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主义与非理性思潮
直觉主义(叔本华[1788-1860]、尼采[1844-1900]、柏格森[1859-1941]):哲学思潮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分析
意识流(吴尔芙、乔伊斯、普鲁斯特):具体到艺术创作手法
二、叔本华
1、唯意志论:意志(will)是世界的本质,而所谓意志就是人
的生存欲望。
而人的欲望根本无法真正得以满足,另外,
欲望遮蔽了人对世界的真正认识,即对世界的直觉。
2、解脱之道:
一是消灭肉体,或获得宗教上的涅槃;
二就是进行哲学和艺术的直观,达到物我两忘。
3、直觉论:
直觉就是直观的认识,就是“观审”,这包括两个方面,一
是主体放弃自我,成为纯粹的主体;二是放弃客体的个别
性,而使其成为纯形式,或“永恒的形式”。
用叔本华自己的话就是:
“把对象不当作个别事物而当作柏拉图是理念的认识,亦当作事物全类的常住形式的认识;然后是把认识主体不当作个体而是当作认识的纯粹而无意志的主体之自意识”
4、悲剧论:悲剧,展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
三种类型,一,恶人从中作梗;二,命运使然;三,不同
地位关系。
5、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悲剧论的区别
叔本华:通过悲剧来否定意志,获得解脱。
亚里士多德:通过悲剧获得心灵的净化,回归平和中庸的
状态。
黑格尔:对各方片面的否定,从而最终永恒正义获得胜利。
6、中西悲剧比较
7、总结:
王国维与叔本华:《红楼梦评论》
鲁迅与叔本华:“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三、尼采
1、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
(1)反基督教,反理性,反传统……
(2)“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
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
生态度。
基督教对生命作伦理评价,视生命本能为
罪恶,其结果是造成普遍的罪恶感和自我压抑,审
美的人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罪恶感,超于善恶之外,
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乐。
2、尼采与叔本华
从叔本华出发,走向其反面,否定叔本华对意志
世界的彻底否定,强调强力意志,高扬酒神精神。
3、“超人”与“强力意志”
超人,是“人之上”或“超越人”之意。
它并不是从阶级意义上说的“人之上”,更不是种族意义上优劣,而是指精神意义上超越凡人,是打破旧价值枷锁所产生的新人,是未来的统治者,是生命本能和强力意志的掌握者和享受者。
真正能被尼采视做超人的很少。
拿破仑算是一个,但那也不是因为他征服了很多国家,而是因为他有着卓尔不群的个性而顽强的个性。
强力意志,简单的说,强力意志就是生命力最充分的张扬和肯定,尼采所谓的强力意志是一个存在论的概念,是解释宇宙万物的总法则和逻辑要求,而这个世界就是强力意志的世界。
4、日神与酒神,梦境与迷醉
(1)日神( Apollo,阿波罗)是人性中理智静观的一面,
是对激情的遏止,它创造个体,体现为“梦”,带有一定的
虚幻性;酒神(Dionysus,狄奥尼索斯)是人性中激情冲
动的一面,象征着原始的生命力,它消灭个体,是对宇宙
的神秘体验。
酒神精神的本义是“肯定生命”,肯定生命中
所包含的一切痛苦与欢乐。
每个人都必须有健全的生命和
坚强的意志。
面对艰难险阻,精神要更加高涨,这就是酒
神精神,在悲剧艺术中表达的就是这种精神状态。
(2)日神、酒神与艺术的发展
希腊艺术的发展,就是日神与酒神辨证关系的结果。
(3)日神、酒神与艺术的种类:
音乐——酒神,诗歌——日神
5、悲剧理论:
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完美的结合,或者说是日
神的形象展现酒神的精神。
6、日神与酒神,儒家与道家
7、鲁迅与尼采
四、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
(一)、生命冲动与创造进化论
1、生命与物质
生命:生命冲动的自然形式,是向上的运动,它产生一切有生命的形式。
