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一、文言句式课标《考试说明》规定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等。

(一)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

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四)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总称为变式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掌握这些变式句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非常有帮助。

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如下: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译文:因此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3.“有所”,译为“有……的”。

(人、物、事)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

(人、物、事)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指南录后序》)译文:天刚亮时,在竹林里躲避哨兵,(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中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呢?6.“如……何”,译为“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7.“奈……何”,译为“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译文: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译文: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

(《狼传》)译文:我总会有可以用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

(《鸿门宴》)译文: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文: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14.“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译文: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译文:民谚中说的“面颊与牙床骨相连,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说的就是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译为“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王相比,怎么样呢?18.“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译文: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19.“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促织》)译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译为“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婉贞》)译文:与其坐着等死,哪里比得上奋起抵抗拯救我们的村庄?[即时小练]一、宾语前置1.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2014·高考卷)译文:这是区区小事,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2015·高考全国卷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首领当面谴责他们,或许还有成功的可能。

3.使为子而为之,则子不能我救也。

(2015·高考卷)译文:假使为了子而去做这些事,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滏阳人焦通……(梁)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2015·高考卷)译文:有个滏阳人叫焦通……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将他带到州学,强令他到孔子庙去观摩学习。

5.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2015·高考天津卷)译文: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____________________?二、定语后置6.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2015·高考卷)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怎么能让清白的身体____________________?8.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2014·高考卷)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三、被动句9.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孝绰见重当世。

(2014·高考卷)译文: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____________________。

10.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2014·高考卷)译文:至于老师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11.而君幸于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文:而你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燕王想跟你结交。

四、状语后置12.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2011·高考卷)译文:13.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2011·高考卷)译文:古代安葬,____________________,埋葬在原野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

后来的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_。

14.晋侯、伯围,以其无礼于晋。

译文:晋侯、伯派兵包围了国,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判断句15.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2015·高考卷)译文: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____________________,而找巫师太晚了。

16.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2013·高考卷)译文:有个姓华的先生,世代家居江北,____________________。

17.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译文: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主谓倒装18.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其他习惯用法19.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017·高考全国卷丙)译文: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________________?”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20.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译文:现在我们要使他投降却反倒杀掉他的使者,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词类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里,名词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可以直接修饰谓语动词,构成“名+动词(谓语)”现象,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名词作状语。

具体判断方法是名词用在动词前,不作主语,因为这个名词前有主语,那这个名词就用作状语。

(二)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即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简而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

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先破入者王.之。

其特点如下:主 语……名 词(动词谓语)……宾 成为 (客观)使语翻译为“……使(让)……(怎么样)”。

“病”译为“使……病态”,“王”译为“让……为王”。

(四)名词用作意动即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

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

其特点如下:主语……名 词(动词谓语)……宾 是(当成)(主观)认为(把)语翻译为“……认为……(怎么样)”或“……把……当成(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