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一章
三、新旧文学之争
1.林纾:《论古文之不当废》《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 书》,反对胡适的白话文主张。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咒骂 文学革命人物。 -----“吾辈已老,不能为正其非,悠悠百年,自有能 辩之者”。 2.学衡派:东南大学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创办《学衡》杂志,自称 “寝馈西洋文学”,又满脑子“国粹”,复古思潮。鲁迅《估“学衡” 》,揭破他们所谓“学贯中西”的伪装。 3.甲寅派:1925年之后,章士钊时任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 ,创办《甲寅》杂志。胡适《老章又反叛了!》
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
四、杂文
1.概况:650多篇,130多万,16部杂文集,数量最多,贯穿始终。深 邃犀利,内容丰富。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前期杂文:5集。 创作的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主要内容: 3.后期杂文:11部集子----《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创作的指导思想:匕首与投枪。 主要内容: 4.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成就: (1)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 (2)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点;--------
《出关》:老子
《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起死》:庄子
1.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古今交融
2.将古人写活,侧重于对古人性格、精神和心理状态的开掘 3.运用“油滑”手段
三、《野草》《朝花夕拾》
《野草》
1.写作背景:1924-1926年,24篇 2.主要思想内容: (1)勇敢面对黑暗,韧性的战斗精神 (2)内心斗争和自我剖析 (3)对病态社会和黑暗现实进行无情的真边和批判 3.艺术上的探索和主要艺术成就: (1)诗与散文的结合
二、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狂人日记》:
1.时间、地位:1918.5《新青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 2.《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 (1)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 本质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 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小环境→大环境; 现实、历史的具体“吃人”→封建礼教吃人 个别→所有中国人 (2)强烈的反抗和变革的精神 “从来如此,便对么?”“救救孩子” 3.《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
二、文学团体涌现
7.湖畔诗社:湖畔诗社是现代文学社团。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成员为 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4人。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 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 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鲁迅曾 评价汪静之的爱情诗为“情感自然流露,天真而清新,是天籁,不是硬做 出来的”,评价湖畔诗社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朱自清 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 8.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 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 团,前期以《晨报副刊》作为阵地。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创 办《新月》月刊,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 实秋等。闻一多、徐志摩倡导新格律诗。 莽原社:1925.4-1927.12,北京,鲁迅,高长虹,杂文 未名社:1925.8-1930.4,北京,鲁迅发起,台静农,以译介外国文学 为主,兼及文学创作
第三节 小说创作
一、概述
1.新潮作家群: “五四”时期,在《新潮》月刊( 1919年元月创刊)上
发表小说的作家群。主要作家有:汪敬熙、杨振声、叶绍钧、俞平伯、 罗家伦、欧阳予倩等。“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倾向。
2.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1919-1925)年形成的一种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五四”文学革命
1.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
2.主要内容: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3.倡导者: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八事”(1917.1《新青年》)正式揭 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帷幕,提出白话文学为正宗。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1917.2《新青年》) 刘半农、钱玄同:“双簧信”,通过“辩论” 扩大影响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增多诗体”“重造”,分段,使 用标点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张我军《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
《糟糕的台湾文学界》 《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
第二节 鲁迅
