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廖晓蕊【内容摘要】近几年,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并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其发展过程中,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通过对大山铺镇的田野调查,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现状及其造成的破坏,并结合大山铺镇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调查报告实施计划书1、调查时间:2011年2月10号——2月17日2、调查进度:已完成3、调查成果: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一、引言1、乡村旅游的含义乡村旅游是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主要包括“农家乐”、“民俗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

2、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概况我国现代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因为外事接待需要,在山东石家庄村庄率先开始了乡村旅游接待活动;随后不久,各地也有乡村旅游出现。

如广西的阳朔县沿漓江一带、河北的赞皇县章句景区、安徽的黄山塘口村等地。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批富裕农村,加之国家旅游局1998年推出的“98年夏城乡游(旨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2006年推出的“中国乡村游”(旨在配合农村建设),中国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出现了多种开发形式的乡村旅游,如农家乐、农庄游、山村风光游、踏青游、瓜果采摘游、森林节、桃花旅游节、竹林节、西瓜节、乡村购物节、乡村度假、野营地、休闲农场、农业观光园、民俗文化村、乡村俱乐部等。

乡村旅游是加强城乡居民感情沟通、体会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有效方式,适应了新世纪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表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3、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载体和核心吸引物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乡村风情(乡村的风土人情)。

乡村风情,可以包括以下4个部分: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风物——地方特有的景物风俗——地方民俗风景——可供欣赏的景象如果再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一些内容,且是乡村旅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风光——靓丽的风景风貌——喜人的外观风姿——引人瞩目的风度和姿态风味——地方特色(包括地方特色食品)风谣——民歌民谣和民间故事风尚——定时期中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对于乡村旅游来说,以上这些是不完整的,由于乡村历来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乡村旅游活动就与农事难以分割。

正因为如此,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也就成为乡村旅游的比不可少的供给。

就以上乡村旅游的内容来看,乡村旅游所涉及的观光内容却比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要广阔得多、宽泛得多。

二、乡村生态旅游对周边城乡消费者的吸引(一)乡村生态的旅游价值伴随着我国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和大众观光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进程,尤其是国家旅游局将1998年确定为我国生态环境主题年的举措,并确定今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且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宣传口号,极大的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兴起,从市场需求角度而言,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主要有1、回归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久居喧嚣城市的人们产生了田园风光和乡村宁静生活回归需求,向往“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意境体验。

2、求知的需求:现代社会的城市少年儿童普遍缺乏对农村、农事生产、农民生活的了解,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休学旅游方式,收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3、怀旧的需要:怀旧是人类的共同特征。

旧地重游的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向,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我国文革时期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经验,造就了所谓的“知青情结”,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4、复合型需要: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旅游也不例外,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有的可能处于求新、求异、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身心调节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没事或购买土地特产品的需要等等。

(二)大山铺镇的生态旅游优势大山铺镇作为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得到了省市县各政府持,自上而下已形成全力把大山铺镇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恐龙之乡”的共识。

三、发展旅游给乡村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近几年,随着乡村生态旅游的兴趣并得到初步的发展,乡村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一)旅游消费者带来的破坏由于部分旅游者的素质低,给旅游目的地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带来了许多垃圾,尤其对自然生态保护区,有自然保护区到旅游旺季到处是垃圾,塑料袋、烟头、饮料瓶等等。

造成了环境污染。

1、经调查分析,大山铺镇本街有30%的农民反映旅游介入他们的生活以后许多垃圾,尤其是塑料袋,塑料袋化解后,产生了聚乙二稀,它与土壤结合,对梨园产生作用,梨园将会枯死并且不结果。

2、旅客也在玩得尽兴的时候破坏果园,有的旅客晚归时,在主人未知的情况下,从树上摘葡萄吃,摘下了连枝带叶的桃子、破坏了果园,尤其路边的果园,有50多亩的桃园被践踏,那些桃树次年不会再结果,将会慢慢死去。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每年有50亩的果园成为荒地,10年后,那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荒地增多,农民的收益减少,旅游减少等。

(二)、旅游业带来的破坏乡村旅游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村民的积极参与,可是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视规模,不讲求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

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旅游产品数量多,但品种少,多数的旅游企业从事相同的产品。

