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学习之贪污罪

刑法学习之贪污罪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产的行为。

1)真正的身份犯:国家工作人员
2)实行行为
3)公共财产的范围
1.范围
国有财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用于扶贫等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等专项基金的财产;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运输中的私人财产。

2.犯罪对象
公共财产,如果非法获取的不是公共财产,则可能涉嫌盗窃、诈骗、侵占等犯罪。

(1)公共财产的范围,包括财产性利益、债权、股权等。

(2)违规存放的公共财产,亦是公共财产。

(3)变相侵吞公共财产的,成立贪污罪。

4)贪污罪认定
5)贪污受贿定罪量刑标准
6)从宽情节
7)贪污罪认定中的区分问题
1.贪污罪V S侵占罪、盗窃罪、诈骗罪
是特别法条与普通法条的法条竞合关系,即对构成贪污罪的行为不应认定为侵占罪、盗窃罪与诈骗罪;但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窃取、骗取公共财物,如果不符合贪污罪的构成要件而不成立贪污罪,但达到盗窃罪、诈骗罪的数额起点的,应认定为盗窃罪、诈骗罪。

2.贪污罪V S职务侵占罪
这两种犯罪有相似之处,区分的关键在于行为主体是否国家工作人员。

此外贪污的对象只能是公共财物,其中主要是国有财物;而职务侵占罪的对象虽然可以是公共财物如集体所有的财物,但还包括私
营公司、企业的财物。

构成贪污罪的行为必然符合职务侵占罪的犯罪
构成,应当认定为贪污罪而不认定为职务侵占罪。

当然行为人没有认
识到自己的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则可能成立职务侵占罪。

3.贪污罪V S私分国有资产罪
贪污罪是个人犯罪;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
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

私分国有资产罪是单位犯罪,为单
位谋取非法利益。

8)贪污罪与共同犯罪
贪污罪是身份犯,无身份者与有身份共同犯罪。

1.一般公民与具备贪污罪主体身份的人员(国家工作人员,受委
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相勾结,主要利用其职务便利,伙同
贪污的,以贪污罪的共犯论处。

2.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相勾结,没有利用有身份者的职务便利,
而是主要利用其它手段(如诈骗、盗窃),则不能构成贪污罪,应以
诈骗罪、盗窃罪等论处。

3.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与
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
法占为己有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

真题与解析
1.(多选题)某国企公司里,保险柜须由钥匙和密码共同打开,会计
刘某掌管钥匙,出纳陈某掌握密码。

下列关于贪污手段的认定正确的是:
A.陈某捡到刘某的钥匙据为己有,属于利用职务便利侵吞
B.陈某骗取刘某的钥匙据为己有,属于利用职务便利骗取
C.刘某和陈某共谋打开保险柜,属于以其他手段非法占用公共财物
D.刘某偷看陈某的密码,打开保险柜,属于利用职务便利窃取
答案及解析
【答案】BD
【考点】贪污罪
【解析】
贪污罪的行为方式是“侵吞、窃取、骗取或者其他手段”。

(1)侵吞,即将自己因为职务而占有、管理的公共财物据为己有
或者使第三者占有,包括对公共财物进行事实上的处分与法律上的处分。

(2)“窃取”,即违反占有者的意思,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他
人占有的公共财物转移给自己或者第三者占有。

只有当行为人与他人
共同占有公共财物时,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窃取该财物的,才属
于贪污罪的“窃取”。

反之,有一些行为表面上是窃取,但实际上是
侵吞。

(3)“骗取”,即假借职务上的合法形式,采用欺骗手段,使具
有处分权的受骗人产生认识错误,进而取得公共财物。

利用职务上的
便利骗取财物时,行为人并不具有处分财物的权限与地位。

所以,必
须骗取具有处分权限与地位的人并使之处分财物,并且在实施欺骗行
为时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

关于A项。

陈某捡到刘某的钥匙据为己有,属于利用职务便利窃取,而非侵吞。

故A项错误,不当选。

关于B项。

陈某骗取刘某的钥匙据为己有,属于利用职务便利骗取,是正确的。

理由在于:陈某具有处分钥匙的权限和地位。

故B项
正确,当选。

关于C项。

刘某和陈某共谋打开保险柜,属于以侵吞的方式占用
公共财物。

故C项错误,不当选。

关于D项。

刘某偷看陈某的密码,打开保险柜,属于利用职务便
利窃取,正确。

故C项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

2.(单选题)国有甲公司领导王某与私企乙公司签订采购合同,以10
万元的价格向乙公司采购一批设备。

后王某发现,丙公司销售的相同
设备仅为6万元。

王某虽有权取消合同,但却与乙公司老总刘某商议,由王某花6万元从丙公司购置设备交给乙公司,再由乙公司以10万元
的价格卖给甲公司。

经王某签字批准,甲公司将10万元货款支付给乙
公司后,刘某再将10万元返给王某。

刘某为方便以后参与甲公司采购
业务,完全照办。

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王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套取公款,构成贪污罪,贪污数额为10万元
B.王某利用与乙公司签订合同的机会谋取私利,应以职务侵占罪论处
C.刘某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事后将货款交给王某,刘某行为构成贪污

D.刘某协助王某骗取公款,但因其并非国家工作人员,故构成诈骗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考点】贪污罪、职务侵占罪、诈骗罪
【解析】
本案中,原来的交易流程是:乙公司→甲公司,现在变成:丙公
司→王某→乙公司→甲公司。

这样,王某便可以从甲公司赚取非法利
润4万元,这属于变相贪污公款。

虽然王某批准甲公司支付10万元货款,但其中6万元属于甲公司
原本就应当支付的货款,王某贪污数额应为4万元,而非10万元,因
为甲公司实际获得了设备,该设备价值6万元,故王某实际贪污了公
共财物4万元。

故王某贪污数额为4万元。

A项错误。

《刑法》第271条第2款规定:“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
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
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
法第382条、第38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国家工作人员王某明知设
备价值6万元,仍以10万元的价格向乙公司购买,而且与刘某约定事
后将钱返还给王某,王某将其据为己有,属于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公共
财物的行为,成立贪污罪。

据此,王某作为囯有公司领导,属于国家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而非职务侵占罪。

B项错误。

刘某虽然不是国家工作人员,但明知真相,帮助王某实现了贪污行为,成立贪污罪的共犯,而非成立诈骗罪。

C项正确。

在整件事情中,王某并未陷入认识错误,刘某也没有实施欺骗行为,故刘某不构成诈骗罪。

刘某协助王某骗取公款,对其应以贪污罪的共犯论处。

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