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课堂教学课件
学习理论:描述或说明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
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
2、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
大教学与小课程:
课程是教学内容的代名词, 属教学的一部分
大课程与小教学:
北美学者(美国现代课程论奠基人泰勒)
课程与教学属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课程是学校的意图,教学则是达到 教育目的的手段。
教学论 课程论
课程论 教学论
准备 提示 联想 概括 运用
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
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分两条主线进行传播: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心理取向的教学理论
(三)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3、认知教学理论 4、情感教学理论 5、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1、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 “知识即道德”的传统。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教学的教育性”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 正如在相反方面,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承认有任 何‘无教育的教学”。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1、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 2、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生掌 握知识的方向和动力 3、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提高了思想觉悟
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
(二)教学理论的历史演变
1、教学理论的形成 ✓ 我国古代的《学记》 ✓ 西方: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他们用的词都是didactica,并解释为“教学的艺 术”。但名不符实。 ✓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从教育目的演绎出 来的普通教育学)
2、教学理论发展的线索
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
要解决如何掌握知识才能促进能力发展的问题,必须 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要让学生掌握智力价值高的知识
2、要科学地组织学生掌握知识的学习活动
3、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
智力价值高的知识
1、科学性 2、理论性 3、基础性 4、结构性 5、典型性 6、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过程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要处 理好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第七章 课堂教学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四节 教学策略
学习目标
1.理解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
2.了解教学产生与发展的线索。 3.理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的主张,并结合实际教学加以评
价。 4. 明确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区
教师主导是对学生主体活动的主导。
2、学生为教学认识的主体:
学生成为主体是教师主导的体现和结果。
3、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
“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张载(宋)
“教人者教己”
业务能力,思想水平
求知欲望,认知兴趣
自强
教
学
自反
知困
知不足
三、教学理论 (一)教学理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导、维持或促 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构建一种具有普遍性解释框架, 提供一般性的规定或处方,以指导教学实践。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
教学过程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思 想品德的发展?
加强知识教学的教育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不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四)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要处理 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1、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决定教学的方向、 方法、内容、形式等等。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实质: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特殊
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
互动性
学生认识的 间接性
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的 发展性
教学过程的 教育性
(一)教学过程是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要处 理好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
读书与活动:读书与活动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关系,直接 经验与间接经验、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接受与 发现、讲与练等都与此有关。
二者斗争的表现:
1、杜威与赫尔巴特学派(如巴格莱)的争论 2、实践中的 “开门办学”、“关门办学”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3、我国近几十年的历程
如果没有政治干预,我国教育会偏于哪一端?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学的客观事实
优点:快速、高效,有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 学生学习必须以听课、读书为主
建国后: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教”与“学”的关系:
“教”能离开“学”吗? “学”能离开“教”吗? “教”一定会促进“学”吗?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学的含义 1、什么是教学?
理念(学生观)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 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 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 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 目的 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途径
别,并能举例说明讲述策略、指导策略的具体运用。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学的含义
我国古代:以学代教,教学实际上是专就“学”而言。
“——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宋人蔡沈注)
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 班级授课制
学
教
陶行知:学校? 教校?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全部课程中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教学的主要方式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通过直接经验的学习:如实验、操作 等也是教学的重要方式。 “接知如接枝”
3、直接经验依赖于已经获得的间接经验,它运用已掌握的 知识经验,在已有的科学知识的指导下活动。
“观察渗透理论”
(二)教学过程是学生发展的过程,要正确处 理好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代表作: 苏联达尼洛夫等的《教学论》(1957) 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1982) 王策三的《教学论稿》(1985)
2、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教育 教学
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智育
教学
智育途径
3、教学的地位 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4、教学的功能 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古代教学思想的精华
2、近代教学思想的精华
3、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