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 金匮之书。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 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于明 堂,诸神受纪。
本段所述内容: 继承父职,收集材料,为写史作准备。 参与制定并完成历法。 这两件事与写作《史记》有何联系? 前者为《史记》的完成提供了材料方面的便利; 后者为《史记》内容丰富作了准备。
学习§2-3
分析§2内容,理清家世谱系。 战国卫 相中山 战国赵 蒯聩 以剑显 司马卬 为殷王(后降汉,殷地为河内郡) 战国秦 司马错 将伐蜀 司马靳 事白起 秦朝 司马昌 主铁管 汉朝 司马无泽 市长 司马喜 五大夫 司马谈 太史公 司马迁
本部分写作意图: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 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 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 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 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 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 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 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 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 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 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 大的影响。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 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 八书,共130篇,526500余字。作者司马迁以其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 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 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 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 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 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
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 使易得其端绪也。 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 先后之义也。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 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 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 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 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 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 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 梁。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 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 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 《书》、《礼》、《乐》之际?’”意在斯 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司马迁在本段文字中阐述了自己创作《史 记》的一个目的,请指出来。 接续孔子。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 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 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 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 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 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 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 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 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曰‘臣弑 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 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 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 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 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 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 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 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 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 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 门(今陕西韩城)。那里南临黄河,北面50里是著 名的龙门山。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同时又有丰富 的文化底蕴。相传大禹曾在龙门凿山治水。韩城古 称少梁,春秋时先属秦,后属晋,战国属魏,后又 入于秦,屡为秦晋、秦魏战地,不少著名的战役都 发生在那里。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 “耕牧河山之阳”(《史记· 太史公自序》),与农 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 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 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
本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司马迁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的情景。 司马谈在怎样的情况下嘱托司马迁修史? 作为太史公的他竟然未能参与汉朝天子首次举行的 封禅大典,他感到这是奇耻大辱,因而愤懑欲死。 司马谈临终嘱托包含了哪几层意思? 三层:①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②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 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③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 载。(史记散绝) 面对父亲临终的嘱托,司马迁的反应如何? 司马迁深知父命的分量,低头流泪庄重承诺:完成 父亲遗志,决不缺漏。
说明司马迁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 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这就为《史记》 的撰写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 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 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 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 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 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 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 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 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 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 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 《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 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 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 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 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 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 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 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 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 了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 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 《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 继承 掌管 故重黎世序天地。 理,主管 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而徇朝歌。 巡行,攻占 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巡行,巡视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蒙受,遭受 太史公仍父子相继纂其职。 沿袭
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 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 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 是什么? 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 《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 《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 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 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 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历史著作。《史记》 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 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合称“前四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 “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 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 史书的统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 由史书的统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 专称。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 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 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 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 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 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 邛、笮、昆明,还报命。
本段内容:
十岁诵文、二十漫游、奉使巡视
写本段的作用: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 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 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 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 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 ‘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 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 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 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 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 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 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 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 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 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1、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 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 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 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2、在了解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 它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 序言,原序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 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 对话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 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 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 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 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 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 一百三十篇的各篇的序。 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 书的纲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