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吉欧主题探究活动“苏州园林”——多元环境、多元观察记录苏州工业园区新馨花园幼儿园胡静华文章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环境是幼儿每天所处、所接触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发展,无一不受到它的影响,所以创设好一个多元化的环境是有利于幼儿发展的。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瑞吉欧、多元环境、多元观察记录。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创设已渐渐成为幼儿园工作的热点。
在瑞吉欧教师眼中,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它也会随幼儿的心智变化而改变。
这就要求幼儿能与环境材料进行“对话”。
在刚刚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所以它还包括幼儿园外的一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来自意大利北部小镇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学前教育研究者则对环境的创设与布置提出了要求,他们认为环境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
正是由于环境是幼儿每天所处、所接触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发展,无一不受到它的影响。
另外,“探究型主题活动”和“区角活动”都是在幼教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的活动形式。
它们基于共同的理念——幼儿是活动的主题,教育要充分尊重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包括兴趣爱好的不同,认知方式的不同,能力个性的不同等等,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探究型主题活动”和“区角活动”,更不是集中“区角活动”的简单组合。
两者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区别是:第一,“区角活动”大多是无主题的,幼儿在各自的区角内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究,而“探究型主题活动‘是幼儿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综合的、整合的学习活动;第二,“区角活动”是以幼儿的个别探究为主的活动,而“探究型主题活动”则融合了个人、小组、集体多种形式。
可以根据不同探究阶段的不同需要,而选用不同的组织形式;第三,“区角活动”大多是在教师内进行的,因而幼儿学习的内容、空间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探究型主题活动”秉承的是大教育观,幼儿既可以在幼儿园探究,也可以在家庭,社区或社会中探究,因而幼儿有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一)创设好活动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自然环境。
探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获得发展的。
对幼儿而言,探索就是玩,而玩是幼儿的天性。
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于直接经验,通过摸、看、闻、尝、听、抓、举等行为进行探究。
幼儿通过摆弄事物来发现问题,并根据已有经验,运用初步的逻辑推理,来假设可能的情况、可能的结果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幼儿的认识能力就是再不断的经验、尝试中得到发展的。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在不断地摆弄事物,提出问题,继而进行下一步的探索。
在主题进行中我们也巧妙地充分利用周边有效的自然环境——苏州园林,带幼儿游苏州园林,孩子们的兴致很高,能说出所见的园林中的亭子、假山、小桥,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说出园林中的门窗上有雕刻的花和其他图案,有好多幼儿都将池塘说成了小河。
并且在整个参观活动中幼儿都能将吃下的瓜皮果壳放在准备好的塑料袋中,也有了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并能爱护园林中的一草一木,象陈炜昊、俞韦一还能提醒小伙伴走路小心,在过小桥时能一个挨着一个有顺序地走。
在谈话过程中幼儿表现出很喜欢园林中的小桥、假山、亭子,他们觉得苏州园林很美。
有部分幼儿老家不在苏州,他们表示今后将请自己的好朋友,家中的亲戚一同来苏州园林游玩。
幼儿对于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充满了探究的欲望。
中班幼儿在游玩了环古城时看着岸上的景物都能开心,并且有很多的幼儿都能说出这些景点,幼儿在游玩了环古城一圈后,了解苏州的变化,感受了苏州水城的特点:小桥、流水、人家。
●社会文化环境。
苏州园林往往都有着美好的传说,这些传说也给我们的园林添上了一笔神奇的色彩。
在带领幼儿认识园林的同时,为他们讲述传说,能够更好的调动幼儿的参与性,使他们有了解园林的欲望。
另外,幼儿们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了苏州园林的美丽和神奇。
幼儿能够安静地倾听传说,愿意根据图片的内容进行进但地复述,还能根据故事的情节,自己来排列图片,并能主动发表自己的一些想法。
通过倾听传说,幼儿对于苏州园林也更加感兴趣了。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苏州方言有着它特有的魅力。
——吴侬软语。
幼儿生活在苏州,可用苏州话来进行说唱还是头一回。
因此,幼儿特别感兴趣。
他们在吐字上还有些欠缺,不够准确。
在指导中,发现由于平时强调了普通话,幼儿对苏州话反而不是说的很好了。
所以,在以后还要多创造类似的机会练习自己的方言。
大多数的幼儿都是苏州本地的,但对于评弹这一苏州的特色,了解的不是很多,我们原本是考虑过在园林中欣赏评弹,但幼儿的实际经验却是在一些茶馆或电视中亲身感受过,在倾听乐曲时,好多小朋友都能马上说出评弹的特色,在出示琵琶时,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在我简单的弹奏后,孩子们一个个兴奋的摸着琵琶,抱着琵琶来感受这种古文化,活动将近结束后,孩子们很自然的跟着录音演唱,在这活动中,教师没有固定评弹与园林的一定关系,而是根据幼儿的亲身经历来引导,并在自然的状态下引发幼儿的兴趣,在兴趣上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
