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国际经济学(双语)期末复习任课老师:龚秀国上课时间:周一第一、二节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2、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3、判断分析(每题2分,共20分)4、分析题(共20分)复习要点:第一部分: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纯理论】一、概述:1.贸易纯理论:只考察产品交易,不考虑货币关系,即不涉及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属于微观经济学中,产品交易理论的国际延伸)2.国际贸易理论解决的问题:(1)为什么贸易(2)怎么进行贸易A.与哪些国家交换B.以什么样的比率交换3.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实际上是一种商品套利行为,由价格差异导致。

这种套利行为是有限制的,一是运输成本,二是市场。

最终消除两地价差,套利停止,消除贸易。

4.贸易利益:(1)静态贸易利益:从事贸易的国家比不从事贸易的国家,享有更多的商品数量消费(2)动态贸易利益:通过贸易,一国可获得更多稀缺要素,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3)政治贸易利益:增进两国友谊二、重商主义:1.基本观点:贸易就是为了赢取利益(trade for gold),实现贸易盈余2.政策主张:(1)垄断对外贸易:奖出罚入,实现贸易顺差(2)积极干预经济:A.若劳动力成本高,不利于出口,就要管制B.实行低工资,鼓励人口增长C.如禁止技术设备,技术工人出口(3)政治上:殖民主义思潮国与国之间贸易的利益是冲突,解决冲突要壮大武力三、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1.攻击重商主义2.区分财富和货币:财富不是金银,而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货物与服务增加财富的方式:A.生产要素增加 B.生产效率提高 C.充分就业3.劳动分工理论:要增加财富,就要扩大生产,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进行分工(1)分工和专业化是市场存在的前提与基础,解释了国际贸易是由于国家分工的存在而产生的(2)通过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率得以提高(3)分工的前提:一国的资源优势A.自然资源B.后天优势(4)绝对优势理论:A.理论内容: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B.政策主张: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C.基本构架:一国自然优势、后天优势→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成本优势→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世界财富增加→两国通过贸易而更加富有D.评价:从绝对成本角度比较两国的生产优势,但不能如果一国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没有绝2008—2009年第二学期国际经济学(双语)期末复习重点对成本优势,就不能进行国际贸易的问题四、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1.比较优势的概念: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则具有比较优势。

每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2.比较优势的前提假设:(1)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一种生产要素(2)易货贸易(3)贸易均衡,只考虑产品贸易,不考虑货币关系(4)完全竞争市场(即成本=价格)(5)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不能在国际间流动(6)不存在自然、人为的贸易壁垒(运输成本)3.比较优势的应用(1)不能以动态的方法应用比较优势原理:按照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每个国家都应当专业化生产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这样,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产量会增加。

各国通过相互贸易能从中获益。

但是,现实是从现有的资源禀赋状况和技术水平看,发展中国家享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往往是初级部门,按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分工,虽然短期内增加福利,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长期内处于滞后状态,在世界经济中一直从属于发达国家。

因此,对于后进国家来说,固守传统的比较优势是非常不利的,参与国际贸易不应当放弃工业化和现代化方面的努力。

但是,如果由此而采用脱离国际贸易的封闭方式发展,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2)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A.比较优势理论本身只能是静态的分析而不是动态的分析它告诉了当不同国家的边际机会成本一定时,怎样决定贸易方式。

但它未能解答怎样有效地改变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模式,即如何改变成本比率。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B.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极度抽象的单一因素分析【劳动】即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不同国家的商品比较成本不同。

进而解释国际贸易内在原因。

但未能以下两个问题:A)影响劳动生产率差别的具体因素有哪些?B)除了劳动生产率差异,还有无其他因素也构成国际贸易的基础?4.比较优势的图示:五、劳动价值论(H-O模型):1.H-O模型:产生边际机会成本贸易的条件(即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A.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B.不同商品使用的要素密集度不同2.H-O模型的前提假设:(1)2国、2商品、2要素(劳动力,资本);属于一般均衡分析,考虑要素【而李嘉图只有一种要素,只一种局部均衡分析】(2)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流动【要素供给→要素价格】(3)完全竞争市场(产品、要素市场):“成本=价格”(MC=MR)(4)两国生产技术相同。

