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电子讲稿张衔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导论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假定1。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
1。
1经济学的定义“经济”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至少有两个定义。
一是指节省、有效率,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等耗费获得较大的成果。
例如,人们说“经济地利用自然资源"。
另-定义则用来统称人类社会生产、消费、交换等活动,及组织这些活动的制度、系统,如工业经济、国民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
经济一词的这两种定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因为任何经济活动,从个人消费、企业生产到整个国民经济,都必须考虑如何以最少的耗费来达到最大的效益。
在英文中economy一词源于希腊文,原义指家计管理,特别是指家庭收支方面的管理。
持家之本是勤俭节约,economy自然便成了“节俭”的同义词。
这词后来又衍生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用来指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
那时,欧洲的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渐显要。
于是,最初在法国,politique被冠于economie而构成“政治经济学”一词,用以指对国家事务的公共管理.在那期间,人们除了研究公共管理的经济政策之外,还研究经济活动本身,诸如生产、消费、交换等的规律。
但所有这些研究都包含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之下。
到19世纪中叶,政治经济学的含义受到两方面的批判。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李嘉图以后,政治经济学已经庸俗化,回避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本质的研究,用生产一般来代替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
认为政治经济学应该是关于资本义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理论,同时提出适于各个社会的广义政治经济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政治经济学”一词令人误解。
主张以“经济学"一词来定义研究经济活动内在规律的理论科学,而把“政治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经济政策的应用经济学。
但当时及以后的一些经济学家仍将“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视为同义词。
到l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一词在西方经济学术界逐渐为“经济学"所替代。
但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特别是研究公共选择问题的经济学家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并赋以新的内容,“政治经济学”实际上是公共选择理论.现代经济学家通常都用经济学一词。
偶尔,一些涉及方针政策、社会分配的课题会冠以政治经济学一词,尽管其所分析的问题和所用的理论与经济学并无二致。
经济学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现代经济学家通常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和配置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进行生产、交换和分配,以满足人类的各种消费需要的科学。
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问题是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更一般地说,经济学研究人类个体和集体在生产、消费、交换等社会活动中的理性行为,以及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相互关系。
现代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偏好、生产的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
从这三项基本假定出发,分析价格、激励等各种间接机制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自利的经济人行为的相互作用来达到某种均衡状态,进而探讨这种状态下的效率问题。
从这一视角出的基本问题,本质上是数学中的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
1。
1.2 欲望、稀缺性与选择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可利用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这构成经济学的出发点。
人类欲望是指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愿望。
人类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当一种欲望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因此,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
美国学者马斯洛(Abraham Maslaw,第三思潮的代表人物)曾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基本生理、生存的需求,这是最低层次的需求,它是其他一切需求的基础;第二,安全的需求,希望未来生活有保障,如免于伤害,免于剥夺,免于失业等;第三,社会交往的需求,诸如感情的需要,爱的需要和归属感的需要等;第四,尊重的需求,个体自尊心得到尊重,以及受到人们的尊重;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它包括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和理想之需要。
一般情况下,在程序上,这五种需求是逐步实现的,当前一种欲望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后一种欲望的需求;在层次上,每一种欲望的满足本身表现为不同的层次需求,即低层次物质需求满足后递进为高层次物质需求的满足,每一种需求的更替即表现为层次的不断提高。
由此可见,人的欲望与需求的满足是无限的。
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由物品”(free goods),指人类无需支付任何代价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一类是“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指人类必须付出一定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即必须通过生产和交换才能获得的物品。
为生产和交换经济物品,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这些资源被定义为生产要素,包括:自然禀赋(土地)、劳动、资本、时间、企业家才能、信息。
