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第一篇: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中位数和众数》的说课稿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统计》中,第三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2)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各中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数据代表的概念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判断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对三个统计量的计算和确定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学会学习。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演示)以故事“骗人的平均数”为切入点。

1、课件出示第一幅情境图师:同学们,你们都是热心助人的好孩子,现在我的朋友阿冲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刚毕业的阿冲还没有找到工作,有一天阿冲路过某超市时看到一份招聘启示上写着:本超市要招聘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阿冲觉得条件不错,就去应聘。

2.课件出示第二幅情境图师:可是过了一周后,阿冲发现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在1000元以下。

于是阿冲找经理理论,认为是经理欺骗了他,经理拿出了员工工资表给阿冲看,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1000元。

二、合作交流,探索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统计表,帮助阿冲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探讨:问题1: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为什么大部分人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小组交流并汇报:表面上看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但是由于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偏高,使平均工资高于其他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所以大部分人的工资不到1000元。

在这里,用平均数1000元来反映他们的月平均工资水平是不合理的。

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更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问题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用平均数1000元已不能很好地反映他们的月平均工资水平,那么你认为用哪个数才能更好地表示他们的月平均工资水平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

(三)、理性概括,构建新知师:找中间的数表示中等水平是比较合理的,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在统计量中叫它中位数。

(板书:中位数)(1)按照你们的理解,能说说一组数据中什么样的数叫做中位数吗?学生:A: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B: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列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

(板书:排列大小)(2)、师生小结: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称为这组数的中位数。

师:用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合适?2.认识众数师:还有的同学刚才想用600元代表员工的工资水平,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后,师:这里又出现了一种新情况,600元在这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在统计量中也给它一个名称叫做众数。

(板书:众数)(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同桌互相说,然后师生小结: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的众数。

3.师:用中位数和众数来表示这个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水平了是比较合适的。

4、【试一试】(1)求出下列这组数的中位数和众数。

83,92,96,88,83,90,83(2)求出下列这组数的中位数10、15、18、25、32、34、48、50 师小结: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3)小结:怎样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怎样求出一组数据的众数?三、练一练:1、红星配件厂生产组有11名工人,4月份每人的日均生产零件个数是:42,44,44,46,48,48,48,50,51,51,56,请根据这些数据求出工人的日生产量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某小组进行跳绳比赛,每个成员1分时间跳的次数如下: 234,133,128,92,113,116,182,125,92。

(1)分别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答案:平均数135,中位数125)(2)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哪一个能更好地表示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答案:因为出现了234这样的极端数据,用平均数不合适,众数又只有2个,所以,可以用中位数代表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

)这一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通过变式练习,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

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学生说后,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中位数与众数,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统计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知识成为你解决问题的工具。

五、实践型作业:调查班级每个学生的身高,记录下来。

并找出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这一环节通过设计了实践活动,以延伸课堂教学,让知识的学习与巩固贯穿于实践活动中第二篇: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海洋乡中心小学于佳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海洋小学的于佳,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中位数与众数》。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七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会求平均数,这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中位数和众数》一课是《数学课程村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

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难点: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四、说教学、学法本节课,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学情,教学中以具体情境为背景,通过直观图示、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

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与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

在探求规律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法。

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及设想下面,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想进行介绍(一)、导入我运用跳绳比赛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播放跳绳比赛视频,随之提出问题,问学生哪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好一些?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

然后教师出示这两同学比赛的平均成绩,让学生进行比较。

最后再完整地出示小组成员中每人的跳绳成绩。

引导学生比较,观察,引导学生感知,平均数130不能很好地代表这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只要找到能代表这组同学跳绳中等水平的数字,才能做出比较。

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

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中位数的意义,为解决本课的重点打下伏笔。

(二)、新授新授环节我分四个环节进行1、探究中位数。

首先是认识中位数。

出示第一小组跳绳成绩表,请学生找出哪个数能够很好地代表这一小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说明选哪个数。

(设计意图: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在思考中初步感知求中位数的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说明,我们应该选择中间的数117来代表第一小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

像这样能代表一组数据中等水平的数字在数学上我们称它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板书:中位数这时教师紧跟着提问:还有补充吗?如果没有补充就加以引导:将李苹和员李扬跳绳成绩换下位置。

引导学生说出:必须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好,中间的数才是中位数。

板书:大小排列中间的数然后练说什么是中位数,解释中位数117实际意义。

师强调找中位数的方法:先排序,再找中位数(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建立模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准确、完整地说出中位数的意义,从而突破重点。

)(2)、探究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师课件出示第二小组同学跳绳成绩,请学生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解释实际意义。

小结:从中位数来比较,第二组跳绳中等水平高于第一小组。

所以第二小组跳绳的中等水平好一些。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及时的巩固找中位数的方法,并通过情景的选择,加深理解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

)(3)、探究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教师继续延续刚才的情境,比赛规则发生改变,由原来的七人变成了八人出示这时成绩统计表,问:现在中位数是多少?先自己试做,然后小组交流。

得出中间是两个数时中位数的求法,(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变换情境的方法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解决重难点,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知识,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4)、总结中位数的求法。

大屏幕出示刚才的数据,比较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发现其中的规律。

引导学生回答:当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是中间的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对之前“求中位数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纳,加深对中位数求法的掌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