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培训课件
附件四 内科输血指南
冷沉淀: 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vW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及因子Ⅷ缺乏症患者。严重甲型血友病需 加用Ⅷ因子浓缩剂。
附件四 内科输血指南
全血: 用于内科急性出血引起的血红蛋白和血容 量的迅速下降并伴有缺氧症状。血红蛋白 <70g/L或红细胞压积<0.22,或出现失血 性休克时考虑输注,但晶体液或并用胶体 液扩容仍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主要输血方 案。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第三十条 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 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 龄、病例号、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 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 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第三十一条 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 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 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 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第十三条 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 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 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第二十八条 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第七章 输血 第二十九条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 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 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 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附件四 内科输血指南
红细胞: 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 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血红蛋 白<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时可考虑输 注。
附件四 内科输血指南
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输注指征: 血小板计数>50×109/L 一般不需输注 血小板10-50×109/L 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 血小板计数<5×109/L 应立即输血小板防止出血 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 有出血表现时应一次足量输注。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
附件三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浓缩红细胞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 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 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 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2. 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3. 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 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 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制 度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 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 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 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 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 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冲 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6、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的试剂应符合相应标准, 同时做好试剂的质量控制工作; 7、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的仪器设备符合相应要 求,做好日常维护,确保仪器设备正常使用; 五、配血后管理 1、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标本于20C~80C 保存至少7 天,以备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2、做好各项登记工作,各类输血相关文书须保 存十年。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制 度
3)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4)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 胆红素含量。 (7)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 患者,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 并返还配血室保存。 (8)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 (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 袋送回配血室至少保存七天。
用于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得性、 输入大量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 子Ⅱ、Ⅴ、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 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一般需输 入10~15ml/kg体重的新鲜冰冻血浆。
附件四 内科输血指南
洗涤红细胞: 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 避免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 素、蛋白质等),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高钾血症及 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症的患者。
《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规定》
必需输血的患者,临床应于输血前送血型 鉴定(ABO、RhD)和交叉配血实验,为了 避免差错,交叉配血实验的血标本不能与 血型鉴定同时抽血送检。 “输血治疗同意书”和“临床输血申请单” 中受血者各项化验在每次住院输血前均应 检查(免疫五项)。
《医疗核心制度汇编》
十、查对制度 输血查对制度 (一)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 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病人血型化验单, 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制 度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 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 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 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配血室值班人员, 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 好记录。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第十二条 经治医师给患者实行输血治 疗前,应当向患者或其家属告之输血目的、 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 病的可能性,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输血治 疗同意书。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第三章 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第十二条 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 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 姓名、性别、年龄、病例号、床号、血型 和诊断,采集血样。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4、配血室必须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 认真仔细做好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必 须采用能检查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即 盐水相与非盐水相两种方法配血,如盐水 配血法+凝聚胺配血法; 5、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操作相 符时,方可报告。一人值班时要求做两遍。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附件四 内科输血指南
发热患者
需要输血时应将体温降至38℃以下方能输血
一般输血不需加温
输血知情同意制度
1、输血治疗前,经治医生必须与患者或家 属谈话。告知: (1)患者病况需要输血治疗; (2)输血可能发生不良反应; (3)存在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2、为避免发生上述情况,经治医生应动员 患者在可能情况下自身输血或家属、亲友 献血互助。
2003
行业标准:卫生部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卫医发[1999]第6号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卫医发[2000]184号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第十一条 凡患者血红蛋白低于100g/L 和血细胞压积低 于30%的属于输血适应症。患者病情需要 输血治疗时,经治医师应当根据医院规定 履行申报手续,由上级医师核准签字后报 输血科(血库)。 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毫升时 要履行报批手续,需经输血科(血库)医 师会诊,由科室主任签名后报医务处(科) 批准(急诊用血除外)。 急诊用血事后应当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制 度
(6)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 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 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 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血袋中 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 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 验);
附件三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新鲜冰冻血浆(FFP)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1. 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 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 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 容量)。 3. 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 凝血功能障碍。 4. 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 5~8ml/kg)。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制度
输血管理制度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 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 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 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 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病例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等,确 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 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第三十三条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 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 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 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 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 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 找原因,做好记录。
《医疗核心制度汇编》
抽血时要有2名护士(一名值班时,应由 值班医生协助),一人抽血,一人核对, 核对无误后执行。 抽血(交叉)后须在试管和申请单上贴条 形码,并写上床号、病人的姓名,字迹必 须清晰无误,便于进行核对工作。
(建议床旁标记,避免出现差错)
《医疗核心制度汇编》
血液标本按要求抽足血量(4ml),不能 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 抽血时对化验单与病人身份有疑问时,应 与主管医生、责任护士重新核对,不能在 错误化验单和错误标签上直接修改,应重 新填写正确化验单及标签。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二、临床输血申请单与血液标本的核对 1、检查送检血液标本标签受血者信息是否 与“临床输血申请单” 受血者信息是否完 全符合,否则应拒收标本,要求重新抽取 血液标本送检; 2、检查“临床输血申请单”受血者是否符 合相关输血指征;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