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域数字城地理空间框架

福建域数字城地理空间框架

附件福建省县域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指南福建省测绘地理信息局2013年7月目录一、总体要求 (1)二、基本原则 (2)三、建设主要内容与模式 (2)(一)以设区市平台为基础建设模式 (3)(二)政务版平台独立建设模式 (4)(三)参照设区市建设模式 (5)四、职责分工 (6)五、工作程序 (6)(一)立项申请 (7)(二)需求调研与设计书编制 (7)(三)设计书评审与合作协议签署 (8)(四)项目实施 (8)(五)试运行、验收与成果归档 (8)附录1数字县域建设内容 (10)附录2数字县域建设经费概算参考 (15)附录3 项目建议书编制提纲 (18)附录4 项目设计书编制提纲 (19)附录5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运行报告编制提纲 (22)附录6 经费执行情况报告编制提纲 (23)附录7 工作总结报告编写提纲 (24)附录8 技术总结报告编写提纲 (25)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是重要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分为国家、省区、城市三级。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数字省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要求2012年底前要基本推广到所有地级以上城市,2013年向具备条件的县级市推广,并逐步实现国家、省、市、县的上下贯通和横向互联,最终把分散在各地、各部门的地理信息资源打造成全国地理信息服务的“一个网、一张图、一个平台”。

按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福建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于2012年4月发布《关于开展数字县(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的通知》(闽测绘﹝2012﹞8号),启动县域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以下简称“数字县域”)建设工作。

为统一认识,理清思路,规范项目建设,加快我省数字县域建设,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共享和应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更好地为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服务,我局编制本建设指南。

一、总体要求数字县域建设是设区市级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补充与应用拓展,一般应基于设区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完善及整合县(市)地理信息资源,并通过设区市建立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开展推广应用。

信息化基础较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较丰富的县(市)确有必要可参照设区市的建设模式开展项目建设。

数字县域建设应与国家、省、设区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一致、执行统一的建设与应用服务标准和规范,从而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各行业应用提供纵向互联,横向互通的国家、省、市、县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

二、基本原则数字县域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集约化原则:数字县域建设应以本设区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为基础,按统一的标准,完善及整合县(市)地理信息资源,结合实际要求,进一步提升建设与应用服务水平。

实用性原则:应用是数字县域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建设内容应充分考虑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的共性需求,具备较强的实用性。

唯一性原则:县(市)人民政府应明确数字县域建设成果的唯一性和权威性,统一组织协调,明确各建设与应用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统一的空间定位基础,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交换和共享。

持续性原则:各县(市)需建立长效更新运维机制,确保持续性经费投入,实现数据集更新与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

安全性原则:数字县域规划、设计、建设、运行与维护等环节,应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规定的要求,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密的软硬件技术措施,确保安全、正常、有效地运行和服务。

三、建设主要内容与模式根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要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资源、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政务版、公众版)、支撑环境、应用示范、标准规范与政策机制等五方面。

数字县域建设主要是以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整合为主,政务版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县(市)独立建设或依托设区市建设,公众版(即天地图)一般应依托设区市建设。

数字县域的建设模式根据各县(市)的具体情况,可采取以下三种建设模式之一:以设区市平台为基础建设模式、政务版平台独立建设模式、参照设区市建设模式,参考预算分别约为300万元、500万元、700万元,具体建设内容与参考预算见附录。

(一)以设区市平台为基础建设模式本模式以设区市建设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基础,县(市)主要做好地理信息数据生产与整合,不独立建设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本模式建设成本较低,运维成本也较低。

建成后县级只需做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维护,地理信息服务维护管理主要依托设区市,对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本模式对设区市建设成果、市县间网络通讯能力依赖性较强。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1、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建设:一是整合改造1:2000、1:1000、1:500等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二是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建设面向应用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政务版与公众版一致),包括地名地址数据、电子地图数据等,中小尺度公共地理框架数据依托省、设区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三是开发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文件式管理系统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与维护,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成果依托设区市级平台实现管理与应用。

2、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仅依托设区市平台分别建设政务版、公众版地理信息服务门户网站,不独立建设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3、软硬件网络环境建设:建设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整合与存储局域网环境;建设县(市)政务版、公众版地理信息服务门户网站运行环境。

