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一10月月考化学试题考生须知:考生答题时,将答案写在专用答题卡上。
选择题答案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非选择题答案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凡是答题不规范一律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32Cl:35.5 K:39 Ca:40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下列实验事故或废弃药品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A. 当有大量毒气泄漏时,人应沿顺风方向疏散B. 金属钠意外着火时,应用干燥的沙土盖灭C. 当少量浓硫酸沾皮肤上,应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D. 酒精失火用水浇灭2.下列基本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编号①②③④操作示意图操作名称倾倒液体取用块状固体稀释浓硫酸检查气密性A. ①③B. ①②C. ③④D. ②④3.下列图示的四种实验操作名称从左到右依次是( )A. 过滤、蒸发、蒸馏、分液B. 过滤、蒸馏、蒸发、分液C. 蒸发、蒸馏、过滤、分液D. 分液、蒸馏、蒸发、过滤4.根据下表信息,将乙二醇和丙三醇分离的最佳方法是密度物质分子式熔点/℃沸点/℃溶解性/g·cm–3乙二醇C2H4O2–11.5 198 1.11 易溶于水和乙醇丙三醇C3H8O317.9 290 1.26 能跟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A. 分液B. 蒸馏C. 加水萃取D. 冷却至0℃后过滤5.下列有关物质的量的说法,错误的是A. 1摩尔任何气体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B. 0.012Kg12C中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C. 1摩尔水中含有2mol氢和1mol氧D. 1molH2O中含有3 mol原子6.偏二甲肼(C2H8N2)是一种高能燃料,燃烧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作为航天运载火箭的推动力。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偏二甲肼的摩尔质量为60 gB. 6.02×1023个偏二甲肼分子的质量约为60 gC. 1 mol偏二甲肼的质量为60 g·mol-1D. 6 g偏二甲肼含有N A个偏二甲肼分子7.两份质量相同的CH4和NH3比较,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 分子个数比为17∶16B. 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体积之比是17∶16C. 氢原子个数比为17∶12D. 原子个数比为17∶168.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 称量时,应将NaOH固体放在称量纸上称量B. 将称量的NaOH固体置于小烧杯中溶解,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再转移C. 定容时若加水超过了刻度线,可用胶头滴管直接将多余溶液吸出D. 为减小误差,容量瓶必须干燥才可使用9.在配制溶液过程中正确的是()A. 配制盐酸溶液用量筒量取盐酸时量筒必须先润洗B. 配制盐酸溶液时,容量瓶中少量的水不影响最终的浓度C. 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会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低D. 浓H2SO4稀释后即可注入容量瓶配制10.下列物质中所含分子物质的量最多的是()A. 88g CO2 B. 3.5 mol H2C. 标准状况下33.6L SO2D. 3.01×1023个硫酸分子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标准状况下,22.4L CO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B. 33.6LNH3气体所含分子的物质的量为1.5molC.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其物质的量一定相等D. 同温同压下,一氧化碳气体和氮气,若体积相等,则质量一定相等12.下列溶液中的Cl−浓度与50 mL 1 mol/L MgCl2溶液中的Cl−浓度相等的是A. 150 mL 1 mol/L NaCl溶液B. 75 mL 2 mol/L CaCl2溶液C. 150 mL 2 mol/L KCl溶液D. 50 mL2 mol/L KClO3溶液模拟试卷13.等物质的量浓度的KCl、MgCl2、AlCl3三种溶液。
现欲完全沉淀其中的Cl—,消耗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AgNO3溶液的体积比为3:2:1,则上述三种溶液的体积比为A. 1:1:1B. 9:3:1C. 3:2:1D. 9:3:214.三种正盐的混合溶液1L中含有0.2 molNa+、0.25 molMg2+、0.4 molCl- ,则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 )A. .0.15 mol/LB. 0.3 mol/LC. 0.1 mol/LD. 0.5 mol/L15.下列实验操作:①过滤②溶解③蒸馏④取用药品⑤萃取⑥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一定要用到玻璃棒的是A.①②⑥ B. ②③⑥ C. ③④⑥ D. ④⑤⑥16.已知300 mL某浓度的NaOH溶液中含60 g溶质。
现欲配制1 mol/L 的NaOH溶液,应取原溶液与蒸馏水的体积比约为(忽略稀释时体积的变化)A. 1︰4B. 1︰5C. 2︰1D. 2︰317.饮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文化之一。
