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课件第八章
DPPC分子垂直排列于液 气界面,极性端插入液体中,非极 分子垂直排列于液-气界面 极性端插入液体中, 分子垂直排列于液 气界面, 性端伸向肺泡气中,形成单分子层分布在液-气界面上 气界面上, 性端伸向肺泡气中,形成单分子层分布在液 气界面上,并随 肺泡的张缩而改变其密度。 肺泡的张缩而改变其密度。DPPC分子形成的单分子层可降低 分子形成的单分子层可降低 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肺泡液 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大、小肺泡内压力大致相等的原理。 小肺泡内压力大致相等的原理。
图
动力: 动力:气体的分压差 方式: 方式:扩散 影响因素:分压差、呼吸膜厚度、呼吸膜面积、溶解度、 影响因素:分压差、呼吸膜厚度、呼吸膜面积、溶解度、分子量 O2和CO2 的扩散极为迅速,仅0.3s即可达到平衡。而通常情况 的扩散极为迅速, 即可达到平衡。 即可达到平衡 下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的时间约0.7s。 (图) 下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的时间约 。
2、肺通气的动力 、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肺的张缩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胸廓的扩大和缩小→肺的张缩 肺容 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肺的张缩→肺容 积的变化→大气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 大气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气体进出肺 积的变化 大气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 气体进出肺 吸气肌主要有膈肌和肋间外肌。 吸气肌主要有膈肌和肋间外肌。 呼气肌主要有肋间内肌和腹肌。 呼气肌主要有肋间内肌和腹肌。 •腹式呼吸:膈肌收缩,膈下降,吸入气体; 腹式呼吸:膈肌收缩,膈下降,吸入气体; 腹式呼吸 膈肌舒张,膈上升,呼出气体。 8-9) 膈肌舒张,膈上升,呼出气体。 (图8-9) 腹肌收缩引起主动呼气。 腹肌收缩引起主动呼气。 •胸式呼吸:外肋间肌收缩,肋骨上举,吸入气体; 胸式呼吸: 胸式呼吸 外肋间肌收缩,肋骨上举,吸入气体; 外肋间肌舒张,肋骨下降,呼出气体。 外肋间肌舒张,肋骨下降,呼出气体。 内肋间肌收缩引起主动呼气。 内肋间肌收缩引起主动呼气。 •平静呼吸时,呼气运动不需要呼气肌的收缩。 平静呼吸时,呼气运动不需要呼气肌的收缩。 平静呼吸时 •正常呼吸是腹式与胸式的混合型。 正常呼吸是腹式与胸式的混合型。 正常呼吸是腹式与胸式的混合型
⊿P:气体的分压差 : T:温度 : A:扩散面积; d:扩散距离 :扩散面积; : S:气体的溶解度 : MW:气体的分子量 :
二、气体在肺的交换 (图)
空气: 空气: PO2:158.4 mmHg 肺泡气: 肺泡气: PO2:105.0 mmHg 呼出气: 呼出气: PO2:120.0 mmHg 肺动脉血: PO2:40 mmHg 肺动脉血: PCO2: PCO2: PCO2: PCO2: 0.3 mmHg 40 mmHg 32 mmHg 46 mmHg
三、肺通气
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泡和胸廓。 胸廓:由脊柱、肋骨以及肋间肌组成,底部由膈肌封闭。 胸廓:由脊柱、肋骨以及肋间肌组成,底部由膈肌封闭。 胸膜腔:由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构成的密闭的腔,内有浆液。 胸膜腔:由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构成的密闭的腔,内有浆液。
(图) (图8-9) )
1、胸膜腔内负压 、 膜腔内负压 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故称胸膜内负压。 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故称胸膜内负压。 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为-5 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为 ~ -3 mmHg,吸气末约为 ,吸气末约为-10 ~ -5 mmHg •负压产生的原因 负压产生的原因 •胸内负压=大气压-肺的回缩力 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 大气压- •负压作用:维持肺的扩张,有利于静脉血的回流 负压作用: 负压作用 维持肺的扩张, •气胸 气胸
肺泡 血液 组织
•血红蛋白(Hb) :由1个珠蛋白和 个血红素构成。每个珠蛋白有 条多 血红蛋白( ) 个珠蛋白和4个血红素构成 血红蛋白 个珠蛋白和 个血红素构成。每个珠蛋白有4条多
肽链,每条多肽链与 个血红素相连接 血红素中的亚铁离子与氧气分子结合. 个血红素相连接。 肽链,每条多肽链与1个血红素相连接。血红素中的亚铁离子与氧气分子结合
三、气体在组织的交换
其发生机制与气体在肺的交换基本相似。 其发生机制与气体在肺的交换基本相似。
四、氧在血液中的运输 •形式:溶解在血浆中(1.5%);与血红蛋白形成化学结合(98.5%) 形式:溶解在血浆中( );与血红蛋白形成化学结合 形式 );与血红蛋白形成化学结合( ) O2 O2 溶解 化学结合 溶解 C O2 C O2
解剖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 dead space): ) 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从上呼吸道到终末细 每次吸入的气体, 支气管的呼吸道内。 支气管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 间的气体交换,故称为解剖无效腔。 间的气体交换,故称为解剖无效腔。