4、典型应用示范建设:建设3个以上典型应用示范系统。

5、标准规范与政策机制:标准规范引用设区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

各县(市)主要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统一采集更新与分发服务,政府部门信息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市、县协同开展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更新维护、运行管理与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政策机制。

(二)政务版平台独立建设模式本模式独立建设政务版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于政务网全面支撑县(市)政务地理信息应用。

县(市)公众版地理信息服务门户网站依托设区市公众版平台建设,实现面向公众的地理信息服务。

本模式可节省建设成本,建成后需要相应的机构与人员对地理信息数据及政务版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进行长期运行维护。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1、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建设:一是整合改造1:2000、1:1000、1:500等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二是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建设面向应用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政务版与公众版一致),包括地名地址数据、电子地图数据、三维景观数据等,中小尺度公共地理框架数据依托省、设区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三是开发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库管理系统,分别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与政务版公共地理框架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公众版公共地理框架数据依托市级平台实现管理与应用。

2、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建设政务版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实现基于政务网的地理信息在线交换、共享与服务;公众版依托设区市公众版平台建设县(市)公众版地理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实现面向公众的地理信息服务。

3、软硬件网络环境建设:建设软硬件和网络支撑环境,包括数据生产及存储的局域网环境、政务版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运行的软硬件网络环境、公众版地理信息服务门户网站运行环境。

4、典型应用示范建设:建设3个以上典型应用示范系统。

5、标准规范与政策机制:标准规范引用设区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

各县(市)主要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统一采集更新与分发服务,政府部门信息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更新维护、运行管理与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政策机制。

(三)参照设区市建设模式本模式建设参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要求进行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政务版、公众版)、运行支持环境、典型应用示范、政策机制建设,与各设区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内容基本一致。

本模式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软硬件及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网络配臵,专业技术水平等要求较高,项目建设完成后需要相应的机构与人员对地理信息数据库及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政务版、公众版)进行长期运行维护。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1、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建设:一是整合改造1:2000、1:1000、1:500等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二是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建设面向应用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政务版与公众版一致),包括大比例尺地理实体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影像数据、电子地图数据、三维景观数据等,中小尺度公共地理框架数据依托省、设区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三是开发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管理与维护。

2、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按国家要求建设政务版与公众版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实现地理信息在线交换、共享与服务。

3、软硬件网络环境建设:建设数据生产及存储的局域网环境,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运行的政务网、公众网环境。

4、典型应用示范建设:开展5个以上应用示范建设。

5、标准规范与政策机制:标准规范引用设区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

各县(市)主要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统一采集更新与分发服务,政府部门信息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更新维护、运行管理与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政策机制。

四、职责分工数字县域是福建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推进的重点工作之一,项目由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设区市国土资源局、县(市)人民政府三方合作共建,成果共享,一般由县(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牵头组织实施。

数字县域项目建设的经费总投入一般不超过一千万元,其中,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将配套30-50万元。

福建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负责项目立项核准;实施过程监督;在航天航空影像、省级基础测绘成果使用、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设区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县(市)的立项推荐工作,具体指导、监督项目建设。

组织项目设计书评审和合作协议签署。

审批项目技术设计书,组织项目的竣工验收。

县(市)人民政府:负责申请项目立项;落实项目建设主要经费;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加强项目的组织协调;明确项目建设牵头单位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和进度控制;成立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具体负责项目的运行和成果的管理维护等工作;建立和完善项目建设、更新维护、服务应用以及信息数据互联互通等政策机制。

项目牵头建设单位:牵头单位原则上为县(市)国土资源局。

牵头单位作为项目的业主单位,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做好项目申报的前期工作,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项目工期控制、工程质量控制、数据保密、安全生产、成果归档等工作。

技术支持单位:负责协助县(市)开展项目设计、技术培训与指导、重大技术问题解决;协助进行竣工验收资料审查等工作。

五、工作程序数字县域的建设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一年半,主要包括“立项申请”、“需求调研与设计书编制”、“设计书评审与合作协议签署”、“项目实施”以及“试运行、验收与成果归档”五个工作阶段。

(一)立项申请县(市)人民政府向所在设区市国土资源局提出数字县域立项申请,同时附送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设资金证明等文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