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泥土的歌(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用柔美、圆润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藏族民歌《年轻的朋友》,喜欢聆听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和玛利亚》、维吾尔族民歌《阿瓦尔古丽》以及蒙古族民歌《银杯》,感受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与风格。
重点难点:认知藏族、蒙古族、哈萨古族等少数民族民歌音乐特点与风格。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单元《泥土的歌》,同学们对泥土这个词语有什么理解和看法?师:广义的泥土又指家乡、民间,所以泥土的歌就是民歌。
我们通过泥土的歌(一)和(二),学习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了解了汉族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今天让我们走进瑰丽的少数民族民歌,来领略各少数民族民歌不同的魅力.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猜猜猜”环节——这里有三段视频,请同学们说出他们分别属于哪个民族?你对藏族有哪些了解?生:他们的服饰很漂亮,住在碉房里生:吃糌粑,喝酥油茶生:喝青稞酒嗯,说起青稞酒,让我想起了藏族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想起了他们的酒歌,那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20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藏族酒歌《年轻的朋友》活动2【讲授】(二)走进藏族民歌,听赏《年轻的朋友》1、你能从藏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出发谈谈这首歌在旋律和曲调上有什么特点吗?生:声音高亢嘹亮师:听起来有高原蓝天辽阔的气象生:曲调悠扬生:有藏语专用的语气词2、我们来了解一下藏族酒歌的特点:(齐读)3、藏族人民喝酒的动作程序藏族人民喝酒的时候非常讲究,有严格的一套礼仪(课件)老师示范一下,谁来做敬酒者敬酒者:唱着酒歌向老师敬酒。
师:配合的非常好,请回。
4、“敬酒表演”——请同学们同桌之间表演一下这种敬酒的仪式,一人扮演敬酒者,一人扮演客人。
活动3【讲授】(三)走进蒙古民歌,欣赏《银杯》师:和我们的藏族同胞一样,每当有尊贵的客人到来,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总会手捧银杯,唱着优美的酒歌给客人们敬酒,以表达他们的一片盛情。
1聆听蒙古族民歌《银杯》,对比藏族民歌《酒歌》,这首从节拍、速度、调式、旋律等方面有哪些不同?生:节拍(4|4)速度(中速)生:调式(五声调式)生:旋律旋律悠扬师:起伏较大,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凸显了蒙古族的豪情。
2随乐跟唱歌曲。
3“酒歌比赛”——学生分成藏族和蒙古族两组,老师扮演客人,两组同学进行酒歌比赛。
活动4【讲授】(四)走近哈萨克族民歌,欣赏《都达尔和玛利亚》爱情是不变的主题。
在每个领域中都是最流行最广泛的,民歌中就是最好的体现,一起来欣赏歌唱爱情的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和玛利亚》1、简介哈萨克族,简介哈萨克族的代表乐器“冬不拉”。
2、小组合作(5分钟)歌曲中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分别在歌曲的哪些乐句中出现?(歌曲的第1、2乐句用到了“同头换尾”;歌曲的第3、4、5、6用到了“鱼咬尾”的民歌创作手法)3.学生随乐跟唱歌曲,感受一下“同头换尾” 、“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4.“男女跟唱”——这首歌曲表达了哈萨克青年男女之间真挚的感情,下面,我们采用男女跟唱的方式来演绎一下,男生:都达尔,唱第一段,女生:玛利亚,唱第二段活动5【讲授】(五)走近维吾尔族民歌,欣赏《阿瓦尔古丽》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歌吗?它是什么民族的歌曲?《青春舞曲》2.再来听另一首与我们熟悉的《青春舞曲》相比,这首歌曲的旋律、情绪和节拍有什么特点?3.“随乐舞蹈”——老师简介歌曲及维吾尔族舞蹈基本手型,引导学生随乐舞蹈活动活动6(六)小结这节课我们聆听了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蒙古族的民歌,感受各民族不同的音乐特点,希望同学们通过少数民族歌曲的学习,能够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大团结。
活动7(七)课后作业请找出几首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四个民族民歌听听,再次感受其民歌特点。
《泥土的歌》学情分析一、通过对泥土的歌(一)(二),学习了汉族民歌劳动好子、山歌、小调,了解了汉族民歌的风格和特点,这节课走进了瑰丽的少数民族民歌,领略各少数民族民歌不同的艺术魅力,教材设置了四首少数民族,同学们对此特别感兴趣,兴趣又是学习的动力,所以学生们乐于学,在后面的各种活动中,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进来。
二、之前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爱音乐,不爱上音乐课的偏差现象(主要表现在爱唱流行歌曲中的爱情歌曲部分),在歌曲演唱过程中经常进行转调;另外,学生对民族音乐部分越来越不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我们本民族音乐歌曲,器乐不熟悉,更不用说是其他民族的音乐)经过分析后主要在于平日里的心里引导不到位,于是在这次讲课中,我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育,大量的运用了媒体的帮助,各种视频、音频、舞蹈、动作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真正的爱上了音乐,爱上了民歌。
《泥土的歌》效果分析本节课我循序渐进的采用了七个活动来进行,除小结外,每个环节都设置了学生活动表演的环节活动1【导入】(一)导入“猜猜猜”环节——这里有三段视频,请同学们说出他们分别属于哪个民族?你对藏族有哪些了解?活动2【讲授】(二)走进藏族民歌,听赏《年轻的朋友》同桌表演藏族人民喝酒的动作程序活动3【讲授】(三)走进蒙古民歌,欣赏《银杯》“酒歌比赛”——学生分成藏族和蒙古族两组,老师扮演客人,两组同学进行酒歌比赛。
活动4【讲授】(四)走近哈萨克族民歌,欣赏《都达尔和玛利亚》“男女跟唱”——这首歌曲表达了哈萨克青年男女之间真挚的感情,下面,我们采用男女跟唱的方式来演绎一下,男生:都达尔,唱第一段,女生:玛利亚,唱第二段活动5【讲授】(五)走近维吾尔族民歌,欣赏《阿瓦尔古丽》“随乐舞蹈”——老师简介歌曲及维吾尔族舞蹈基本手型,引导学生随乐舞蹈活动活动6(六)小结活动7(七)课后作业请找出几首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四个民族民歌听听,再次感受其民歌特点。
学生能够乐于参加这些活动,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有优点也有不足。
一、本节课我在导入过程中,我运用了学生喜欢的民歌视频来欣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课堂热情,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正因导入带来的学生饱满情绪保证了本节课学习的成功。