二、肺泡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剂 肺泡壁由上皮细胞和分布其中的毛细血管网组成。 肺泡壁由上皮细胞和分布其中的毛细血管网组成。(图) 1、Laplace定律: 、 定律: 定律 P = 2T/r P—泡内压力 泡内压力 T — 泡表面张力 r — 泡半径 肺泡的内表面有一液层,形成液体 肺泡的内表面有一液层, -空气界面。液体中存在降低表面 空气界面。 空气界面 张力的表面活性物质( 张力的表面活性物质(alveolar surfactant)。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dipalmitoyl phosphatidyl lecithin, DPPC),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并释放。 ),由肺泡 ),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并释放。
四、肺总量 (图)
•潮气量 潮气量(tidal volume):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潮气量 :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400-500ml
•补吸气量:1500-1800ml 补吸气量: 补吸气量 •补呼气量:900-1200ml 补呼气量: 补呼气量 •肺活量 肺活量(vital capacity):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男3500ml,女2500ml , •残气量 残气量(residual volume) 残气量 •肺总量 肺活量 +残气量 肺总量: 肺总量 残气量 •机能残气量 机能残气量
在CO中毒时,由于CO与Hb的亲和力是O2的250倍,形成大量HbCO,血液呈樱桃红色
4、Hb与O2的结合或离解曲线呈 形 、 与 的结合或离解曲线呈S形 Hb的氧含量:实际结合的氧量 的氧含量: 的氧含量 Hb的氧容量: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 的氧容量: 的氧容量 Hb氧饱和度 = Hb的氧含量 氧饱和度 的氧含量/Hb的氧容量 的氧含量 的氧容量 血红蛋白离解曲线( 氧—血红蛋白离解曲线(或氧离曲线)是表示 O2与Hb氧 血红蛋白离解曲线 或氧离曲线)是表示P 氧 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饱和度关系的曲线。该曲线表示不同PO2下, O2与Hb的分离情 的分离情 况,同样也反映PO2不同时, O2与Hb的结合情况。 不同时, 的结合情况。 的结合情况
■
所有的气管壁上都有平滑肌,受内脏神经系统支配。 所有的气管壁上都有平滑肌,受内脏神经系统支配。
支配支气管的迷走神经兴奋时,平滑肌收缩 管径缩小 管径缩小。 支配支气管的迷走神经兴奋时,平滑肌收缩→管径缩小。 支配支气管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平滑肌舒张→管径增大。 支配支气管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平滑肌舒张 管径增大。 管径增大
血液循环 肺 组织 细胞
O2 CO2
O2
CO2
肺通气
肺换气
气体在血液 中交换
组织 细胞内氧 换气 化代谢
呼吸全过程示意图
8.2 人的呼吸器官与通气
一、呼吸道 1、上呼吸道:鼻、咽、喉 、上呼吸道: 2、下呼吸道 (图) (图) 、 图 --支气管 支气管-- 小支气管--细支气管-- --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气管 --支气管-- 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呼吸性细支气管 已有肺泡)--肺泡管-- 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管--肺泡囊 --呼吸性细支气管(已有肺泡)--肺泡管--肺泡囊 终末细支气管之前称肺的传导部,之后称肺的呼吸部。 终末细支气管之前称肺的传导部,之后称肺的呼吸部。 肺泡是真正的气体交换场所。 肺泡是真正的气体交换场所。 (图)
第八章 呼吸(respiration)
8.1 内呼吸与外呼吸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 •呼吸过程:外呼吸(肺呼吸) 呼吸过程 外呼吸(肺呼吸)
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 内呼吸
1、外呼吸:包括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通气) 外呼吸 和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换气)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 3、内呼吸:包括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 、 程(组织交换)和细胞内的氧化过程
在肺泡气与肺动脉血之间⊿ 只是⊿ 在肺泡气与肺动脉血之间⊿PCO2 只是⊿PO2的1/10,但肺泡和毛 , 细血管之间CO 的交换速率不低于O 的交换速
① CO2 在水中的溶解度是O2的23倍; 倍 分子量44/ O2分子量 ; 分子量33; ②CO2分子量 相等时, ⊿P相等时 DCO2:DO2 = 20: 1 相等时
**氧离曲线 氧离曲线
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
图
①氧离曲线上段,相当于 PO2 60-100mmHg,即PO2较高的水平, 是Hb与O2结合的部分。曲线坡度较平坦,表明PO2的变化对Hb氧 饱和度影响不大。对应的是肺泡内的氧分压。由于PO2为60 mmHg 时,90%的Hb已与氧结合。故肺泡内氧分压即使变化较大,Hb氧 饱和度变化较小,保证血液在肺部有效的摄取O2 。 ②氧离曲线中段,相当于PO2 40-60mmHg,曲线较陡,表明PO2有 所下降,就有较多的O2离解出来。PO2 40 mmHg相当于静脉血的 氧分压, 时血氧饱和度为75%。故当PO2较高的 脉血 PO2 较 的 时, 出 的O2 ,保证 静 下 的 氧 。 氧离曲线下段,相当于PO2 10-40mmHg,是曲线 陡的部分。 在 段 中,PO2 有下降,即 离解出大 的氧。 生理意 义是保证 时有 的氧 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