一、概述 少年:从小康堕入困顿 求学:弃医从文 1909年归国,对辛亥革命:从热情呐喊到失望彷徨 1918-1927,倡导新文学,以实绩奠定地位。 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雨丝》《莽原》《未名》 1927.10,上海,最后十年最为辉煌的战斗生活,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 编辑《萌芽》《前哨》《十字街头》 培养青年革命作家:叶紫、柔石、殷夫、萧军、萧红、沙汀 、艾芜 思想上:进化论、个性主义 贡献、地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 毛泽东:“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反封建 1.封建科举制度“吃人”:《孔乙己》《白光》(陈士成,屡次落榜精神 异常失足落水) 2.封建礼教“吃人”:《祝福》《明天》(单四嫂子,死守妇道,迷信, 宝儿死去) 3.封建思想意识、愚民政策“吃人”:《药》(华老栓)《阿Q正传》 4.“看客”的“吃人”:《示众》(群像描写,穷极无聊,国民劣根性) 5.封建伦理道德的陈腐虚伪“吃人”: 《高老夫子》:原名高干亭,改字“尔础”,从里到外全都被一层虚假 包围着,打牌、看戏、喝酒 《肥皂》:四铭,对街上的女乞丐起邪念
二、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呐喊》:1923年,14篇:《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 《 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 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题意: 《彷徨》:1926年,11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 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 》《离婚》 题意:
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 (1917-1927)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鲁迅 第三节 小说创作 第四节 诗歌创作 第五节 散文创作 第六节 戏剧创作
第一节 概述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五四”文学革命 二、文学社团涌现 三、新旧文学之争 四、“五四”文学的发展阶段 五、“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六、台湾的文学革命
2.《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1)深刻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教训 (2)暗示了辛亥革命更深层次的悲剧:没有真正唤醒民众 (3)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 3.《阿Q正传》的艺术风格: (1)外冷内热 (2)以讽抒情 (3)形喜实悲
《呐喊》《彷徨》的总主题:
文体形式:全面革新
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4.视野的开放性
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面向世界,又不脱离传统
六、台湾的文学革命
1.阵地、倡导者: 《台湾青年》1920.7创刊,1922年更名《台湾》 杂志,1923《台湾》杂志增刊《台湾民报》半月刊 最早三篇:陈炘《文学与职务》:旧文学是“死文学”,提倡白话文 甘文芳《现实社会の文学》:已不需要“有闲文学” 陈瑞明《日用文鼓吹论》“日用文宜以简便为宜” 《台湾民报》:“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摇篮” 2.推进:黄呈聪《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 黄朝琴《汉文改革论》
二、文学团体涌现
5.弥洒社:是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社团。1922年成立于上海,由胡山源等 创办。1923年3月开始出版《弥洒》月刊(共出六期),后又出《弥洒 创作集》,1927年春停止活动。弥洒社推崇创作灵感,提倡“无目的 无艺术观”,不规定统一的文学观,强调文学作品只是作家情绪之流、 灵感的表现,创作上从自我心灵世界出发,偏重于内心世界的剖白,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6.浅草-沉钟社:一般都认为浅草社是沉钟社的前身。两个团体的旨趣和 追求,也是一致的。浅草社成立于1922年,沉钟社成立于1924年, 主要成员是冯至、陈鹤翔。刊物《浅草》季刊、《沉钟》周刊,致力 于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特点朴实而带点悲凉,有浪漫主义色彩。鲁迅 曾誉之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学》
二、文学团体涌现
1.文学研究会:1921.1,北京 2.创造社:1921.7,东京 3.语丝社:鲁迅曾领导和支持过的文学社团。成立于1924年 11月,办 有《语丝》 (多载杂文、散文)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主 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他们没有独立的政治主张,主要 从事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以散文为主,形成了一种泼辣幽默的语丝文 体,又称“语丝文体”。 4.南国社:中国现代早期综合性文艺团体。前身为南国电影剧社,领导 人田汉。设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五部,以戏剧活动为 主。主要成员有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1924 年,田汉与其妻易漱瑜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创办文艺刊物《南国半月 刊》,“南国”的名称从此流传下来。1927年冬,南国电影剧社改组 为南国社。
四、“五四”文学的发展阶段
1.萌芽期:1917-1920年 2.创作活跃期:1921-1926年 3.沉寂期:1926春-1927年冬
五、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内容的批判性、主题的启蒙性、人物的平凡性
内容:彻底批判、否定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
主题: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 人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农民、平民、新型知识分子 2.文学观念的颠覆性 文以载道——人的文学、文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3.形式手法的多样性、创新性 文学语言:
《阿Q正传》 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署名巴人,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 共九章。 1.阿Q的思想性格特征: 不觉悟的落后农民
不敢正视现实:夸耀先前的阔,设想儿子的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