●心理环境。
贝尔诺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
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导的是学生真正能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为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
”可见,我们要为幼儿创设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是极其重要的,心理自由的环境是指一种既能使幼儿可以受教师支配,又可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速度的氛围;心理安全的环境是指一种没有批评、指责,种种想法、做法都能受到重视、赞扬的环境。
幼儿只有身处这种环境之中才能充分发展个性,积极自主地参与探索,产生创新的欲望。
如:在活动园林中的建筑前我们的幼儿对于园林中的建筑有了初步的了解,因而在布置场地时,我充分发挥幼儿的动手能力,相信幼儿,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来创设环境,场地上的积木塔完全是幼儿自己搭建的,很形象,很童趣。
在活动进行时孩子们都很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目前的幼儿,单脚跳发展的不错,因此在活动中就有幼儿提出可以加大难度,所以根据幼儿的兴趣,我们共同商量了一个生成的方案,于是夹带沙包智慧行进的游戏开始了,孩子玩的比刚才更开心,更主动了。
活动中,使我看到了幼儿的潜力,同时也感受到由幼儿参与的活动才是他们的最爱,在活动中我们老师完全可以相信幼儿,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空间,让他们加入到活动的创设中,使师生共同得到快乐。
由于在这种自由、安全的环境中,幼儿的种种想法、做法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支持,幼儿的创造意识、创造欲望得到了保护。
●物质环境。
(1)可观性首先,环境应具有教育的功能。
环境可以启发幼儿的智力,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可以让儿童潜移默化地得到教育,同时在儿童参与布置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可获得认知的发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特别是在开展千姿百态的假山时,把许多有关假山的照片的展览在墙壁上,狮子林里的假山看上去象一头头形态各异的狮子,固狮子林是全国有名的园林之一。
每年会有许多的游客来苏州旅游并到狮子林来看这些假山。
在舒缓轻柔的江南乐曲中幼儿结伴欣赏,生动地引出本次活动,把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环境还可以形成激励幼儿奋发向上的氛围,因为大部分幼儿园在环境布置时,都或多或少地选用儿童的绘画作品,在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后,会增加对创作的兴趣和信心,这是对他们最好的表扬。
(2)可探性我们根据不同活动内容的需要,在各个主题中设立了不同的区域,如:科学区、音乐区、种植区、饲养区、美工区、建筑区等,在各个活动区布置了各种幼儿喜爱又便于操作的材料,既提供了幼儿独立操作的空间,又提供了幼儿合作的空间,避免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干扰。
教师准备好相关材料后幼儿就可以到自己喜欢的区域内活动。
这时教师就可以观察了解孩子的探索情况,而不是把时间花在讲解和维持秩序上,如:美工区:尝试各种印染和版画制作;折纸宝塔和用皱纹纸做茶;泥塑茶壶及花伞;用各种材料装饰伞。
建构区:利用辅助物建构苏州园林、江南古塔古桥古居。
语言区:文字资料散文《春雨沙沙》、《春天的色彩》等;古诗《忆江南》、《清明》等;蚕生长过程的图片及儿歌.。
根据苏州园林、江南古塔、风筝、古居的图片或挂历、明信片说说自己眼里的江南好风光。
音乐区:提供道具绸伞、柳条等;音乐《二泉映月》、《茉莉花》和《采茶舞》磁带,以及苏州评弹、越剧的欣赏。
操作区:拼搭、插塑桥、塔、苏州园林等;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尝试一物多玩,多种物品组合玩。
(3)开放性。
开放的环境能让孩子从一个被动的环境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环境创造者,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和工具。
许多主题都备有“百宝箱”和开放的工具橱是最好的例子。
孩子们能在“百宝箱”中寻找可以用来满足自己想象的材料,再通过适当的加工,来实现自己的想象。
由于每个班级中都有一个孩子们自己的操作区,工具和材料是全开放的,幼儿可以根据各自的“问题”去建构作品的创作思路、选择所需工具。
在活动中,不时可以看到小朋友有时专心致志的做着各种假山,有时走来走去寻找着所需的材料,最后展示的作品让教师都大开眼界。
有用筷子和回形针和固定物橡皮泥做成的园林中的桥;有用果冻盒和积木组合成的亭子;还有用吸管剪成短条状制作成台阶。
教师对他爱动脑筋,创造性地选用辅助材料来解决问题的精神给予了表扬。
(二)实施多元观察与记录,解读幼儿各种表达方式。
实施多元观察与记录,解读幼儿各种表达方式,实施教育必须观察先行。
多元观察记录是指运用多种方式、手段、对教育对象在活动中过程记录。
在这主题活动中,我们每个教师以适合的多元化形式的观察与记录,体会颇深:●多元观察与记录,让教师掌握来自幼儿的第一手信息,对了解幼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幼儿会根据对以往事情的经验来处理事物,因此,如果教师能细心地观察、分析幼儿地言行举止,从记录中可以解读出幼儿活动时的意图和理解,就能比较充分地了解幼儿,并对幼儿作出准确的评价。
●多元观察与记录,让教师了解幼儿的不同的差异。
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家庭环境、文化和社会背景,有不同的天分或缺陷。
通过观察,教师能了解每个幼儿的基本能力、情感、行为和不同的学习特点,并发现每个幼儿的前能和需要。
●多元观察与记录,能帮助教师思考适合幼儿教育策略。
幼儿日之间存在着差异,如果没有观察,教师就很难去满足每个幼儿的不同需要。
因为,只有通过观察,真正了解幼儿的个性、气质,了解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材料,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以最需要和最合适的教育,才能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