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二力平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二力平衡条件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具: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如图1图1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列举: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二.新课教学1.力的平衡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一、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
2.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
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分,这两部分能静止吗?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演示实验]:手在绳端用力F 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
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
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归纳: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
“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4.反馈练习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 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
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 (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
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 。
4.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 牛顿,方向是 ,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和 。
5.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
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 牛,方向是 。
图3图46.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7.如下图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示数为4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课本第49页练习3-5。
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理解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单摆、滚摆、弹弓、石块、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问题启发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播放过山车的视频动画。
教师:游乐场中惊险刺激的过山车,能让你尖叫,但你是否想过在你尖叫的背后,它是怎样运行起来的呢? 过山车在高台上只有重力势能,但是到了轨道的底端却有了动能,而重力势能变小了,可见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
(二)进行新课1.机械能及其转化:(1)教师介绍机械能的定义,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2)滚摆实验。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
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让学生观察时注意现象:①滚摆下降时,高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
②滚摆上升时,高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
分析现象:老师根据所展示的实验,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
重力势能是越来越少的,动能越来越多了,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势能向动能转化。
学生自己分析出上升时能量的转化。
(3)单摆实验。
根据单摆的实验,学生总结能量的转化过程。
结合滚摆实验和单摆实验,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弹弓把石块弹出时,动能和弹性势能的变化,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学生列举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
(5)机械能守恒。
教师指出,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机械能的总和不变,或者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2.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出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1)古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2)现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3.人造卫星: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了解人造卫星在环绕地球运转时的能量转化。
重点解释势能的大小取决于距离地球的远近。
在近地点,势能小,则动能大,也就是运行速度大。
在远地点,势能大,动能就小,也就是运行速度小。
(三)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教学板书】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1.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统称。
2.机械能的转化:(1)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单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3.机械能守恒: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是守恒的。
1.3运动的快慢1.速度(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一个物体,在t 时间内,运动了S 的路程,这个物体的运动速度为:tSv(时间t 用表示,路程用S 表示,速度v 用表示)。
(2)速度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m )和时间单位(s )组成,国际单位制中速度单位是m/s (读作米每秒)。
速度的常用单位还有km/h(1m/s=3.6km/h)。
(3)匀速直线动: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快慢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始终保持不变(如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
(4)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属于变速直线运动)。
(5)路程图像: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路程时间图像(s-t 图像),纵坐标表示路程(s ),横坐标表示时间(t ),图像表示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如果是图像是一条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的倾斜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
由图可以看出甲比乙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长,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但甲的速度大,乙的速度小。
(6)速度图像: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速度时间图像(v-t 图像),纵坐标表示速度(v ),横坐标表示时间(t ),图像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知识点精析甲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平行于横轴),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是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运动),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减速运动)。
2.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公式:平均速度的公式是tSv(如:小明从家步行走到学校用时10分钟,已知小明家距学校1500米,那么,小明上学的平均速度为2.5m/s )。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也是第一章机械运动的主要内容,同样也是本章的重要知识点。
在涉及到机械运动的中考题中,有关速度、平均速度的考题出现得更多,所以理解、会应用速度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有关计算,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出现,有时也以简单计算题形式出现,出现更多的是选择题;所占分值一般在2-3分之间。
运动的快慢主要知识点有:速度、平均速度和运动图像。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要熟悉速度公式,各物理量的所表示的含义、单位以及速度的物理意义。
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理解匀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物体运动平均快慢的物理量。
平均速度一定要和物体运动的路程或时间相对应,计算平均速度也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哪个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运动图像:运动图像有路程图像和速度图像两类,分别表示的是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运动图像在中考题中出现的概率很大,也是考查考生通过图像分析物体运动规律以及运动类型的最直观、最便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