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一、生平及著作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出身于但泽(当年德国的但泽市,现为已成为波兰的格但斯克了。
)的一个大银行家家庭,是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l809年起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跟G·E·舒尔曼研修柏拉图和康德著作。
他为了向费希特学习,由哥廷根大学转到了柏林大学。
l811年向柏林大学提交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逻辑必然性,根据认识的充足根据律,一旦我们承认了前提,那么我们必然绝对地承认其结论。
2.物理必然性,根据因果律,只要出现原因,结果肯定毫无疑问地随之而来。
3.数学必然性,根据存在的充足根据律,在正确的几何定理中所陈述的任何一种关系,都确实是该定理确定之关系,而且每一个正确计算也是不可辩驳的。
4.道德必然性,根据这种必然性,每一个人,甚至每只动物,只要产生一个动机,就得被迫去做符合个体生来具有且不可改变的特征的事情。
)由这篇论文,他1812年获得博士学位。
当时他24岁。
后来在魏玛他母亲的文学沙龙里结识歌德,非常崇敬歌德。
而且在F·迈耶尔的指导下,开始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尤其受到印度哲学典籍《奥义书》中悲观厌世思想的影响。
从1820年起,叔本华在柏林大学任讲师,讲授“整个哲学或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中间有一个趣闻,就是曾经公开与黑格尔同时开课争学生,但听课者从未超过三人。
1822年被聘为副教授,因为当时的影响力确实赶不上黑格尔,所以一愤之下就辞职了,因为是祖上是大银行家出身,所以后来就靠着丰厚的遗产来生活。
从l831年开始定居于法兰克福,直到逝世。
叔本华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文论思想反映在他的哲学著作中。
他的主要著作有:《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14) 、《视觉和色彩》(181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等。
二、意志论思想叔本华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从黑格尔的对立面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哲学思想的。
我们知道,黑格尔把理性推向了极致,并且建立了体大思精的理论体系。
他的名著包括《精神现象学》(1807),此书标志着黑格尔从谢林的追随者到独立创立哲学体系的转变;《小逻辑》(1812-1816),在这部书中他系统地阐明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在三卷本的《美学》讲演录中,表达的也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主题和价值取向。
黑格尔成为西方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
而叔本华则认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有理性所不能达的境界,而且这种理性不能达的境界是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这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应该如何来命名呢?叔本华把它归结为“意志”,强调以“意志本体”取代“理性本体”。
也就是说,黑格尔将理性、理念作为世界的本原或最高形式的存在;而叔本华则认为意志才是存在的本质,是第一位的。
实际上,对于叔本华的观念,并不难理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叔本华生活的十九世纪,西方哲学美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经历了一统天下的辉煌之后,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一直到理性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已渐渐地暴露出它的弊端,西方社会日益暴露出理性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与道德水平下滑的矛盾。
人们对理性主义的观念开始动摇。
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累积的矛盾加深,理性的力量也无法解决社会带给个人的烦恼、痛苦和失望,人们开始对理性的信念产生了怀疑。
理性主义的危机为叔本华“唯意志论”的横空出世提供了契机,十九世纪中期,长久以来在黑格尔庞大的理性主义哲学的压抑下存活的寂寂无名的叔本华,开始以他的意志主义特征风行于世。
意志论的范畴与体系“意志”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
叔本华所谓的意志,概而言之,是世界的根本,它是冲动、本能、渴望和奋进,具体表现为求生的意志或生命意志,是一种神秘的生命力,或者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它意味着无尽的要求和欲望。
叔本华在对意志范畴进行阐述时,特别强调了意志本体代替理性本体的意义。
因为强调生命意志在那个时代的存在价值,直接面对当时人的存在困境和难题,为人的存在意义提供解释,深刻地指出,人不仅是理性的存在,更是感性的、生命的存在。
这样,叔本华把理性从至尊的地位上拉了下来,并清理出了道德主流,代之以意志的主宰地位,建立了非理性主义的哲学和伦理学。
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和伦理学使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生命的痛苦与忧伤,对生存的痛苦的释放,对悲剧性人生的超脱这些更直接关怀人本身的问题成为思考的主题,确立了尊重生命、尊重人生的基本价值观。
叔本华断然否定一直被西方伦理学界奉为圭臬的理性是道德的基础之说,强调艺术、审美、直觉、想象、仁爱、情感等不能够用理性规范的东西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并视意志为道德的基础,认为凡是符合生命意志的东西就是合理的,意志成为道德判断的唯一尺度。
叔本华用意志取代理性,对以理性为标志和核心的现代性话语体系产生了摧毁性的动摇和破坏,甚至颠覆作用,实现了西方价值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因而叔本华成为西方哲学、美学、伦理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环节,所以他的“唯意志论”是具有开拓性和划时代意义的,我们习惯上把叔本华这里作为现代文论的开端。
第二节尼采一、生平及著作尼采(F.W.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
