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尊重、理解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尊重、理解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尊重、理解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师幼关系是平等、友好、相互学习、互相作用、共生共长的互动关系。

”在现代教学中,幼儿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幼儿传授知识、技能和道理,更应该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要尊重、理解幼儿,使其个性和谐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充分关注幼儿内在的个性发展,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做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关键词:环境;经验;支持;发展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不能称之为池塘,而没有爱,也就不能称之为教育。

”看了这段教育哲理后,我觉得还远远不够,作为教师还应该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爱完完全全地传达给每一个孩子。

用爱心之水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用创新之船载送着孩子们到达成功的彼岸……《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教育应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作为教师如何尊重、理解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做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

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地看到自己对客体作用的结果中得到调整、扩展和深化的。

因此,作为教师,在环
境创设过程中要时刻渗透教育目标,并且具有调控环境的能力,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1、让环境会说话。

以前,我们在布置环境时,总是以教师为主,以美观为主要原则。

如今,我们将幼儿所到之处都列为教育的环境,将游戏的、认知的、生活的、语言的等各方面内容渗透在教室、卧室、走廊、墙面等地方,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环境而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是支持者。

如:在幼儿园的水池上,鼓励幼儿充分讨论,大胆设计标记,孩子设计了节约用水的标志:小鱼和水草,我问他们为什么要画上小鱼和水草,郭可欣说:“因为小鱼和水草都生活在水里,如果我们小朋友把水都用光了,小鱼和水草就哭了,所以我们小朋友要节约用水。

”成成还说:“如果水池上有小脚印,我们洗手时就不会挤了。

”此后,在水池上就有了许多小脚印,小朋友们看到了这样标志,都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还形成了有序的常规。

在活动区,我和幼儿共同商量设计了一些标志,如在三味书屋,画了一个大嘴巴打上叉,幼儿看了就知道看书时要安静,画了整齐的书,幼儿知道看完书后放回原处,这些会说话的环境既保证了活动区良好的秩序,又养成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

幼儿往往与成人有不同的喜好、表达方式、欣赏标准,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他们存在着强烈的选择与表达以及获取成功的愿望。

此时,教师要善于调控环境,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想去做,
自己去寻求信息和材料,使每位幼儿都能愉快地根据自己的水平、特点,自由地选择有关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如在“美丽的邵伯湖”园本主题活动中,幼儿有的用蜡笔画了美丽的芦苇荡,邵伯的特色龙虾、甘棠树、老街,有的用手工制作了小木屋,有的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找资料,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快乐和满足,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创造性和责任感,真正成了环境的主人。

二、尝试合作,分享经验,做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杨振林博士说,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

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在新《纲要》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但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更是幼儿活动的合作者。

如:在探索有趣的磁铁这个区域活动中,我从教育目标出发,精心设计并慎重选择投放材料,象海绵、布、铁块、橡皮泥、积木、乒乓球、螺丝钉、小玻璃瓶儿、牙膏皮儿等多种材料。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孩子对这些材料很感兴趣,有探索的欲望,但是都在观望,不敢动手。

这时,我来到探索区域活动中,故意向水里丢了木片和铁钉,并自言自语地说:“真奇怪,木片浮在水面上,铁钉沉到水下面去了。

”大鑫和另外一些小朋友被吸引了,纷纷向水里丢东西,我让他们尽情地丢,丢完了再观察总结哪类东西能浮在水面
上,哪类东西会沉到水底,并探讨其中的原因。

这时,江宇浩说:“老师,这两个都是牙膏皮,怎么一个浮,一个沉呢?”我也装成不解的样子,看了看牙膏皮。

大家都盯着我手里的牙膏皮,突然,高铃昕说:“有个牙膏皮卷起来了,有个牙膏皮是平的!”在我的参与引导下,幼儿通过反复地实践,并与同伴相互合作、展开讨论,终于发现了事物面积与沉浮的关系。

幼儿通过与教师的合作、同伴之间的合作,不仅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还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而且发展了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语言及合作能力。

三、关注经验,提升需要,做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幼儿期是情感体验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幼儿对于教师的关注特别敏感,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眼神等都会对幼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它要求我们必须把眼光转向孩子,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观察孩子的言行,关注孩子的经验,了解孩子的需要。

因此,我把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放在首位,让幼儿在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中获得教育和发展。

1、尊重理解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他们具有不同的认知、情感、性格、和自我意识等。

作为教师,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要尊重理解孩子,保护孩子的个性发展。

在幼儿出现认知冲突或不一致意见时,教师不要去压制、协调或统一,而是设法展开它,引发幼儿的讨论,或者把它变成一些可以被检验的假设、可实际进行的比较,让孩子通过讨论、检验、比较来发现“真理”,共同建构知识。

要站在孩
子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且要让孩子感受到教师是他们亲密的伙伴,同教师一起,他们会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抑感,从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内心的感受。

2、鼓励支持孩子。

教师要善于肯定幼儿学习及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再让他们通过努力,领略成功的喜悦。

如当幼儿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勇敢地做出第一个动作时,教师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肯定的口吻、有效的肢体语言等积极性评价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有一次在数学活动中,当我检查孩子们的动手操作情况时,突发奇想地用“摸头”来代表“你真棒!真不错!”之类的口头表扬。

这种新颖的表扬方式,使孩子们变得活跃起来。

被摸到头的孩子喜形于色,还没摸到头的孩子则面呈急躁之情。

看到这种情景,我加快了摸头的速度。

当我用手摸了摸阳阳的头时,阳阳高兴地说:“老师终于摸到我的头了!”周围的孩子们也随声附和着。

这时,我感受到了肢体语言的巨大魅力。

活动结束后,我问到:“你们喜欢老师摸你的头吗?”“喜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到。

“为什么呢?”有的说:“象妈妈一样。

”有的说:“真舒服呀!”有的说:“因为你喜欢我呗!”
听了孩子们的话,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要以一颗平等的心鼓励支持孩子,因为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我们去了解、去尊重、去欣赏。

只有带着一颗童心,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注视他们,才能走进孩子
的童心世界。

有人说:“教师是爱的化身,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真情付出。

”是的,一个微笑,一句赞美,一个拥抱,就能使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而由此产生的自信将伴随他们的一生。

我愿意把更多欣赏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

总之,教师要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幼儿,均衡施爱,走进幼儿的心灵,融进五彩的世界,尊重、理解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