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承天寺夜游 (2)

记承天寺夜游 (2)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唐 天“
张 九
涯海 共上
龄 此生
)
时明
”月

“ 举 杯
邀 明 月
,



李 白
三 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在诗词、散文 方面有巨大成就,是 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 称为“三苏” ,为“唐 宋八大 家”之一。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 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因 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 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 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 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 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带 领家人在郡城旧营地的城外东坡 开垦荒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 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院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走到院子中。
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清澈透明 交叉错杂 表示推测,大概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澈透明,水中 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大概那是竹子、柏树的 影子。
第二段: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而已,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 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比喻手法)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悠长: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 中
连词,只是,不过 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 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三段:惋惜无人赏月。
三读课文
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 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 想感情。
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 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 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 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 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 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 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 己的情怀……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 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关于“月亮”的诗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愉快地,高兴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 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 很高兴地起来走出门外。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思考
于是,就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 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卧,睡
共同,一起
徒步徐行
小结
文章通过对庭中优 美月色的描绘,让我 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 活、追求美好事物的 执着,面对逆境达观 处世、潇洒人生的态 度。
4.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说说句中的“闲人”的“闲” 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 有哪几点?
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自 嘲之意) ③、反映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豁达 乐观。(积极进取精神)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 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 译课文。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