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史公自序_2012108104248315

太史公自序_2012108104248315

《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资料《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原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作者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他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

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

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

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极其凝重。

史书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强烈地感染着读者。

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

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历经百世而无可比拟。

《自序》明述了作书的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

一般说来,为书写序有两层含义:第一,序有“绪”的意思,所以能帮助读者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序有“次”的意思,所以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篇次顺序。

《自序》可以说就是有这两层含义。

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要么写在卷末,要么写在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的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交待得清清楚楚。

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各篇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如果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解答。

这实际上是司马迁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

其体制如同《周易》的《系辞》,《毛诗》的《小序》,都是关系到一书的体要。

清代牛运震曾评价:“《自序》高古庄重,其中精理微者,更奥衍宏深,一部《史记》精神命脉,俱见于此太史公出格文字。

”(《史记评注》)《史记》自《黄帝本纪》起一百三十篇,合起来说,是总的一篇。

这部史书的末尾必须收束得尽,承载得起,意理要包括得完,气象更要笼罩得住。

《史记》的最后一篇以作者自序世系开始,逐层卸下,中间载有六家、六经两论,气势已经极盛,后又排出一百三十段,行行列列,整整齐齐,最后又总序一百三十篇总目,可以说无往不收,无微不尽。

它的文势有如百川汇海,万壑朝宗,令后世的学者赞叹不已。

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先世为周代史官,父亲司马谈任汉武帝太史令。

司马迁少时跟从大儒董仲舒、孔安国学习,二十岁后漫游全国。

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得继父职,他博览汉室藏书,参以游历见闻,在其父累积编次的大量史料基础上,于前104年(太初元年)开始从事《史记》的编写。

前99年(天汉二年),因替孤军奋战、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处腐刑。

在狱中,他仍写作不辍,出狱后,被授以大多由宦官充任的中书令。

这使他更加发愤著述,终于在前92年(征和初年)左右,完成了这部巨著。

不久即去世,年约六十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字词总结:(一)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二)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三)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四)一词多义所以次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讨论(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颛顼时司天地唐虞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司马昌主铁管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

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着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

(史记散绝)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1)孔子为什么着《春秋》?着《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着《春秋》的事?从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着《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着《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

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着《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

《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

着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

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

”汉明帝说:“司马迁着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

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

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

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

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壶遂的话(第九小节) 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 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第四段)(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

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5.总结:略(三)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的人格。

(四)《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述说司马迁在遭遇“李陵事件”之后,深切思考着人的生命价值这个课题。

他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就他自己而言,则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于是致力撰述《太史公书》--即《史记》。

司马迁有所思悟,故发愤撰述,司马迁对“人”和“历史”有什么特出的见解﹖你对“人”和“历史”的初步思索又如何﹖参考:“发愤著述”一段旨在说明“名”是否能传于后世,不关乎富贵,而在其人之表现。

像西伯、仲尼、屈原……这些人,都曾遭遇困厄,但他们都有著作而传于后世,因此名垂千古。

大抵说来,这些人困厄不得志时,志意无所表现,所以把自己的心志表现于著作中,留待后世读者赏鉴深思。

司马迁由上述这些例子得到启发:人不论是否得意于当世,将理念传扬于后,着书是很积极而可实行的方法,甚至可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于是,他发愤撰述,以“述往事,思来者”,这是说记述过往发生的事,以待后世圣人君子深思,意即待后世读者之共鸣与了解。

太史公忍辱受宫刑,为的即是发愤撰述《史记》。

因为他认识到人的成就、价值不只在「生」的短暂时空,做为一史家,他毕生所欲所愿,在整理出这样一部纵横两千多年的史书,要做「青云之士」,甚至以孔子作《春秋》「明是非、别嫌疑、定犹豫」自勉自期。

如果将「人的生命价值」解释成一个人的成就,对世界的贡献,自我期许的完成,及获得正面的历史评价。

那么,只要太史公完成《史记》,成就了自我期许与留名千古的不朽生命,生前所受的屈辱又算什么呢﹖……这些「人的经验」是我们读史的人最应记取的。

人的生命有二义,一是有形的肉体,一是无形的思想。

富贵往往会因一个人肉体生命的结束而消失,所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也。

而思想〔或精神生命〕,可以借着著述而流传后世。

司马迁从西伯、仲尼等历史人物的例子得到启发,因此忍辱作《史记》,因为他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重要的不是生时的虚名,而是后人的评价,将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成一家之言,才是他追求的生命的不朽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