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主要表现
一是进一步强化了“语文是语言课”的意识。 二是“基础工具论”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 者所接受,并指导着语文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历程
80年代—90年代中期:语文学科的 性质越来越多
主要表现
有二性说、三性说、多性说等
更多的提法是认为:“工具性”是 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在此之下, 以“思想性”、“实践性”、“综 合性”为其派生属性。
载体的中华民族文
化精神的教育。
语文学科的性质观:
• 工具性?(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 • 人文性?(王尚文、韩军、程红兵) • 统一性?(陈钟梁、于漪、新课标) • 言语性?(李维鼎、李海林、潘新和) • 消解论?(于源溟) • 悬置论?(王荣生)
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历程
60年代: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 性”和“思想性”(即“二性”说)
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
1
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
2
新课程的目标重建
3
重建后的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
4
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
5
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原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内在价值、根本价值: 促进人的发展
2 讨论
外在价值、工具价值: 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 才选拔功能。
1
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
语文课 程的价 值转型
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 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性质认识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唯语文”
“去语文”
指语文教学只限 学校课堂的语言 文字教学,语文 教育不与其他学 科结合、不与社 会生活联系。
又称“泛语 文”,是指语 文教育的无限 “泛化”,语 文教学过程中 失去“语文” (语言文字) 的本体,把语 文课上成“大 人文课”。
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历程
1996年以后:
认识发展 表现在三个阶段的发展上:
1996年
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 纲》(称“96年大纲”或“原大纲”)上重新界定 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2000年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称“新大 纲”)又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 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 “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被提上了语文教改的议事 日程。
4
学习主体、各有个性、发展前进的学生观
5
建立在正确人才观、教育观、学生观等基 础上的评价观
重建后的语文课程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特征
三个维度
五个领域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的
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总的规定和要求,对一切教育 活动都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具有高度的原则性、 抽象性、概括性,因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培养目标
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制订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具 体要求,是具体化的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之间是具 体与抽象的关系。
课程目标 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学生的身心 发展规律,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完成规 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1
导向作用
2
推进作用
控制作用
3
4
评价作用
5
管理作用
为了每一个学生 的发展
3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4 的内涵
一是课程要着眼于学 生的发展。
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 三是关注学生全面、
和谐的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创新
1
“行行出状元”、“每个学生都能 成才”、“终身学习”的人才观
2
素质教育和各方面关心支持教育的教育观
3
正确方向与科学方法的目的观
五个领域:指每一 个学段中的:识字 与写字、阅读、 (写话、习作)写 作、口语交际、综 合性学习。
谢谢
语 文
是指语文教育中的文化 特质——文化知识和文

化精神,它与语文的思

想性溶在一起,构成一
文 性
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 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当前对语文的性质认识
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 课程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 基础地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简析
总目标
阶段目标
总目标:10条
前5条从语文素养的宏 观方面着眼,在“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和 “过程与方法”两个 维度上有所侧重。
后5条从具体的语文能 力培养方面着眼,侧 重“知识与能力”这 一维度。
四个学段:1----2年 级、3----4年级、5---6年级为小学阶段; 7-----9年级为初中阶 段。
语文是语 言和言语
语言: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 统,是言语的实践总结
分类:汉藏、印欧语系等 要素:语音、语汇、语法
言语: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 及作品,是语言的应用。
前言语(思维)
后言语:口头言语;书面言语 (写字;作文)
(中国)语文:是
中 国 语 文
关于中华民族通用 语——汉语言的人 文学科;语文教育 是以汉语言文字为
2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 的课程性质定位表述是:“工具性与人文 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认识工具性
(符号性、实用 性、基础性)
语文是百科之母 语文是社会“公 器”
认识人文性
(民族性、教育 性、思想性) 语文教育是人 的“文化”过 程。
语文教育是人 的“社会化” 过程。
教学目的要求
1. 掌握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2. 掌握语文课程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1.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2. 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是什么
语言+文字 语言+文章 语言+文学
语文名称的四种歧义
语言+文化
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
1. 书面语言+口头语言 2. 国语+国文 3. 语体文+文言文(指书面语言或文章) 4. 语言+言语 5. 语言或言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