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攀枝花市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攀枝花市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二、奋斗目标
加快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山水园林城市、川滇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以资源利用为主的现代化大城市的建设进程,实现城市建设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五年一大变、十年彻底变,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最宜人居”和“最宜发展”的生态家园。
到2007年,攀枝花城镇化水平达60%,建成区面积达54km2,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7.6m2,城市排水管网密度达7km/km2,自来水普及率达98%,燃气普及率达87.6%,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达11标台,人均居住面积达15m2,日清扫面积达400万m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0%,万人拥有城市公厕1.8座,亮灯率达9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绿地率达40%,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990公顷,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m2,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5m2。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城市管理体系等方面形成与现代化大城市指标体系一致的发展格局,城市步入科学有序的发展轨道。2004年实现省级园林城市目标,2005年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力争2007年基本建成“数字攀枝花”城市、国家山水园林城市。
城市民用燃气设施建设。优化民用煤气管网布局,确保供气安全,提高服务质量,逐年提高城市民用燃气普及率,到2007年城市民用燃气普及率达87.6%。同时,大力开发和利用太阳能、电力等清洁能源,形成多种能源互补的共用格局。
城市公交客运设施建设。树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意识,继续培育和规范城市客运市场。重点强化城市公交客运的中心主导地位,调整完善公交线路布局,配套完善城市公共客运设施,提高城市公共客运服务质量,使公交行业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窗口,为市民营造良好的出行环境。到2007年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11标台。
攀枝花市城市建设发展五年规划(2003——2007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攀西资源开发会议精神,根据《攀枝花市国民经济翻番规划(2003—2007年)》对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结合建设部、建设厅“十五”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攀枝花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特编制攀枝花市城市建设发展五年规划。
1、城市建设工程
城市建设要结合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和文化工程,不断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1)城市道路建设。按照全市交通网络建设的统一规划,抓好城市道路建设。以打造快捷、方便、舒适、安全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为目标,以解决“行车难、出行难”为目的,以解决交叉路口堵塞、两岸路网联系不够等瓶颈问题和交通方式单一为重点,加快城市道路网络建设。改造完善中心区“五纵三横”客流走廊(五纵:冶金路、大梯道、红星街、建设街、临江路;三横:江南三路一段、新华街、人民街),合理疏导人流,畅通车流;构筑市区“三纵二横二连”交通网络(三纵:大河路经渡口大桥到长寿路、炳仁路、攀密路;二横:沿金沙江两岸快速通道;二连:通过城市干道连结高速公路和市区环线,通过跨江桥梁增强金沙江市区两岸交通互连),有序组织车流,快捷进出市区;规划建设沿江轨道快速交通(沿金沙江南岸攀枝花火车站——客运中心轻轨;改造完善攀枝花火车站——格里坪的市区铁路)。通过五年艰苦奋斗,初步形成市区“3010”捷运网络:即30分钟市区,从市中心出发30分钟内可以到达市区任何一个工商贸易集聚地;10分钟出行,从市区任何一地出发10分钟可以进入快速通道出行。为构建一个集地面道路、轻轨、空中索道等方式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立体交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城市交通服务。加快城市智能交通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智能交通建设的标准,结合我市城市道路的实际,编制智能交通建设专业规划,用五年时间基本实现城市道路电子智能化交通管理。
三、发展战略
为了确保城市建设发展五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全面推进“1234”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即: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开展各项工作,把攀枝花建设成为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山水园林城市、川滇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以资源利用为主的现代化大城市;着力两个超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适度超前,建设独具特色的山地城市;实施三大工程:城市建设工程、城市管理工程和经营城市工程,把城市建设、管理和经营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城市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强化四项管理:建筑业管理、房地产业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和建材业管理,构建开放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政府引导,市场竞争,推进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1234”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是一个突出重点、综合全面的工作指导方针。总体目标是核心,居于战略之首,确定了战略的主攻方向和最终目的;两个超前体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为战略推进提供了技术质量保障;三大工程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战役,决定战略的成败;四项管理突出行业管理特点,促进市场开放,强化行政服务,是实现战略的重要措施。
市容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以净化城市环境为目的,加大垃圾处理厂建设和清扫保洁工作力度。加速城市公厕建设,提高城市公厕档次。改善小区垃圾收集方式,配套建设生活垃圾中转站,尽快改变小区环境卫生面貌。到2007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50%,建成区清扫率达到80%以上。
