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卷 第3期Vol117 No13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I 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 on
2009年6月
Jun12009
收稿日期:2009204202探究书籍设计的创意
姚亚妮
(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100013)
摘 要:书籍设计是一种立体的思维,是塑造三维空间的“建筑”,随着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面对国外设计精良的书籍,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创造出有个性、有民族性的图书设计。
挖掘设计中的盲点,做好创意是书籍设计的灵魂。
关键词:书籍设计;创意;设计盲点;材质;性格语言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8626(2009)0320071202
On Crea ti veness of Book D esi gn
Y AO Ya2ni
(Peop leπs Traffic Publishing House,Beijing100013,China) Abstract:Book design is a kind of architecture building three2 di m ensi onal thinking.W ith the devel opment of the modern art of the book design,we are thinking how t o create the design art with characteristics and nati onal in col or facing the challenge fr om overseas exquisite works.Checking the blind s pots in the design and making creati on should be the s oul of the book de2 sign.
Key words:book design;creativeness;blind s pots;material characteristic language;sustainable;creativeness
每个时代都要有适应这一时代的设计语言。
与时俱进的核心就是创新进取。
创新是以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审美意识为美的继承与延伸。
在书籍设计中,业内公认科技类图书和辞书是最难设计的,如何在平凡或枯燥中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意蕴,注入联想创意,突破同类书的陈规戒律,从形式到内容,从具象到抽象,从科学性到文学性,做到令读者体味无穷意味,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应成为每位书籍设计者努力的方向。
书籍设计是一种立体的思维,是注入时间概念的塑造三维空间的书籍“建筑”。
它涉及到现代学、编辑学、传播学、美学及工艺学等多项学科知识。
有创意的想法就是一种创新,创新是时代潮流,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对学术研究而言,创新也是学术发展的本质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讲话中指出,改革的关键就是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创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以中国传统“祥云”符号和纸卷轴为创意的北京奥运会火炬,富有中国特色的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运动员的服装,金镶玉的奖牌……这些独特的创意,以及以“新”、“奇”为核心的“北京奥运”开闭幕式都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当今文化创意已经成为一项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当代经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
产品包装通过有创意的设计可实现再生利用,节约了能源,造福了后代。
著名设计学家、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国伦教授认为,重视设计、重视创意就是最大的节约能源。
出版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同样重要。
具体到如何做好书籍设计的创意,我认为离不开以下几点要素。
一、善于寻找设计的盲点
在书籍整体设计中发现盲点,一是要博览群书,二是要勤于思考,即什么是别人没想到的,什么是别人想到却没做到的。
像易被忽视的开本、形状、裁切口、书名设计等都应纳入设计思考范围[1]。
设计书籍的开本首先要考虑到读者对象以及书的内容。
例如,科技类的词典、专著多采用大16开或大32开精装形式,而教材多采用16开或异16开平装形式,图册则多采用8开或4开大开本方便阅读,而地图通常采用全开或对开单页形式。
设计不同的开本在形式上可以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效果。
而不同的形状则会给人不同的视觉冲击力。
例如,吴勇设计的《画魂》,将书设计成三角形,打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年
破人们对书籍必须是四方形的定势思维。
在裁切口做一些精心的设计则会使图书产生流动的效果。
例如,吕敬人设计的图书《梅兰芳》,将梅兰芳的戏服照和生活照同时运用在裁切口上,正翻和反翻产生两张不同照片,这种创意实在是令人过目难忘[2]。
而透叠法的运用也很吸引眼球。
例如,蒋艳的《蓝印花布》,将护封上的花形图案镂空,透出底下封面的蓝色,丰富了图书的层次,使图书更具创意。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书名设计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书名的设计上也应该多下功夫。
以作者本人为例,我在《汽车化与城市生活》一书的装帧设计时,对书名的构成创意曾颇费心思,下了一番功夫。
这是一本反映21世纪城市与交通发展战略的图书。
因此对封面设计的艺术创意有其特殊要求,必须体现人文精神,又充溢现代设计气息,设计语言的创新是《汽车化与城市生活》装帧设计创意的根基。
我从书名入手,将“车”和“与”两字笔画延长组成车的侧身形象。
同时运用象征手法,将文字与形象融合,增加其趣味性。
书名下面搭配了城市交通高峰期拥堵的车辆图片,将图片做了动态处理,增加了视觉冲击力,给读者更感性的认识。
整体以代表环保的绿色作为底色,大面积的绿色搭配红色副标题,使得“万绿丛中一点红”,更加突出了标题。
设计意在说明汽车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影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如何使交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要面对的命题。
此书得到编辑的好评,并入选首届封面博览会会刊《当代视觉艺术博览》一书。
二、善于把握书籍材质的性格语言
纸品书籍不是虚拟的数字化载体,它是实实在在的物化读品。
设计师们不应只注重形而上学的意境追求,更要注重工艺纸品的形而下可触摸翻阅的表现力。
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越来越被大家关注。
纸张所体现的自然之美,通过其肌理、触感、承载印刷工艺装帧品质所传达的书籍美感,可影响到周围文化环境,创造并感染阅读氛围。
许多设计师已经开始关注书籍材质的性格语言和独特意蕴,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高雅文化的存在形式。
中西方书籍漫长的发展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装帧形式和制作工艺,如包背装、经折装、线装、毛装、函套等形式,从普通的木板拓印到石印、拱花等技术,这些传统工艺都是汇集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随着20世纪初中国书籍制作工艺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至今,书籍制作的工艺手段可谓无奇不有,不断翻新。
似乎只有想不到的效果,而没有完不成的工艺之说。
除各种印刷手段外,像起凸、压凹、烫电化铝、烫漆片、过UV、覆膜、激光雕刻等工艺手段都各具特色,为不同书籍塑造着各具表现力的个性形象。
例如,我在设计《新型空间结构分析、设计与施工》一书时,考虑到这是一本理论专著,既要有厚重感又要有现代感,就采用了精装、覆亚光膜的形式。
为突出重点,我在文字与图片处采用过UV的工艺。
三、重视积累和永续创新
创意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地、主动地寻找灵感并记录下来。
向大自然请教,由自然所启发的创意灵感能使我们受益终身。
很多成功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戎早餐桌上一只剥开的柳橙。
台湾的101建筑大楼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竹子的结构[3]。
近年来许多优秀的设计师通过复制大自然中发现的各种功能系统让其产品更加绿色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在书籍设计中应尽量考虑使用牛皮纸、瓦楞纸等可回收再利用资源,尽量减少使用塑料等有害制品。
反对过度包装所造成的不必要浪费才是永续创新的宗旨。
中国当代的书籍设计正改变固步自封的滞后观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创新、开拓的重要性。
创意是书籍设计的灵魂,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辉煌文明,是一个富于创造力的民族,从古至今的书法、绘画作品,甚至民间工艺品中都能看到中华民族蕴含的巨大创意潜能。
作为装帧设计者,我们要善于继承和创新,促进装帧界繁荣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王受之设计史论丛书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3] 陈俊达.无用设计:32位顶尖设计师的永续创意[M].新加
坡:商周出版,2008.
(责任编辑:王冬冬)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