物质:生命冲动向下的运动,它产生一切无生命的物质事物。
2、反对机械进化论和目的进化论
机械论把机械的因果制约性绝对化,排斥了世界的发展和创新,并且认为进化是一堆事件相加积累的结果。
目的论认为要达到的目的是事先已经包含了的,事物和存在物仅仅是实现一个预先安排好的计划,所以也否定结果中有个新的事物,扼杀了生命创造的种种可能性。
总之,两者都否定了世界的真正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3、由此,自然是逐渐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生命
演化出新的和不可预知的形式。
“进化是一种不停顿的崭新创造。
”(柏格森)
(二)、理智与直觉
1、理智,运用概念,通过逻辑推理,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
它关注的是有用的
知识,机械地对待每一事物,因此不能把握生命,处理的只是生命的表面现象。
但它在实践
范围里是有用的,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2、直觉,把握生命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本能,直觉与生命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绵延(duration)
1、两种时间
一种是科学的时间,即度量时间或抽象时间,“空间时间”;
一种是“真正的时间”,它是纯粹的,即不掺杂任何空间要素的时间,这就是
“绵延”。
2、绵延
绵延是真正的时间,是一个浑然不可分割的连续的整体,其中的各个阶段相
互渗透,过去包容在现在里,并且向未来“持续地涌迸”,它的要义在于不断的流动和变化。
绵延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为我们的直觉经验所感知。
“这是一条无底的、无岸的河流,它不借可以算出的力量而流向一个不
能确定的方向。
即使如此,我们也只能称它为一条河流,而且这条河流只是流动。
”
(柏
格森)
3、绵延、运动与空间无关
运动就是时间的绵延,它本来与空间无关,如果一个物体要运动,它就必须
在某个时候同时在某一点上又不在这一点上。
4、绵延、直觉与记忆
(1)记忆与感觉
记忆和感觉是不同的,感觉到的对象都是当下直接存在的,占有空间因而是
可以计量的事物,所以是来自物质的。
但是记忆是“过去影像的保存”,它是潜在的,独立
自存的,脱离任何具体物质事物的,只有记忆才是直觉的来源。
(2)感知——记忆——直觉
(四)、绵延与文学类型
1、文学是绵延与生命冲动的直觉形式。
“我从小说里读到了种种经历。
小说家可以堆砌种种性格特点,可以尽量
让他的主人公说话和行动。
但是这一切根本不能与我在一刹那间与这个人物打成一片时所得
到的那种直截了当、不可分割的感受相提并论。
有了这种感受,我就会看到那些行为举止和
言语非常自然地从本源中奔流出来。
它们就不再是一种附加在我对这个人物所形成的观点上
面,并且不断地充实这个观念、却永远不能达到完满地步的东西。
我就一下子得到了这个人
物的全貌。
”
2、正剧、悲剧与喜剧
正剧意在展示隐藏在帷幕后面的深刻的社会现实,揭示社会本身的矛盾,具有很
强的伦理性和严肃性。
悲剧高度个性化,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生命冲动和本能,否定了喜剧的机械性和正剧的伦理性。
喜剧则是对无生命运动的机械模仿,是一种游戏,是一种模拟生活的游戏,它所展示的是与生命之流相对立的机械、僵硬的行为,是生命的机械性造就了喜剧。
喜剧并不表现人的个性,而是显示人类的某些类型,并不表现个体的生命之流和自由意志,而是反映重复、误会、扩张、倒置等。
3、喜剧的例外
首先,一般的艺术总是要求拨开现实和思想感情的表层硬壳,用直感探索生命深层的本质,而喜剧则偏偏只要外部观察。
其次,一般艺术要求表现独一无二、永不重复的个性,而喜剧却表现共同类型。
“悲剧致力于刻画个人,而喜剧致力于刻画类型。
”(柏格森)
第三,一般艺术不能讲究功利性,而喜剧却要追求社会效果。
喜剧总是掺杂着一种想“羞辱人”、“纠正人”的秘密意图,由此而比正剧更接近现实生活。
4、滑稽可笑
滑稽可笑的本质特征,就是一种机械性的东西镶嵌在活的东西上。
“活的东西”就是生命之所在,“机械的东西”便是生命的阻碍和滞顿。
(五)总结
柏格森以生命冲动为基石,以时间为本质,以直觉为方法,探询对生命本质的体悟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