但是,与人类的欲望相比,用来生产和交换满足人类欲望的各种经济物品的资源是有限的,社会所能提供的物品总是不足的。
资源相对于人类欲望的这种有限性就是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不仅具有稀缺性,而且具有用途的多样性。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用途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人类必须根据欲望的重要性,在稀缺资源的各种用途之间进行最优选择,以最大限度满足人的欲望。
选择集合={不同用途、不同时间、不同欲望强度}1。
1。
3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所能生产的不同产品的各种组合的轨迹。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组合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组合。
选择了一点就必须放弃另一点,于就有选择的成本问题。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做出一项选择而放弃的其他选择所可能带来的利益构成该项选择的机会成本。
1。
1.4基本的经济问题由选择问题可以引出基本的经济问题,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这些问题被认为是任何经济制度都必须解决的基本经济问题。
技术与制度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影响选择问题和选择效率的两个最基本的约束条件是技术与制度。
技术技术:科学、经验等在工艺上的运用,生产技术是指生产的投入、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或投入—产出关系,即为了生产一定量产出,需要投入多少要素,或给定某组投入品,可以生产多少产出品。
投入—产出关系可描述为i j oj j y y y -=,其中j y 为物品j 的净产出,ij y 为生产j 的投入,oj y 为生产j 的产出。
描述技术的最简单、最普通的方法是生产函数,即)(i x f y =,n i ,,2,1 =为要素或投入品.显然,技术限制了人们能够从一定量资源中得到的经济物品的数量和种类.换言之,在资源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技术决定了人的欲望所能满足的程度。
[技术为同,同样投入下的产出就不同。
例如,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
(化工厂的案例).]于是技术对于选择来说,就成了一种可行约束.这种约束可以用生产可能性集来描述。
生产可能性集是指所有在技术上可行的生产计划的集合Y (nR Y ⊂)。
生产技术可以定义为各种物品净产出的一个一览表,通常用n R 中的一个向量y 来表示。
从最大可能产出集合角度看,生产可能集的边界就是生产函数。
制度制度:西方经济学中,只有制度经济学对制度有研究和定义,目前较流行的是现代产权经济学(也自称为“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不同于neo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对制度的定义。
但在西方理论经济学纯经济学中的制度指的是资源配置方式,即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有三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
从决策角度看,计划经济采取的是集中决策方式,市场经济采取的是分散决策方式,混合经济采取的是混合决策方式。
据认为,纯粹的计划经济与纯粹的市场经济都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才有混合经济。
从选择角度看,人们是在给定的制度框架下进行选择的,制度因此成为选择效率的一个决定因素或约束条件。
[制度对资源配置的约束作用可以用不同制度下的产出效率的变化来说明。
]1.1。
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单个经济行为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行为人的决策行为和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以及单个经济行为人在市场上的相互作用。
由于价格决定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因此,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价格理论。
把经济活动模型化为追求自身利益的单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微观经济学对单个经济行为人的考察通常在如下三个层次展开:单个消费者行为、 单个市场、单个市场的总和.因此,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选择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价格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败与微观规制理论.1.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1.2。
1稀缺性假定1.2.2理性人假定理性人假定是微观经济学,实际上是整个西方经济学的最基本假定。
理性人假定源于“经济人”假定(economic man ).“经济人”是一个理论抽象,是经济生活中的一般的人的抽象。
据认为,经济人的目的是追求个人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因此,他的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
“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就是理性行为,是有理性的。
因此,所谓理性行为,就是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个人利益或利己心的动机所驱使,在作出经济决策时,总是深思熟虑地对各种可能的选择方案进行权衡比较,以便找出一个能在既定资源约束下带来最大利益的方案。
理性行为就是产生最优化的行为,理性行为的准则就是既定目标的最优化。
理性人精于计算,并且不会发生系统偏差.在微观经济学中,理性人假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认为,理性假定能更好地预期人的行为.[正因为每个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都是理性的,所以,价格的调节才能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
价格机制是以独立产权为基础的,交换是要计较个自产品中包含的价值,这才是价格机制起作用的真正条件。
]理性人假定的基本内容:利己主义(个人占有主义或个人经济主义)、最大化、完全理性与完全预期能力.对理性人的一种描述(实际上是消费者):记偏好序为 ,则满足完备性和传递性的偏好关系 是理性的.完备性公理(Axiom of completeness):对于任意X y x ∈,,有x y ,或y x ,或y ~x (无差异)。
即行为人有明确的偏好。
对于任意X z y x ∈,,,若x y ,且y z ,则有x z 。
即行为人的选择是一致的。
若个人在X 上有理性偏好关系 。
当个人面临一个非空的备选方案子集X B ⊂时,其最大化行为将是选择集合中任意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元素:,(B C • :{)B x ∈=对任一B y ∈均有x }y ,0.s.t 2=σ因此:存在备择方案集合 n R X ⊆,X y x ∈,,若n R X ⊆,X B ⊂则:,(B C • :{)B x ∈=对任一B y ∈均有x }y ,0.s.t 2=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