决定了要素价格决定商品生产成本,决定市场上对商品的需求会直接影响对生产要素的需求(5)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3.H-O理论命题:一国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的要素,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要素(1)要素、产品的价格,由其供求决定(市场价值理论)(2)需求一定,供给越多,价格越低A.劳动力丰富→劳动便宜B.资本丰富→资本便宜但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只有将要素优势转换为产品优势2008—2009年第二学期国际经济学(双语)期末复习重点(3)相同生产技术下A.劳力便宜→产品生产力相对密集B.资本便宜→产品资本相对密集(4)李嘉图与H-O模型的比较:李嘉图劳动生产率不同→比较成本优势→国际分工→国际贸易H-O模型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比较成本优势(5)中国在不同阶段的贸易【H-O模型】A.改革开放前:农副土特产品(初级产品)B.改革开放以来,8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防治、服装、皮革等工业制成品)C.90年代:进一步开放,吸引外资,机电产品D.加入WTO以来:进一步发展,档次提高,高科技产品占20%4.评价:(1)基本市场价值理论(2)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3)应用:A.在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比较有用(利用当地优势)B.但无法解释产业内贸易5.H-O模型的引申问题:(1)要素价格均等化命题:国际贸易→两国生产要素最终趋于一致促使新贸易保护主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下降→工会不满(2)萨缪尔森-斯托帕命题:从贸易政策对国家贸易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入手分析密集使用某种要素的产品价格上升→该要素价格增长→该要素所有者有利A.国际贸易密集使用某种要素的产品价格下降→该要素价格下降→该要素所有者不利一国丰裕要素的所有者的收入会因国际贸易而增加,而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则会因为国际贸易而减少B.贸易政策具有集团性:相对丰裕要素的所有者:自由贸易政策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贸易保护主义C. 萨缪尔森-斯托帕命题分析中国改革开放:(i)出口劳动力密集产品→劳动力价格上升→工资水平上升(ii)引进外资→进口资本密集产品→资本价格下降→但政府作为资本所有者,收入并未下降,实际却上升了【经济发展了,剔除了经济发展因素的政府收入增加,政府实际收入下降】(3)雷布津斯基命题:A.定理:当一国相对丰裕的要素进一步增加时,会进一步挤压密集使用较稀缺要素的产业发展:B.荷兰病:自然资源增多→传统出口产业业绩下滑→d eindustrilization(4)里昂惕夫之迷A.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考察美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时,发现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与按要素禀赋论推断的美国应有的贸易结构相悖,被学术界称为“里昂惕夫之迷”B.对里昂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a)劳动生产率、熟练程度:美国劳动生产率是其它国家的3倍,美国实际上是劳动丰富的国家b)人力资本说:资本分为physical capital和human capital两种,其中human capital是指提高劳动者技能的各种支出。

而里昂惕夫只计算了physical capital,而美国的出口产业相对于进口替代产业,劳动力接受更多教育、培训投资;因而包含了更多的人力资本c)产品生命周期:在产品创新阶段,美国具有优势(大量熟练劳动力)→出口2008—2009年第二学期国际经济学(双语)期末复习重点在产品成熟阶段,其他发达国家模仿→美国优势下降→美国优势下降→出口+进口在产品标准化生产阶段,发展中国家模仿→美国不具竞争优势→进口d)自然资源说:美国对本国资源进行保护→进口自然资源密集型商品→而自然资源和资本要素投入之间存在相互补充关系→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商品,一般也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进口的是资源密集型商品,也是资本密集型商品e)战略贸易政策:不完全市场为前提。

由于国际市场上,不完全性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一国政府可通过转移政策和扶植政策(补贴等)保护国内市场,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

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夺取市场份额,获取规模效益。

六、补充的几个问题:1.对资源禀赋论的评价:(1)指出了有关比较优势的现实决定因素:对影响商品成本的实际经济因素进行研究,指出了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影响要素价格,从而决定不同国家商品生产成本的高低【李嘉图将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归纳为劳动成产率不同,但未深入研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2)通过对要素均等化的分析,揭示出国际贸易对资源配置的重要影响。

国家贸易改变一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影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分配格局(3)存在的问题:生产要素仅仅局限于土地、资本、劳动。

没有把技术作为生产要素来看待。

【假定不存在规模经济】2、产业内贸易理论(1)产业内贸易: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商品。

A.同类产品:消费上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入相近生产要素的产品。

包括同质商品和异质商品。

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B.生产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同样可以进行贸易活动,这是H-O模型不能解释的(2)产业内贸易的原因: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化的相互作用A.当一国的某产业发展到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之后,能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对外出口。

如果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同种产业上都发展到了获得规模经济的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