在男女同学对唱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正确的认识对唱,充分表达本首歌曲的娱乐特性。
二、我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切入,让学生先走入劳动人民的生活,再聆听和学习他们在生活中有感而发的歌曲。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角色换位”由好奇到理解,再到轻松自然的接受民歌,让民歌的学习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民歌的学唱则采用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大大降低了学唱的难度,能够留出更多的时间丰富课堂内容。
我想有了这些铺垫,学生运用民歌旋律创编手法进行简单的旋律创编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了。
若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挖掘身边的民歌并进行交流与探讨,就能更完整的完成这个课题。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就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评价上来说,本次课还是可以的。
但是,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也存有不足之处,就是在内容设计方面相对少了一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多加强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泥土的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和号子,由演唱、欣赏、音乐知识、活动与练习四个板块构成。
教材选取了各地民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体裁形式,了解民歌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演唱与欣赏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和号子,感受民歌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愿意主动接触和了解民族音乐。
蒙古族民歌《银杯》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崇敬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
内蒙古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
酒歌属于内蒙古礼仪歌,每当有最贵的客人到来,热亲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便会手捧银杯,唱着优美的酒歌给客人们敬酒,以表达他们的盛情。
酒歌,C调,4/4拍,中速,属于蒙古短调的音乐体裁,在音乐上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
藏族民歌《年轻的朋友》藏族酒歌是喝酒、敬酒时唱的民间歌曲,有时伴随简单的舞蹈动作,是藏族城乡人民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
每逢传统节日、亲友聚会或举行婚礼时,人们总是围坐在一起唱起酒歌并载歌载舞。
《年轻的朋友》是藏族人民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酒歌。
歌曲旋律稍慢,由四个不规整的长短乐句构成,属于典型的民族调式。
维吾尔族民歌《阿瓦尔古丽》维吾尔族民歌蕴藏极为丰富,传统的维吾尔族民歌包括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等类别。
《阿瓦尔古丽》是一首维吾尔族歌曲,C调,3/8拍,歌曲由四个长短不一的乐句组成,一,三,四乐句的尾音落在(re)上,旋律颇具维吾尔族音乐的韵味。
歌曲用“阿瓦尔古丽”这美丽的花来比喻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表达了维吾尔族小伙对姑娘的赞美。
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和玛利亚》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
民歌在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哪里有哈萨克族的毡房,哪里就是歌声。
《都达尔和玛利亚》是一首流传在中亚草原上的哈萨克族民歌,由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C调,2/4拍,中速,旋律简单优美,适合学生学习。
通过演唱、欣赏、随乐跟唱、体验与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少数民族民歌的魅力。
《泥土的歌》测评练习一、“猜猜猜”环节,三段视频,请同学们说出他们分别属于哪个民族?你对藏族有哪些了解?二、你能从藏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出发谈谈这首歌在旋律和曲调上有什么特点吗?三、聆听蒙古族民歌《银杯》,对比藏族民歌《酒歌》,这首从节拍、速度、调式、旋律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四、歌曲中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分别在歌曲的哪些乐句中出现?五、《阿瓦尔古丽》与我们熟悉的《青春舞曲》相比,这首歌曲的旋律、情绪和节拍有什么特点?六、请找出几首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四个民族民歌听听,再次感受其民歌特点。
《泥土的歌》课后反思课后反思这是一堂集欣赏、感受与体验及演唱为一体的综合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民歌丰富多彩的美,并能学唱其中的一、两首作品。
民歌的旋律本短小简单、朗朗上口,但由于民歌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得这节课教学活动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是否开心的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否真心的接受并喜欢听、唱民歌,成为检验这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
民歌是一种永远都不会结束的创作过程,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当今的民歌一定会有新的发展。
一、本节课我在导入过程中,我运用了学生喜欢的民歌视频来欣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课堂热情,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正因导入带来的学生饱满情绪保证了本节课学习的成功。
在男女同学对唱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正确的认识对唱,充分表达本首歌曲的娱乐特性。
二、我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切入,让学生先走入劳动人民的生活,再聆听和学习他们在生活中有感而发的歌曲。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角色换位”由好奇到理解,再到轻松自然的接受民歌,让民歌的学习成了顺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