还有许多农民的不良经营,为迎合客人需要,乱捕滥杀野生动物、随意捕杀家禽等。

1、急功近利、杀鸡取卵,造成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浪费。

大山铺镇政府计划对大山铺的旅游空间、景区景点科学的做出了近期和长期的规划布局,在修建过程中,有好多梨树免不了砍伐,对农民的经济收入带来损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农村的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政府占用土地后闲置不用,浪费了土地资源。

大山铺政府利用400亩土地开发成鱼塘,鱼塘建成后,未投入经营,闲置。

虽然政府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的单一化的现状,但由于资源缺乏,造成了400亩土地被荒废,没有收益。

3、民俗文化被城乡文化所同化。

在旅游业进入大山铺镇以后,由于大家对乡村旅游了解不深,或者政府进入必要的培训,旅游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经营产生了偏差。

70%的旅游者认为来到大山铺镇后与自己期望值不太相符,感觉来这里只有避暑,在乡村体验生活方面显得不足,他们觉得这里的农家饭不地道,农家文化与生活中相差较大。

原因就是经营者盲目随从,只为经济效益,那种原生的农家、农村文化氛围都变了味。

据调查,大山铺镇社区文化主要由信仰、社会组织结构、法律、民俗、民间文学艺术、婚姻、家庭、亲属关系为主。

村民的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社会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主要靠社会道德来维护社会秩序;他们主要靠旅游、农产品、外出打工等来增加收入;民俗禁忌主要由下面几方面:穿衣时禁忌短小,上衣一般都要过膝等等。

(三)外来租赁者带来的破坏据问卷调查分析得知,有17%的农民不愿意将土地租给外地老板经营,因为为了修建一些接待客房和一些娱乐设施,砍掉一些梨树,减少了梨树的覆盖面积;还有因为部分外地经营者,不懂更不重视对梨树的保护如施肥或者乱用农药,几年以后,梨树就逐渐枯死。

(四)政府的规划建设对环境的破坏以前在大山铺镇内,好多的祠堂,这些祠堂是各个农户的祖坟,但在政府近年来的规划和建设中一些家庙和祠堂都被占用,这些土地的占用,带来了当地农民的反对,因为当地农民是祖先崇拜,初一、十五道家庙区祭祀祖先;再说,把这些家庙和祠堂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是不合适的。

另外,有许多现代化的建筑业同时进入了大山铺镇,农民盖起了二层小洋楼,与以前那种纯朴、朴素的居民显得格格不入,风格不同,也与大山铺镇的总体旅游方针相违背。

(五)旅客对社区后代的影响通过对大山铺镇村民的访谈发现,旅游业在进入他们的生活以后,确实带来了不少的好处,但他们的担心还是孩子的学习,因为好多家庭都搞“农家乐”,一到周末旅客就到家了,本来家里人不多,不得不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影响孩子的学习;有些旅客带有城市的气息,不论是穿着、语言、行为,处处都对乡村孩子产生影响。

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力较强,他们逐渐失去了乡村孩子的淳朴。

四、保护措施乡村旅游不同于其它形式的旅游。

从旅游客体上分析,乡村旅游的客体是以传统的乡村文化做客体,虽然,乡村旅游也给旅游者带来了精神享受和一些基本旅游享受,而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在强调城乡一体化的同时,更多反映的是一些乡村民俗民族文化的真原性。

作为旅游吸引物,同时还强调乡村旅游开发对周边环境的关系。

所以,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利用必须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对于存在的问题的解决要做到“对症下药”。

1、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中,应坚持的原则。

第一、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

生态保护是基础,旅游开发是利用,但是要以保护为前提,才能使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本省市生态旅游保护、旅游开发的一个产物。

第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上看到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生命力。

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从经济效益中看到了生态效益,更加认识到了大山铺的山川秀美,进一步提高保护生态的自觉性,主要保护为主。

第三、生态与文化相结合。

生态是基础,文化是灵魂。

大山铺镇就是要生态与民间文化相结合,对旅游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农家乐”进一步蓬勃发展。

“农家乐”的特点,就是背靠景区,面向城市,突出特色,带动了农民兴起旅游。

通过“农家乐”的兴趣,推动了精品旅游景区的开发,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又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五、小结乡村旅游将成为未来我国里才有市场能够发展的一大亮点。

我国的乡村成为旅游区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休闲的表象繁荣上,也不能为发展旅游而把乡村原生态的建筑拆迁、大山铺的旅游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练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的发展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