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技术在女性职务犯罪中的应用初探作者:高建荣闫潇潇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28期
摘要女性职务犯罪因其主体特殊性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研究女性职务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及其在心理测试中出现的行为特点,提出女性职务犯罪人的心理测试应用构想,期冀为此类案件的测试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为案件的侦破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女性职务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测试构想
作者简介:高建荣,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员;闫潇潇,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处干部,书记员。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10-083-02
一、女性职务犯罪人心理特点
(一)犯罪动机
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
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人们可能意识到自己的动机,也可能意识不到,但如果没有这种内在作用,人就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活动。
1.利益需要趋动
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又是受人的需要满足的驱使。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在需要得到满足后,这种不平衡状态暂时得到消除;当出现新的不平衡时,新的需要又会产生。
需要无法满足时,为了消除不平衡的状态,人们要么放弃,要么使用一些极端的方法解决。
当需要涉及经济利益,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会更加强烈,为了满足无止境的经济利益需求,女性职务犯罪者会无视职业准则,不惜以身试法,追求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
2.盲目攀比,心理失衡
爱慕虚荣、相互攀比一向是女性突出的心理特征。
虚荣心犯罪心理是指由于追求物质享受、精神赞扬、面子等产生的犯罪动机。
有些女性对物质生活的享受有贪婪的需求,既羡慕别人,也希望被别人羡慕,以得到“高人一等”的精神满足。
女性爱出风头,爱显示自己,喜欢被别人注意。
女性喜好打扮,对服饰、发式、装饰品喜爱追赶时尚,常与周围女性暗自比较。
当看到其他女性穿着入时、出入豪华场所,而自己对物质方面的要求超过其自身合理收入范围
时,或者是当自己不能用合理的方式来解决自己对物质的欲望时,一些女性往往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
3.情感支配行为
女性情感丰富、细腻,在行为上较男性更易受感情支配而失去理智,甚至不惜铤而走险。
遇事情绪化,缺乏理性,这是女性较常见的心理特点,也是女性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一些女性职务犯罪者的犯罪动机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当经济利益成为双方维系感情的纽带时,往往出现情感扭曲、畸形情感。
象有些女性职务犯罪者,为了家庭的稳定,或为了子女学业,或为了获取、维持恋情而进行犯罪,最终会导致家庭破裂、恋情失败,自己受到法律的惩罚。
(二)气质差异
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和胆汁质四种。
多血质的人思维敏捷但缺乏耐心;粘液质的人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抑郁质的人情绪体验深刻,多愁善感;胆汁质的人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
从气质方面看,女性以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居多,她们自尊心强,虚荣心强,情绪起伏变化大,还常常带有一定的顾虑。
在接受测试的过程中,通常表现出畏罪、敏感、忧郁、多疑、懊悔和悲观等一系列心理特征。
二、女性职务犯罪者在犯罪心理测试中出现的行为特征
(一)哭泣
女性犯罪嫌疑人在测试中最常出现的情况就是哭。
对于这样的被测人,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对其情绪的掌控就显得至关重要。
女性犯罪嫌疑人无论其作案动机如何,进入测试室后其心理的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痛哭流涕”就成为这种情感的宣泄方式。
作为心理测试员来说,稳定被测人情绪,引导其进入测试状态,是测试成功的重要一步。
首先我们要搞清“哭”的原因,知道她为什么“哭”。
“哭”有时是心理委屈的表现,也有时候是因为被采取强制措施,环境落差导致的心理失落。
对于这种处于敏感状态的嫌疑人进行心理测试时,可以通过适当的谈话来缓解她的情绪,如聊聊她的兴趣爱好,对她做出关心的行为,递上一杯水、送上一块糖,制造一种缓和放松的氛围,使其尽快调整情绪进入测试状态。
另外,嫌疑人“哭”还可能是一种逃避问话的策略。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适当教育,告知其测试的严肃性,并严正指出哭闹对她没有任何帮助,还会得出不利于她的测试结果。
(二)装傻
