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技能课件
4)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 教学方法的适应性;(语言、感性、实习作业) ❖ 新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小组讨论法;
角色扮演法;比较法等等 ❖ 新课程理念: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性要充分
体现。
4)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 教学方法的选择的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 点;教师特长;学校条件等。
❖ 教师的教法要研究,一定要通过多种方法充 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 主人 (注意:设计教法的同时要考虑学法同 步!)
教学技能讲座
一、一堂好课的主要标准
❖ 1、教学目的明确。 ❖ 2、恰当地选择和组织教材。 ❖ 3、正确贯彻教学原则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 4、语言准确清晰。 ❖ 5、严密组织教学过程。 ❖ 6、充分发挥双方积极性。
二、备课
❖ 备课有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三种 ❖ 1、学期备课:熟悉大纲教材,难点(突破)
是指学生难以掌握的地方:如比较抽象,缺乏 感性认识(给学生感性的)
寓意深刻的地方。(启发学生思考) 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地方,(通过比较等) 学生难以应用的地方。(练习)
2)教材的规定性(教学内容的组织)
❖ 除了教材内容以外,我们还应该根据教材内 容和学生的实际增加一些拓展性的内容。
(目的,进度,课时分配,物质准备) ❖ 2、单元备课:更加熟悉目的、要求,确立教
学序列,课时安排,教法) ❖ 3、课时备课
3、课时备课基本观点
❖ 目的的决定性;(弄懂知识、学会技能、发 展智力、培养品德、形成世界观)
❖ 教材的规定性;(教材的处理) ❖ 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学生特点接受能力) ❖ 教学方法的适应性;(语言、感性、实习作业) ❖ 教学活动的教育性。(教学有教育性)
3、课时备课基本观点
❖ 1)目的的决定性;(弄懂知识、学会技能、 发展智力、培养品德、形成世界观)
❖ 知识--技能--智力、能力--思想情感 ❖ 三维目标
自然观、世界观 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 命感 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参与社会决策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 的生活方式
学习能力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一、一堂好课的主要标准
❖ 1、教学目的明确。 ❖ 2、恰当地选择和组织教材。 ❖ 3、正确贯彻教学原则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 4、语言准确清晰。 ❖ 5、严密组织教学过程。 ❖ 6、充分发挥双方积极性。
四、 课堂教学管理技能
❖ 一、概念—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 程中有效地维持学生适宜行为,保 持良好课堂秩秩秩 的活动方式的熟 练化表现,它是课堂教学实践中最 基本的、也是最综合的一项教学技 能。
❖ 教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三、课的结构
❖ 课的类型有单一课和综合课。后者的结构: ❖ 组织教学(1分钟,做好物质和精神准备);
检查复习(8-10,为新课做准备,形式可多 样);讲授新内容(20-25中心环节);巩固 新内容(10及时巩固,弥补缺陷);布置家 庭作业。(1-2)
四、评课
认真听课是前提。 ❖ 以一堂课的标准来评议。 ❖ 要一分为二,公正客观。 ❖ 提出建议。
第七讲:教 师
教师的职业与劳动 主
教师的地位、权利与义务 讲
教师的素质与专业化发展
内 教师的职业角色及其冲突
容
我国教师的资格、任用及考核
2)教材的规定性(教学内容的组织)
❖ 讲授的教材内容要有很强的逻辑性,要有顺 序,有层次,有重点,要给学生系统的知识。
❖ 但这并不是说要平铺直叙,而是要确定好以 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四、课堂教学管理的对象和过程
❖ 1、对象:学生、教材、教学环境、教材’其 中主要的是对学生的管理。
❖ 2、过程:初始阶段(上课铃响、课始问候、 检查出勤);中间阶段(引起注意和兴趣、 安排教学结构、控制好教学节奏、纪律); 结束阶段(下课铃、结束问候语)
五、课堂违纪行为的主要表现
❖ 1、隐蔽性违纪行为:无心听课’ ❖ 2、不遵守作息制度。 ❖ 3、轻度 冲突。 ❖ 4、不服从教师。 ❖ 5、扰乱性行为。 ❖ 6、恶作剧。
利用多种媒体搜集、鉴别、 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正确使用一般实验器具, 和操作技能
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模块一
模块二
模块三 三个选修模块
目标一览
知识
2)教材的规定性(教学内容的组织)
❖ 讲授的教材内容要有很强的逻辑性。要有顺 序(主题-有几个观点、环节,每个观点、环 节从哪个角度反映主题),有层次(第个环 节是递进的关系),有重点(详略得当), 要给学生系统的知识。
❖ 面对中职生最好是以深入浅出的方法为主。
5)教学活动的教育性。
❖ 教学活动的教育性。(教学有教育性) ❖ 新课程理念中非常强调这一点,我们要善于
从教材内容挖掘思想因素,并利用这些因素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 注意:应该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不能 有脱节现象。
教案的编写
❖ :包括课题、教学目标、重难点、课型、教 法、教学过程。教案的详略可根据自己的情 况而定。
(1)重点(围绕)
❖ 指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如 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启发性强的地方; 有实用价值的地方等。
❖ 讲授时要集中时间,精力和材料来解决重点 问题,一定要做到掌握好重点,理解透彻, 另外还要多运用重点知识,才能进一步学习, 因此要围绕重点进行教学。(讲授、例证、 体验、练习等多种手段和方法)
❖ 原因:新课改的理念;拓展学生眼界;适应 学生的需要;使教师的课思路开拓精彩生动, 左右逢源。
❖ 注意:虽不能照本宜科,但更不能喧宾夺主, 信口开河;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来精用。
3)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
❖ 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学生特点接受能力) ❖ 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年龄特征,知识基
础,智力,学习态度,班级特点等)以班级 中等或中等上一点水平来进行备课。
二、课堂教学管理的意义
❖ 1、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的需要。 ❖ 2、维护课堂秩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
形成学生遵守纪律和秩序习 的需要。
三、课堂环境的特点
❖ 1、复杂性:几十个学生的水平和个性不同。 ❖ 2、同时性:集体教学。 ❖ 3、突然性:学生心理、行为。 ❖ 4、公开性:教师引人注目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