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体验不同地区代表性小调的风格音韵,逐步喜爱上民间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
聆听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小调,积极参与讨论、探究。

通过对比,体会不同地域民间音乐的风格。

三、知识与技能:
初步感受不同地区小调的风格音韵,能随乐哼唱。

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教材分析]:
为了突出中国音乐教育的“母语文化”定位,设置了以《泥土的歌》为主题的民族系列单元。

本课重点介绍了汉族民歌中“小调”这一体裁形式。

通过各地民间小调的演唱及欣赏体验,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歌的兴趣及热爱之情。

在对比欣赏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不同地区民间小调的风格特色,深化学生对小调的音乐感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听辨民歌体裁。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设备、课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
课堂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组织教学
上课礼仪!
上课礼仪!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导入新课
欢迎来到音乐课堂!同学们有注意到刚才视频里唱的是什么吗?
让我们走进民间艺人,聆听他们的吆喝声。

揭示课题《泥土的歌》。

聆听、感受,
思考并回答。

创设情境。

三、新课教学
四,实践创造
五,知识拓展
聆听《王大娘钉缸》。

1.师问:带着怎样的情绪钉缸的?
2.简介作品。

3.教师范唱。

问:请同学们看歌谱聆听,你有什么发现?
4.简介“衬词”。

5.再次聆听歌曲。

1)简介:地花鼓。

2)听另一版本的《王大娘钉缸》。

6.简介:小调。

7.音乐欣赏《好汉歌》。

思考:《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音乐欣赏《无锡景》
1.欣赏《无锡景》视频。

问:你能听出是哪个地区的小调?演唱的语言又有何特点?
2.聆听音乐,体会方言演唱表达的“乡情”。

3.带学生读一读方言的歌词。

4.欣赏歌曲《秦淮景》,思考:与《无锡景》之间有着怎样联系?
1.听辨不同的民歌音乐片段。

2.师生讨论、评价。

欣赏两个地区的小调。

聆听音乐,带着问题去欣赏音乐。

聆听,哼唱歌曲。

思考讨论、
分组讨论、抢答
并评价
聆听,与教师互动哼唱歌曲。

引导学生认真、理性的去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造,表达能力。

六,课堂小结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

希望同学们能将我们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聆听感受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为下节课做准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