涉嫌职务犯罪的人员,在学历、素养等方面较之于其他刑事犯罪的人员都高,对于测试员提出的要求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我们在测试中有时会遇到被测人故意装作听不懂测试人员的引导语。
出现这种情况,测试人员首先要自我检查是否对被测人说清测试要求。
如果是由于测
试人的原因,那么就要再次讲清测试原理及要求。
但是,遇到被测人装傻的情况,我们要严厉指出,告知被测人测试对她的意义。
(三)抗拒
抗拒可以表现为沉默,或者态度蛮横、撒泼耍赖,或者对案件相关问题回答“不知道”、“不清楚”、“不记得”等否认回答。
这样的被测人在测试时反应多不容易被调动,此时可以在谈话中对其关注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例如可以与有孩子的女性交流和孩子有关的问题,通过观察和了解触及被测人心理的“敏感点”。
对于那些撒泼耍赖的被测人在谈话中可以充分强调测试时帮助她清洗罪名的,如果认为自己是无辜的,那么就要积极配合测试人员,通过测试帮助自己证明。
(四)戒备
女性职务犯罪人往往对主测人的问话字斟句酌,不立即作出反应,试图从问话中了解和掌握侦查人员的意图,然后再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回答。
对于这种被测人,主测人在测前谈话中应仔细观察,因为这样的被测人在测试中的图谱反应可能会出现滞后现象,分析图谱的时候,要看清被测人对每个问题的回答是否重复出现延迟,以便打分的时候划定有效反应区域。
三、对女性职务犯罪者的心理测试构想
针对女性职务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及在测试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笔者结合实案测试的经历,针对女性职务犯罪者的心理测试方案提出以下构想:
(一)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测试是一种由已知探究未知的活动。
要科学、有效地进行犯罪心理测试,也必须立足于已知。
只有这样,犯罪心理测试才会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才有客观的事实依据。
因此,在进行犯罪心理测试之前,一定要尽量收集客观的犯罪痕迹,进而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
一般来说,犯罪人留下的犯罪痕迹包括犯罪物理痕迹①、犯罪心理痕迹。
对犯罪心理测试而言,最终要的任务是建立各种痕迹之间的关系,分析各种痕迹形成的方式,这一步对于拟定测试题目极其重要。
(二)测前谈话
测前谈话的意义在于,放松被测人的紧张情绪,互相建立信任关系;调动真正作案人的情绪,唤醒记忆;了解被测人的个体情况和对案情的知情程度。
所以,测前谈话是整个测试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首先,测前谈话时态度要缓和,语言要明确,切忌含糊,以避免造成女性犯罪嫌疑人因畏惧或误解而产生不必要的顾虑;
其次,注意女性犯罪嫌疑人心理和情绪的变化,不要急于求成而言语过激,导致女性犯罪嫌疑人过于激动或自暴自弃而一言不发,守口如瓶;
再次,充分考虑到女性犯罪嫌疑人自尊心、虚荣心强的特点,最好采用说服、教育、启发的方法,利用女性犯罪嫌疑人依附性、从属性强和容易受暗示的心理特点,晓之以理,言语委婉,使其悔悟;
最后,犯罪女性一般感情都很丰富,思念牵挂多,我们要及时抓住其母亲思念子女、亲人或期盼家庭早日团圆的特有心理特点,动之以情,加大力度,唤起其家庭责任感和感情责任观,促使其诚实供述犯罪行为。
(三)测试题目编制
犯罪心理测试的实质是犯罪事件信息的再提取过程。
在对职务犯罪案件的心理测试过程中,从测前谈话一直到测试结束,其实质是犯罪记忆的激活和信息的提取。
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测试题目的制定对犯罪记忆的诱发极其重要。
职务犯罪案件主要的特点就是心理活动多,因此,在题目编制的过程中需要多关注记忆比较深刻的信息点。
1.测试题目的筛选
在进行完犯罪心理分析的步骤后,测试人得到了大量的关于案件的信息,包括作案的时间、作案地点、作案人数、作案动机、作案过程、作案的手段方式以及案件本身的特点等。
其中有些信息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有些信息适合作为心理测试问题,有些不适合。
因此,心理测试人员对这些信息要进行甄别,筛选出最有可能唤醒作案人记忆的目标题目。
2.目标问题必须是犯罪人记忆最清晰、最深刻的内容
从心理测试人员的角度考虑,作案人可以记住的作案时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是很多的,但是,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所能够回忆起来的东西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的内容是有限的。
心理测试人员筛选的目标题目应该是作案人记忆中最清晰、最深刻的内容,象女性职务犯罪人的作案动机、作案方式、赃款的去向、藏匿地点等题目都能引起被测人强烈的心理反映和生理反应。
另外,女性在实施犯罪前,大多数都有激烈的心理斗争,会在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和时机选择等方面深思熟虑,反复斟酌,这些必然会在犯罪实施者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牢固的记忆,因此,题目的编制可以围绕这些方面进行。
女性职务犯罪者由于其主体具有特殊的心理因素,其犯罪手段往往区别于男性职务犯罪者。
掌握女性职务犯罪人的心理特点,把握其行为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心理测试的各个环节,为今后此类案件的测试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运用心理测试技术为侦查部门侦破案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注释:
①此处的“物理痕迹”包括与案件相关的人、事、物。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