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书籍设计的形态创意

论书籍设计的形态创意

论书籍设计的形态创意[摘要]书籍的设计作品,所包含的形式美、内容美、意蕴美三个层次,各自都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每一个层次都具有自身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只是一些有所侧重,有的突出了形式美,有的突出了内容美,有的则突出了意蕴美。

但是,一本完美的书籍设计艺术作品,应该将形式美、内容美、意蕴美三者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关键词]书籍设计;形式美;内容美;意蕴美一般来说艺术作品的美,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艺术语言构成的艺术形式美,它是最直观的美感形式。

第二个层次,是艺术形象构成的内容美,它也是直观的。

第三个层次,是艺术作品中显现的意蕴美,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

书籍的形态美,同样也分为这样三个层次:形式意味的美,形象内容的美,设计意蕴的美。

艺术作品美的三个层次,并不是机械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融为一体。

心理学家巴特利特认为:“思维本身就是一种高级、复杂的技能”。

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

因而设计师理应对思维科学,特别是对创造性思维要有一定的领悟和掌握。

书籍的形态创意,设计情感的表达需要激发设计者的创意思维,而创作的思维的表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形式意味美感创意在书籍设计中,书籍的整体形态就是一种“形式”设计。

书籍的整体形态包括开本设计的形式感、精装平装的形式感、书籍函套的形式感等等。

“形式美”是艺术历史的积淀物。

在中国古代书籍的经折装、线装等等,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书籍外在形态的形式美。

书籍设计首先就是书籍外在的整体形态的设计,书籍设计艺术独特的形式意味,首先是在塑造书籍外在形态的形式意味。

书籍装帧艺术的使命之一就是在书籍外在形态上酿造“形式意味”的美感。

书籍的形式美,不仅仅是表现在平面上,更表现在书籍的整体形态上。

从根本上讲,书籍是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多因素的艺术门类;书籍与读者的审美关系是动态的关系。

所以,书籍的形式美,应该在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动态的空间中展开。

书籍设计艺术的形式意味既是立体的,又是平面的。

书籍的封面、书脊、封底、内文版式上的平面视觉图象,其相对独立的平面设计要具有自身的形式意味,与外在的书籍立体形态的形式意味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书籍设计艺术的整体魅力。

在书籍的设计中,封面的“形式结构”往往是设计者首先思考的问题。

有的封面采用了“竖线”的形式结构,以挺拔的“力”追求崇高,有的封面采用了“横线”的形式结构,以宽阔的“张力”追求稳定;有的采取“竖线与横线交叉”的形式结构,以交错的“力”寻求动荡的感觉;有的采用“圆形”的形式结构,以弧线追求柔美;有的采用“斜线”的形式结构,以不稳定的“物力”寻求“心力”的提升;有的采用“方形”的形式结构,以最常见的四边形状的“力”寻求“心力”的规矩;有的则采用了“斜的方形”的形式结构,构成“力”的动感等等。

众多的形式结构关系,使得书籍设计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

在书籍的设计中,点、线、面、色彩的某种组成方式或组成方式之间的关系,是造就书籍设计“有意味的形式”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例如: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有节奏的重复以及由人至小、由强至弱,由粗至细的渐变,都是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

另外,线的节奏、黑白的节奏、色彩的节奏、符号的节奏,形状的节奏,也都是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

总之,无论“形式结构”变化酿造的“同质异构”的审美体验,还是形式中的点、线、面、色彩、形体酿造的形式意味无论是形式造就的谐调的柔和之美,还是激烈的动荡之美,形式意味几乎渗透到书籍创作的一切空间之中。

“有意味的形式”还包括材料肌理的“形式意味”。

因为书籍与材料之间的搭配关系,也是一种美丽的节奏。

二、形象内容美感创意书籍设计美感的第二个层次是形象内容的美。

“形象内容是以视觉形象来反映现实,在视觉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往往能够获得丰富而生动的效果。

”艺术品的“形象美”包括:听觉形象美、视觉形象美、文学形象美。

书籍设计艺术需要通过人的眼睛获得事物的形象,因此,在”形象美”中,向人们展现的主要是“视觉形象”的美。

所谓“视觉形象”是指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而视觉形象的构成材料都是空间性的。

另外,这里所说的“形象感,是指对被看对象的感觉和对应的画面形象的感觉,确切地说是直觉能力”。

视觉的艺术形象都要直接诉诸人们的感官,所以视觉形象美要特别富于直观性和生动性。

由于上述特征,因此决定了书籍设计艺术的“形象内容”必须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

书籍设计艺术的“形象内容”不限于封面,还包括书籍的整体形态;整体形态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赋予了设计者施展才华的无限空间。

