疏冷热由以上三个因素决定,如若三个层次如果完全一致,那么两个文明将趋于“同质”;如若在三个层次上交集越多,那么这些国家关系越密切,国民间的亲近感就越强,国际间交流时遇到的阻碍就越少。
冷战终结以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敌对状态结束意味着区隔文明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政治意识形态了。
与之相反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却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逐渐增多。
然而作为最核心的因素―文化,却因为其固有的稳定性与传承性,成为区分民族国家最“顽固”的屏障。
人们在接受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与文化产品的时候,总是基于自己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进行解读。
而对于与自身文化相近的信息与文化产品,则总是保有较高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