市政管线走廊和配套设施建设。在抓好地面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要求,搞好供水、排水、供气、供电、通讯等五大市政管线走廊建设,以解决城市道路经常开“拉链”的问题,提高市政公用设施的服务功能。加强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配套完善无障碍设施、路灯等市政设施建设。
我们要按照“1234”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总揽全局,抓住重点,分项推进,全力以赴实现战略意图,夺取城市建设发展的全面胜利。
(一)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开展各项工作
我们的总体奋斗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把攀枝花市建设成为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山水园林城市、川滇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以资源利用为主的现代化大城市,这既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要实现总体目标,就必须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
一、指导思想
建立开放、创新、发展的城市建设管理经营新体系,以人为本,与时俱进,高起点、大手笔、快节奏地推进攀枝花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城市服务环境。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八次党代会、市七次党代会及市七次人代会和攀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经济总量要争取年年升位,人均GDP五年争第一”、实现全市经济总量五年翻番的奋斗目标,抓住国家加快城镇化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树立五个城市发展意识:即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审美意识、生态意识、前瞻意识;确立五个城市发展理念:即以人为本理念、环境优先理念、特色城市理念、文化城市理念、经营城市理念。把“连、延、拓、控、改、分、新、精、大、快、高、严”十二字城市建设基本要求,整合、融汇贯通,抓住重点,突出点、线、面上的标志性工程建设;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建设与经营互动;开放城市建设、管理、经营市场,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树立“新观念、新作风、新城建”,全力以赴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经营好,实现城市建设五年大发展。
(4)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要以配套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目的,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生产、生活需要为目标,加快市政公用设施的新建、改建进程。到2007年市政公用设施服务水平接近现代化大城市标准,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城市给排水设施建设。在保证现有供水规模和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实施供水设施的新改(扩)建工程,扩大供水规模,进一步改善原水水质,提高生活饮用水质量,试点建设直接饮用水系统。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供排水管网建设改造,实行供排水一体化。按照“小型、分散”的要求,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07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以上。
市区绿化建设。要以建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为主,形成点、线、面相融合,垂直绿化和平面绿化相结合的绿化体系。重点建设城市主干道绿化景观和中心公园,因地制宜建造人工湖、人造瀑布、小游园及街头绿地,营造风景林、生态林,把攀枝花建成湖面和绿地星罗棋布、城市建筑和城市森林相互交融的具有山地特色的花园城市。
城市亮化工程建设。按照城市“亮化”工程规划,大力开展城市“亮化”工程。到2005年基本完成城市主干道、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及绿地景观的亮化工程建设;2007年初步实现城市亮化。
(5)城市文化景观建设。认真编制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规划,挖掘整理昌意降居若水、南丝绸之路、三国志、回龙洞及迤沙拉村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提炼现代工业文明、工业移民和多民族共融共荣等现代人文资源,梳理和培育攀枝花城市文脉,并通过雕塑、艺术墙、园林工艺品等表现形式,充分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在充分利用原有文化体育设施的基础上,逐步规划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的文化体育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艺术厅等设施);城区各大片区按照“两场一池一房”(体育场、灯光球场、游泳池、训练房或简易室内赛场)的要求,配套完善群众性文化体育设施,营造健康、文明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控制;城市设计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因此,要高标准地编制各项规划,树立特色城市设计意识,注重城市特色的塑造,使山地、建筑、绿化、水体等城市景观要素融为一体。要强化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管理,吸纳国内外的先进设计理念,进一步开放设计市场,完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招标、咨询和审查制度,建立充分体现攀枝花城市个性与特色的技术指标体系,以指导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遏制“克隆”现象在城市建设中的蔓延。
环城生态绿化圈建设。以“三年种上树、五年绿起来”为目标,动员全市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荒山绿化活动,使市区视野区荒山全部披上绿装。同时,要建设好二滩、大黑山两个森林公园和红格温泉生态旅游度假区,保护好苏铁自然保护区,努力构建我市环城生态绿化圈。初步形成“满目青山衬蓝天,江河绿水映彩虹,城林园宅融一体,一步一景观不穷”的山地城市绿化景观。
(三)实施城市建设、管理、经营三大工程
城市建设、管理、经营是一个系统工程。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和经营城市的基础,城市管理既是城市建设的延伸和发展,又是经营城市的关键,经营城市是城市建设和管理效益的综合体现。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互相促进,三者的有机结合把城市建设推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为此,我们必须要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高水平强化城市管理,高效益搞好城市经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