书籍的视觉现象可以千变万化,书籍设计艺术正是在“形象内容”的千变万化中承载了设计者无比丰富的浪漫感情。

书籍设计的“形象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整体形态的“形象内容”,二是印在书籍形态之上的“形象内容”。

书籍整体形态的“形象内容”,包括开本设计、材料设计、精装平装设计、函套设计等内容;印在书籍形态之上的“想象内容”主要指封面、包封、环衬、扉页,版式设计等“画面”内容。

以下将从印在书籍形态之上的“想象内容”展开讨论,书籍的封面“画面”的“形象内容”设计,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种:“再现”创意构思和“表现”创意构思。

“再现”的方法。

这种方法源于西方古希腊以来的“摹仿论”。

“摹仿论”认为:“艺术摹仿的真实可能要比历史学的摹仿更为真实”。

艺术是“生活的镜子”,艺术的魅力在于“真实”。

“摹仿论”极大地影响着西方的书藉设计的“形象内容”。

在西方书籍封面设计中,大量用写实的绘画和逼真的照片“再现”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成为其书籍设计的鲜明特色。

中国特种材料书籍的封面设计,以图片为“形象内容”的设计也被广泛采用。

可见“再现”的方法是书籍设计“形象内容”的重要设计手段。

“再现”的方法可以分为:“具体”和“抽象”两种形式。

许多书籍的封面设计,都喜欢使用“抽象”的“纯形式”,来表达设计师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因为“纯形式”的设计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以“抽象”的形式美,体现了“具象”难以表达的语言。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

封面“形象内容”的表现方法,强调表达设计者的内心情感,它往往是靠象征、寓意、想象、联想等间接的“形象内容”来表达设计创意。

当然,“再现”与“表现”两种方法不是对立的。

设计师在创意中往往在使用“再现”的方法的同时,也使用“表现”的方法;在用“表现”手法设计的书籍作品中,往往也离不开“再现”的手段。

“表现”的设计方法,在书籍设计的形象内容上,同样可以有“抽象”与“具象”两种表现形式。

首先,“抽象”的“表现”创意。

纯“抽象”的表现形式,使“形式”本身成为设计的“内容”,设计者以“纯形式”表现自己的创意,成为书籍的形象内容。

例如,哲学、政治读物、词典一类的工具书往往只能采用“纯形式”的表现方法。

其次,“具象”的“表现”创意。

虽然“纯形式”是“表现”方法的重要手段,但是,大多数书籍的封面,是由“具象”内容,即以人物、风景、器物等“具象”的景或物与书名字共同构成书藉封画的视觉内容。

在特种材料书籍的设计中,直接用人物、风景、器物的图片作封面的设计也越来越多。

也许是由于中国的书籍设计艺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封面使用“具象”的方法,更倾向于寓意的方式。

希望最好能通过封面的“具象”内容,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诱发某种寓意,某种浪漫或某种象征。

三、设计意蕴美感创意艺术作品的意蕴之美,是一种高层次的美感。

而书籍设计艺术的意蕴之美,是书籍设计艺术作品的“形而上”的神韵之美。

所谓“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心体验,它徜徉在人的心间,是一种“超形独存”的艺术精神,而书籍设计的意蕴更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内涵。

书籍设计的意蕴之美是“无形”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审美愉悦。

但是,书籍设计艺术的意蕴之美,又是建立在形与色“有形”的基础之上,是设计者在客观媒质中注入的主观感情,是设计者凭借艺术技巧酿造出来的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黑格尔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

”黑格尔还举例说:“意蕴就像一个人的眼睛、面孔、皮肤、肌肉,至于整个形体都显现出这个人的灵魂和心胸一样,艺术品也是要通过线条、色彩、文字和其他媒介,通过整体的艺术形象,来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魂灵、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品的意蕴”。

特种材料书籍的意蕴美,同样显现在书籍的形式意味上,显现在书籍设计的形象内容中,显现在书籍的整体形态里。

它具体显现在从封面到内文版式,从书脊到封底的所有的环节之中,它所荡漾出的超越形与色的精神,就是书籍设计的意蕴。

书籍的设计作品,所包含的形式美、内容美、意蕴美三个层次,各自都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每一个层次都具有自身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只是一些有所侧重,有的突出了形式美,有的突出了内容美,有的则突出了意蕴美。

但是,一本完美的书籍设计艺术作品,应该将形式美、内容美、意蕴美三者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1]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2]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吕敬人.书脊——书在表示空间中的主角[M].书屋, 1997, (1).[4]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中国最美的书评审委员会.中国最美的书(2003-2005)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5]普洛丁著,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译.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