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 (3)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3)第二节城市性质和职能 (5)第三节城市规模 (6)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7)第一节区域协调 (7)第二节市域生态系统和空间管制 (10)第三节城镇化和城乡统筹 (14)第四节市域综合交通 (16)第五节市域历史文化保护 (19)第六节市域市政基础设施 (20)第七节城乡综合防灾减灾 (23)第八节市域产业发展与布局 (24)第九节市域旅游发展与布局 (27)第十节兰州新区发展指引 (27)第四章中心城区规划 (32)第一节空间布局 (32)第二节居住用地 (34)第三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35)第四节工业和仓储用地 (39)第五节绿地系统和水系 (40)第六节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 (44)第七节城市交通 (47)第八节市政基础设施 (50)第九节综合防灾减灾 (54)第十节环境保护 (60)第十一节城市特色和整体城市设计 (63)第十二节旧城更新 (66)第十三节地下空间 (68)第五章规划实施 (70)第六章附则 (73)附表2-1 城市发展指标体系表 (74)附表3-1 市域空间管制要素表 (76)附表3-2 市域城镇等级结构规划表 (77)附表3-3 市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表 (77)附表3-4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表 (78)附表3-5 建制镇(乡)、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表 (78)附表3-6 市域公路客货运枢纽一览表 (80)附表3-7 市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一览表 (81)附表3-8 市域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81)附表4-1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83)附表4-2 中心城区居住分区表 (85)附表4-3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一览表 (85)附表4-4 中心城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85)附表4-5 中心城区快速路一览表 (86)附表4-6 中心城区骨架性主干路一览表 (87)附表4-7 中心城区西柳沟—东岗跨黄河桥梁一览表 (88)第一章总则第1.1条编制目的为指导兰州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规,编制《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1.2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职能的拓展提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创新能力,突出兰州在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中心城区和兰州新区建设,实现兰州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1.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2、《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等上位规划;3、《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等区域发展战略;4、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规范。

第1.4条规划期限2011—2020年。

第1.5条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1、市域:兰州市行政区范围,包括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和永登县,面积为13085.6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北至铁路货运北环线,南至南绕城高速公路,东至兰州高新区榆中园区东部边界,西至京藏高速公路,面积为741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和红古区的全部;永登县连城镇、河桥镇、树屏镇、秦川镇、中川镇的全部和上川镇、龙泉寺镇的部分地区,皋兰县什川镇、忠和镇、九合镇的全部和西岔镇、水阜乡的部分地区,榆中县城关镇、和平镇、定远镇、金崖镇、夏官营镇、高崖镇、甘草店镇、连搭乡、马坡乡、小康营乡、清水驿乡的全部。

规划区面积约5810平方公里(见图集8)。

其中,永登县秦川镇、中川镇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树屏镇、龙泉寺镇、上川镇的部分地区,皋兰县西岔镇、水阜乡的部分地区为兰州新区规划范围。

第1.6条地位和作用本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

编制下层次城乡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

涉及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不得违背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第2.1.1条城市发展目标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力争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市。

根据城市发展目标确定指标体系(见附表2-1)。

第2.1.2条发展战略1、动力创新战略:拓展传统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构建石油化工产业、能源和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有色冶金升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等八大主导产业。

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民生服务业,完善城市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市场繁荣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以区域枢纽为中心的交通和物流设施建设,努力打造西部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着力培育发展新型业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西部旅游名城和黄河文化名城。

2、空间拓展战略:促进中心城区集聚中心职能,推动兰州新区承载产业基地推动大型产业基地(尤其是西固石化产业)向兰州新区转移。

加强中心城区与兰州新区的协调发展,促进中心城区人口疏解、产业用地优化,调整功能布局,加快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实现区域中心职能的有序聚集。

加快兰州新区的发展,在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的同时,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通过产业先行、以产业的发展带动城市建设,实现产城共融,建成现代化新区。

在空间开发和新区建设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充分考虑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开发范围和开发强度,保护已有生态治理成果和生态环境。

3、城市安全战略:强化城市安全保障,构建国家生态屏障加强城市公共安全。

加快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避免重大危险源对城市发展构成威胁。

积极推进西固石化产业搬迁,同时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防治。

稳步推进荒山整治,防范地质灾害。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保护林地资源和特色景观资源,维护城市绿色生态廊道,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生态绿地的系统性,保证城市发展的生态空间。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废弃资源循环利用。

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深化黄河、湟水等流域和城市内河水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改进企业燃料结构,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4、社会发展战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注重社会公平,统筹城乡就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缓解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加快中心城区和兰州新区发展,在全省人口布局、协调城乡人口结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快兰州新区舟曲移民安置区的建设,妥善解决移民的安置、生活和就业。

加强社会公共服务。

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保障机制的建设,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合理布局居住用地,妥善安排各类保障性住房用地,促进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

第二节城市性质和职能第2.2.1条城市性质甘肃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第2.2.2条城市职能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物流基地和丝路文化交流展示基地;西部重要的石油化工、能源储备基地和转运枢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西部重要的有色冶金产业基地,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研发生产基地;西部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现代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与科技服务中心和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旅游服务中心;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教育中心。

第三节城市规模第2.3.1条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275万人。

第2.3.2条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90.90平方米。

第2.3.3条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规划期内城市开发建设的集中区域边界,防止城市无序蔓延。

划定中心城区城市开发边界范围741平方公里(见图集10),兰州新区、其他县城、外围独立组团、各乡镇开发边界按照上位规划要求,在各自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区域协调第3.1.1条兰州—西宁经济区协调发展1、加强产业协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双方在石化、装备制造等工业方面的协作和对接,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2、加强环境保护协调,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加强协调湟水的污染治理,调整工业布局。

协调划定生态保护区,防止水土流失,提高防风固沙能力。

3、加强城镇发展协调,完善城镇体系布局协调兰州—西宁经济区的城镇布局,积极促进兰西城镇群的发展,完善区域城镇体系结构。

促进两地人才流动,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

4、加强基础设施协调,构建区域交通枢纽推进跨区域铁路、公路的统筹规划布局和协同建设。

协调区域性交通枢纽的布局与分工,重点协调兰新二线铁路建设、白银经兰州至西宁高速公路选线等。

5、加强文化、旅游协调,传承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联系,共同打造黄河上游和青藏高原多民族融合文化区;加强旅游协作,合作建设旅游景区,协调旅游线路,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区和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

第3.1.2条兰州—白银经济区协调发展1、加强协调合作,共建兰白“金三角”战略核心区构建“三心三城”的空间格局。

加快兰州—白银经济区战略核心区建设,构建以兰州中心城区为主核心,兰州新区和白银市区为副核心的空间发展格局。

兰州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区域性商贸物流、商务金融、文化教育和旅游服务、科技研发等职能;兰州新区和白银市区为区域级的产业集聚区,主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的升级产业等职能。

远景在三心的基础上稳妥推进黑石川产业新城、皋兰—水阜城市服务新城和九合—树屏物流新城的建设。

加强产业互动与协作发展。

打造兰州新区和白银市区两个区域级产业基地。

兰州新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石化产业等,白银市区重点发展有色冶金、新材料产业等。

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兰州中心城区与白银市区之间,建设城际轨道、高速公路、快速路,提升109国道道路技术等级,提高设计时速与通行能力;兰州中心城区与兰州新区之间,建设兰州—张掖城际铁路、中心城区—皋兰—兰州新区市域轨道、兰州新区—安宁的快速路、兰州新区—城关快速路,提升201省道道路技术等级等;白银市区与兰州新区之间,建设包兰铁路二线和白银—兰州新区高速公路(含白银—中川机场高速公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