为方便饮用,可通过以下方法制取罐装饮料茶,上述过程涉及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和物质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A. ①操作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B. ③操作为分液C. ②操作为过滤D. 加入抗氧化剂是为了延长饮料茶的保质期18.已知3.01×1023个X气体分子质量为16 g,则X气体的摩尔质量是A. 16 gB. 32 gC. 64 g /molD. 32 g /mol19.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2、H2、O2三种气体,以下各种情况下排序正确的是( )A. 当它们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时,三种气体的密度:ρ(H2)>ρ(N2)>ρ(O2)B. 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三种气体的压强:p(H2)>p(N2)>p(O2)C. 当它们的质量和温度、压强均相同时,三种气体的体积:V(O2)>V(N2)>V(H2)D. 当它们的压强和体积、温度均相同时,三种气体的质量:m(H2)>m(N2)>m(O2)20.80 g 密度为 ρ g·cm −3的CaCl 2溶液里含2 g Ca 2+,从中再取出一半的溶液中Cl −的浓度是 A.800ρmol·L −1B. 1.25ρ mol·L −1C.1600ρ mol·L −1D. 0.63 mol·L −1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21.(1)6.02×1023个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mol ,其摩尔质量为________。
(2)在标准状况下,0.01 mol 某气体的质量为0.44 g ,则该气体的密度为________g·L −1(保留小数点后两位),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
(3)在标准状况下,由CO 和CO 2组成的混合气体为6.72 L ,质量为12 g ,此混合物中CO 和CO 2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CO 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CO 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C 和O 原子个数比是________,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密度是________g·L −1。
22.现有NaCl 、Na 2SO 4和NaNO 3的混合物,选择适当的试剂除去杂质,从而得到纯净的NaNO 3晶体,相应的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实验流程中下列物质的化学式:试剂X___,沉淀A____。
(2)上述实验流程中①②③步均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填操作名称)。
(3)上述实验流程中加入过量Na 2CO 3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此实验方案得到的溶液3中肯定含有______(填化学式)杂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向溶液3中加入适量的___(填化学式),之后若要获得NaNO 3晶体,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填操作名称)。
23.今有下列六组仪器:①牛角管、②锥形瓶、③温度计、④冷凝管、⑤已组装固定好的铁架台、酒精灯和带塞(有孔)蒸馏烧瓶(垫有石棉网)、⑥带铁夹的铁架台。
现要进行酒精和水混合物的分离实验。
试回答下列问题:(1)按仪器的安装先后顺序排列以上提供的各组仪器(填序号):⑤→______→______→______→①→②。
(2)冷凝管中冷凝水应从下口______(填“进”或“出”,下同),上口________。
(3)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应位于_________。
(4)在蒸馏烧瓶中注入液体混合物后,加几片碎瓷片的目的是________。
(5)蒸馏后在锥形瓶中收集到的液体是________,烧瓶中剩下的液体主要是_________。
24.“84消毒液”能有效杀灭甲型H1N1病毒,某同学购买了一瓶“威露士”牌“84消毒液”,并查阅相关资料和消毒液包装说明得到如下信息:“84消毒液”:含25%NaClO、1000mL、密度1.192g·cm−3,稀释100倍(体积比)后使用。
请根据以上信息和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该“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mol·L−1。
(2)该同学取100 mL“威露士”牌“84消毒液”稀释后用于消毒,稀释后的溶液中c(Na+)=____mol·L −1。
(3)一瓶“威露士”牌“84消毒液”能吸收空气中____L的CO2(标准状况)而变质。
(已知:CO2+2NaClO+H2O=Na2CO3+2HClO)(4)该同学参阅“威露士”牌“84消毒液”的配方,欲用NaClO固体配制480mL含25%NaClO的消毒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如上图所示的仪器中,有四种是不需要的,还需一种玻璃仪器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应烘干才能用于溶液配制C.利用购买的商品NaClO来配制可能导致结果偏低D.需要称量的NaClO固体质量为143g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B2. B3. A4. B5.C6.B7.D8.B9.B 10.B11.D 12.C 13. B 14.A 15. A 16.A 17.B 18. D 19.B 20. B21. (1). 1 (2). 17 g/mol (3). 1.96 (4). 44 (5). 1∶3 (6). 25% (7). 17.5% (8). 4∶7 (9). 40 (10). 1.7922. (1). AgNO3 (2). BaSO4 (3). 过滤 (4). 除去过量的Ba2+和Ag+ (5). Na2CO3 (6). HNO3 (7).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23. (1). ③ (2). ⑥ (3). ④ (4). 进 (5). 出 (6). 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7). 防止加热时液体暴沸 (8). 酒精 (9). 水24. (1). 4.0 (2). 0.04 (3). 89.6 (4).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