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11课绘画中的节日2-人美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2.能够通过绘画表达对节日的感受和祝福;
3.能够掌握用画笔表现简单的人物形象;
4.能够理解绘画所需的基本构图和色彩搭配。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2.通过绘画表达对节日的感受和祝福;
3.掌握用画笔表现简单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节日的情感内涵,将之用绘画表现出来;
2.掌握用画笔表现简单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
(1)引入新课
本课继续学习“绘画中的节日”主题,让学生再次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通过绘画表达对节日的情感和祝福。
让学生了解绘画这门艺术的基本构图和色彩搭配。
(2)新课学习
1.讲解和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要表现的节日——“清明节”,并通过谈论、观察、绘画等方式深入理解并表达对这个节日的感受和祝福。
2.以数据化呈现的方式介绍清明节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
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也称“寒食节”,是为了悼念先人而设立的节日。
清明节期间,人们要扫墓祭祖,祈求祖先的保佑和福泽。
在此期间,尤以“踏青”、食用寒食、放风筝、打马球等活动最具传统意义。
同时,清明节还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主题之一,如唐代杜牧的《清明》、宋代苏轼的《清明上河图》等,清明节已经成为了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节日。
3.告诉学生本节课要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对清明节的感受和祝福。
4.介绍本节课的主要绘画素材——人物形象,在黑板上用笔画出简单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模拟。
5.创设绘画情景,让学生分组进行表现,可以让每个小组在教室里自由走动,寻找最适合自己创作的绘画位置。
6.让学生集中时间绘画,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环境,联系自己的创作富有想象力的思维,创作出生动有趣的绘画作品。
7.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以便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学会表达对节日的感受和祝福,熟练掌握了基本绘画技巧,同时还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
五、典型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
1.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2.学会用绘画表达对节日的感受和祝福;
3.熟练掌握用画笔表现人物形象的基本技巧;
4.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2)教学过程
1.检查课前预习:通过课前布置的绘画任务,检查学生是否预习了本节课的内容。
2.引入新课:通过与学生互动,自然而有趣地让学生进入本节课主题——“绘画中的节日2”。
3.新课学习:
–讲解新课的学习目标;
–阅读与清明节有关的短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节日的感受;
–绘画素材介绍:让学生了解人物的构图、比例、颜色搭配等基本知识;
–小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绘画竞赛,让学生深入感受节日的情感内涵,创作出自己的绘画作品;
–展示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体展示和点评,以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4.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回顾和总结,并要求每个学生提交自己的绘画作品,以便于主题展示。
六、教学资源
1.教学环境:报章杂志、黑板、彩色笔、彩色笔芯、绘画纸、绘画棒、水彩笔及水等;
2.学生作品:每个学生都需要准备自己的绘画作品,以便于课堂展示;
3.课外阅读资料:通过查找和阅读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学作品、图片、影像等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增长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七、教学效果
1.学生掌握了如何用绘画的方式表达情感和祝福,提高了创作能力;
2.学生熟练掌握了用画笔表现人物形象的基本技巧;
3.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4.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