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萨州的洛肯镇的一个祖传七代牧师的家庭,4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两年后弟弟又去世。
从此,尼采生活在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的周围,并且逐渐显示出卓越的音乐才华。
由于他的父亲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是故交,做过四位公主的教师,这使得尼采从小有机会接受很好的教育。
他从小喜爱文艺,尤其是诗歌、悲剧、音乐。
l864年,尼采进入波恩大学学习神学和古典文献学,但第二年就转入莱比锡大学专门研究古典语文学。
大学期间迷恋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竞废寝忘食沉浸于其中整整两周。
1869年,25岁的他任瑞士巴塞尔大学语言学教授,讲授古典语言学,获得当时语言学家的赏识。
l878—1879年,尼采因患精神分裂症,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l879—1889年间,他过着漂泊的生活,但始终未放弃对哲学和思想领域的探索,写下了大量作品。
l889年尼采因神志不清到魏玛疗养,由他的妹妹朝夕看护,直至l900年病逝。
死后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等并列为世界哲学史上不朽的思想家。
尼采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l870--1876年是尼采哲学的初创时期,代表作是《悲剧的诞生》(1871);1877--1882年是他的思想发展时期,代表作有《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朝霞》(1881)等;l883年之后是尼采摆脱以往哲学家的影响,思想趋于成熟,独创他的人生哲学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快乐的知识》(1882)、《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5)、《善恶之彼岸》(1886)、《道德的谱系》(1887)、《偶像的黄昏》(1888)等。
尼采首先是一位哲学家,他对文艺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一书中。
虽然这是一本文艺论著,但这部书的意义却不仅仅止于文艺论著,它包含着尼采全部哲学思想的萌芽,是尼采整个人生哲学的奠基之作。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处女作,主要是谈论悲剧问题的,他的悲剧学说主要集中在此书中,而悲剧学说在其整个唯意志论的哲学中占有很崇高的地位,故要真正了解尼采的思想,就首先要了解他的悲剧学说,而要了解他的悲剧学说,就有必要先了解日神和酒神这两个概念。
二、日神和酒神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尼采在考察前人悲剧学说的基础上,第一次把希腊神话中的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这两个概念引入悲剧领域,从这两个概念着手去研究悲剧。
美国学者宾克莱(Luther J.Binkley)在《理想的冲突》一书中说:“尼采对悲剧的阐释的核心是日神和酒神之间的辩证关系。
”(宾克莱《理想的冲突》马元德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87页)日神阿波罗(Apollo)是天神宙斯与女神勒托之子,每天清晨身上都穿着紫色长袍,坐在明亮宽敞的马车中拉着太阳从东到西,给世界带来光明,是光明之神,象征着理性的光亮。
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是太阳神、射神、医神等,是宙斯的儿子,据说也是普罗米修斯所说的惊天秘密中将取代宙斯的人。
所以他所代表的是“官方”的、“正统”的、崇高静穆的、理性克制的,像太阳一样稳定、威严、温暖的艺术形象。
在他的光辉中,万物显示出美的外观,是静态的,是梦幻式的,往往象征的是形式主义或古典主义的视觉艺术,也就是代表造型艺术,比如绘画、雕塑等,讲究形式美、节制和对称。
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酒神、酿酒和种植葡萄之神,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宙斯与人间公主西姆莱之子,但却是从宙斯的大腿中生出来的,因此他的出生就带有狂诞的因子。
酒神精神来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
酒神,很形象,喝过酒后狂歌乱舞,躁动不安了,代表着人的自然冲动、迷醉状态下的野性;在酒神祭祀中,人们打破禁忌、放纵欲望,解除一切束缚,复归自然。
人们尽可以表现惊骇狂烈的情绪的放纵力量,这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非理性状态。
狄奥尼索斯表征着人身上一种巨大的原始的生命力,一种忘我、冲动、迷狂,一种生命“毁灭—创造”的永恒循环。
个体生命毁灭和解体,解体后的生命又被创新组合,成为新的生命个体。
就如同狄奥尼索斯被神撕成碎片后的再生。
人在酒神精神的支配下,充满着幸福和狂喜,一切原始的冲动都得到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和原则的束缚,这是生命力最强烈的感受,此时个人的生命与世界的生命融为了一体。
真正让尼采激动不已和心醉神迷的是人们在纪念酒神时的种种表现:随着原始人群和民族酒神激情的苏醒和高涨,人逐渐进入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人的身份消失了,人的社会性因素被消解了,更倾向人的自然性,与自然的藩篱拆开了,所有人都在醉意朦胧中飘飘然,在幻化中进入艺术的镜像。
公元前9世纪左右每年3月都会有唱“酒神赞歌”的“大酒神节”,这促进了古希腊音乐、戏剧和诗歌的发展。
因此酒神精神又代表着癫狂浪漫的艺术精神,象征的是浪漫主义文学、音乐和表演艺术。
在尼采看来,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日神阿波罗代表造型艺术,酒神狄奥尼索斯则代表非造型的音乐艺术;二者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世界:阿波罗代表着人的理性、静穆和梦幻的世界,狄奥尼索斯代表着沉醉的世界;二者对人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阿波罗精神使人在审视自已梦幻世界的美丽外形时产生一种恬静而深沉的快乐,使自已免受刺激,即使激动和发怒,但仍然保持着美丽光辉的尊严,使人更注意于和谐、限制和哲学的冷静,他的表情和目光向我们表现了外观的全部喜悦、智慧及其美丽;而狄奥尼索斯精神则使人迷醉、疯狂、忘我。
阿波罗代表的是个体原理,它肯定个体理性的光辉和梦幻般的色调,美化了个体生命;而当人处在“醉”的状态时,在纵情狂恣、兴奋入迷的醉境中,他在宣泄本能时忘记了文明赋予他的一切差别,包括职业、性别、身份等,酒神精神超越了个体化原则,超越了自我意志,产生出与原始自然合一的深刻喜悦,这时人趋向于一般和统一,狄奥尼索斯代表的正是一般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