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的简介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的简介

秦国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

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

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

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

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

在春秋时代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

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

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

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

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

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

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

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齐国夏商时期,淄博地区先后出现了夏商王朝的属国爽鸠、季、适伯陵、薄姑等古国。

西周建立后,功臣姜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建齐国。

淄博由此成为齐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经西周、春秋、战国,长达800余年。

前221年灭于秦国。

中间什么齐桓公呀管仲啊称霸啊什么的略,不废话。

晋国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

在今山西省南部。

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

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

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

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

从晋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到晋缗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为晋侯,经过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

新建的晋国充满活力,武公之子献公(前676-前651在位)大力扩张,曾伐灭耿、霍、魏、虞、虢等国,并战胜骊戎、赤狄等族。

其后因争夺君位,晋国发生短期内乱,但到文公(前636-前628在位)即开创霸业。

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

以后象秦、齐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

能长期和晋较量的只有楚,但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两强更迭把持中原霸权的局面。

春秋初年,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终于夺得君位。

献公吸取这一历史教训,对同姓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异姓大臣为辅佐。

灵公时,赵盾杀君更立他人,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

以后,各异姓大臣的势力愈来愈大。

厉公(前580-前573在位)为加强公室、削弱强臣,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的异姓大臣,但接着自己也被另两家大臣栾氏、中行氏所杀。

悼公时(前572-前558在位)君权曾有所加强,但也未能扭转局势。

昭公(前531-前526在位)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

定公时(前511-前475在位)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

哀公四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又共灭知氏,三分其地,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

烈公十九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灭亡。

重要事件前739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被分成两个行政区前679年,曲沃武伯统一晋国,周厘王封曲沃武伯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曲沃武伯改名为晋武公前661年,晋国占领了耿国、霍国和魏国附:1前656年,骊姬之乱,世子被迫自杀,重耳逃走前655年,晋国使用假途伐虢之计,占据虞国和虢国前651年,晋献公逝世,骊姬之乱结束,晋惠公即位。

前636年,重耳(晋文公)即位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前628年,晋文公驾崩,其子晋襄公即位前627年,晋秦肴之战,晋国打败秦国前621年,晋襄公逝世,其子晋灵公尚幼,国相赵盾掌握政权。

前607年, 晋灵公被杀,其叔晋成公即位前600年, 晋成公逝世, 其子晋景公即位前453年, 韩、赵、魏三家灭知氏前403年, 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前349年, 韩、赵两国杀晋君,晋国灭亡后来的三晋就不说了,除了比较弱的韩,后来其他两国有哪些将军和战役,不用废话。

再说大多也是战国时候的事了。

1 魏国在中国东周春秋时期是诸侯国名,处于现代的中国山西芮城,前661年被晋国灭亡。

东周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以後,在晋国的版图上,建立了新的魏国。

燕国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

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

最终使该地区原来的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

前323年,公孙衍发起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

前314年,燕王哙禅让于相国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乱,失败被杀。

齐国、中山国趁机伐燕,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

齐国退兵后,燕人拥立在韩为貭的公子职,是为燕昭王。

昭王即位后礼贤下士,筑黄金台,各国士人“争趋燕”。

乐毅自赵国来,邹衍自齐国来,剧辛自赵国来。

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

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杀死齐闵王。

齐地只剩除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二城。

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

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

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

燕太子丹年轻时在秦国作人质。

逃回燕国后太子丹并没有致力振兴燕国,而是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

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

前228年,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近燕国。

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

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之后荆轲刺秦王嬴政未遂。

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

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

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

前222年燕灭于秦。

楚国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

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

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

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

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

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

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

征战既后,楚国逐渐兴盛起来,真正立于诸侯之林,熊渠离经叛道,分封3个儿子为王,镇守长江中游的3个要地:虽然在周王朝的压力之下,熊渠取消了3个儿子的王号,但楚国仍然在江汉平原扎稳了根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熊通为楚地之王,继续了熊渠的开篇拓土历程,公元前706年,楚国攻打姬姓诸候国随,并逼周天子晋升其爵位。

遭拒绝后,熊通亲率大军再次征讨随国,大获全胜后,熊通自称\"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敢于自己称王的国君。

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国的大国声威真正建立起来了。

成王两传至庄王。

庄王励精图治,终成霸业。

庄王曾率领楚军,浩浩荡荡开赴伊水与洛水之间,对周天子耀武扬威。

庄王武功之时,选拔孙叔敖实行文冶,楚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鼎盛局面。

吴楚大战后,楚国经过8年的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元气。

惠王时,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其间,楚国和诸侯列国战战和和,并无大的建树,一直延续到简王、声王。

公元前400年,韩、赵、魏合兵数次攻楚,向楚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楚悼王谋求富国强兵之道,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并取得了成效,一时间,楚国兵强马壮,横归中原,初露称雄之势。

威王后期,楚国成了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安徽北部,幅员空前广阔。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随即开始统-全国的迸程,诸侯国纷纷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灭亡的命运。

在攻灭韩、赵、魏后,秦军于公元前224年大举伐楚,楚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

公元前223年、秦军席卷淮北淮南,攻陷寿郢,俘获负刍,绵延800的楚国就此灭亡。

鲁国原为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大封天下,武王之弟周公姬旦被封于旧奄国地曲阜,周公辅佐天子,其子伯禽代父就封,更名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君,至公元前249年被楚所灭吴国吴国是中国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境位于今天江苏省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一带。

吴国的开始不明,传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为了将他们的王位让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出逃到江南建立吴国。

这个传说的准确性无可考证。

到春秋时期为止,吴国是中原边上的一个不重要的小国,有可能吴国到春秋时刚刚开始使用从中原引入的君主制度。

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

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令伍子胥自杀,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

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秦馀杭山(今天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越国越国是以绍兴为核心地域建立的浙江大地上第一个古朝,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后,越国的势力范围曾北抵山东,南入闽台,东濒于海,西达皖南、赣东,雄踞东南,公元前三一二年正当秦、韩、魏与楚齐对峙、楚调发大军包围秦兵于曲沃和商於的时候,越王派使者以“乘舟”(君王乘坐用以指挥作战的大船)、战船三百艘、箭五万支,送给魏国(《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支援魏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