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务管理技术要求-污水处理与回用

水务管理技术要求-污水处理与回用


工艺技术-二级处理
活性污泥法
水温 15-35
生物接触氧化法
15-37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25-30或35-40
pH值
6-9
6-9
6-8
BOD5:N:P
——
100:5:1
(100-500):5:1
B/C
≥0.3
——
≥0.3
工艺技术-深度处理
氧化法 超 / 微滤 -反渗透 06 01 03 02 过滤 混凝沉淀 (气浮)
工艺技术-预处理
格栅
污水处理系统宜设置收集自流污水的格栅井,格栅井内宜采 用机械格栅,栅条间隙应根据提升泵及后续处理设施的要求 确定,宜为5 mm~20 mm;原水中含纤维类物质,栅距应 小于10 mm。格栅井应密闭,将恶臭气体引入异味处理设施 ,并宜设置有毒有害气体及可燃气体检测与报警装置
工艺技术-预处理
深度处理工艺
05 曝气生
物滤池 ( BAF )
04
膜 生 物 反 应 器 ( MBR )
工艺技术-深度处理
污水中悬浮物的去除宜采用高效 澄清池、高效气浮
用于深度除浊的气浮设施宜采用 溶气气浮,出水SS≤20 mg/L
混凝沉淀 (气浮)
工艺技术-深度处理
01
过滤 进水控制指标
SS<10mg/L
水温(25~30)℃或(35~40)℃,pH值 6~8,B/C不宜小于 0.3,BOD5:N:P宜为(100~500):5:1 COD≥1000 mg/L,石油类≤10 mg/L,硫酸盐≤1000 mg/L(完 全混合式可适当放宽),SS≤1500 mg/L
一般 要求
应控制进水中巯基类物质、氰化物、丙烯腈、硫氰酸、重金 属等的浓度 应定期检测挥发性脂肪酸、碱度、硫化物、ORP等参数,宜 设置温度和pH值自动调控措施。采用中温消化时,24h温度 变化宜不大于1℃,最佳pH控制范围为6.8~7.2 厌氧生物处理应配备完善的安全控制设施,宜对沼气进行综 合利用。 厌氧污泥以厌氧颗粒污泥性能为佳。厌氧污泥活性应通过 COD去除量和沼气产生量的比率进行定期检测
工艺技术-预处理 混凝、絮凝
宜采用自动加药系统,各加药点宜单独控制
混凝、絮凝的反应时间根据水质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数据或实 验数据确定。混凝反应时间宜小于 2 min,絮凝反应时间一般宜 为10 min~20 min 反应池宜优先采用机械搅拌方式,机械混合与机械反应搅拌设施 转速宜采用无级变速调节
本部分适用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所属企 业的污水处理与回用系统的管理。
目录
Part 02
术语与定义
术语与定义
01
污水
指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排放的水的 总称。
02
污水处理
对污水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 进行净化的过程。
03
污水处理与回用系统
污水回收、处理、再生和利用等设 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
氧化池,类型主要包括传统空气推流式曝气池、
纯氧曝气池、氧化沟、A/A/O(厌氧-缺氧-好氧 活性污泥法)、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内循 环好氧生物流化床等。
工艺技术-二级处理
活性污泥法
水温(15~35)℃,pH值 6~9, BOD5与CODCr的质量比值 (B/C)不小于0.3 石油类含量应小于20 mg/L,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进水石油类
工艺
调节、隔油、气浮、活性污泥法、生物接 触氧化、厌氧生物处理、混凝、膜生物反 应器、曝气生物滤池、过滤、超滤-反渗透、 臭氧氧化、消毒杀菌等
流程
工艺技术-预处理 隔油 格栅 絮凝、混凝
3
4
5
气浮
均质调节
2
预处理其他1源自6工艺技术-预处理
均质调节
炼化企业污水调节设施的停留时间应大于24h, 正常运行液位宜控制在1/3~3/4,并应设置 混合设施。应设有储存罐(池),正常运行应保 持液位在1/3以下
艺卡片、应急预案等。
人员与运行管理
负责工艺技术规程、岗位操作 规程、工艺卡片、应急预案及 装置开停车方案等技术文件的 起草、制定、修改和存档管理。 负责工艺技术月报、装置开停 工方案、技术总结的编写及各 种工艺技术台帐的管理 负责污水处理与回用系统 的技术经济分析,优化系 统运行。承担本企业污水 处理与回用系统的科研、 应用试验、技术攻关项目, 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常用的生物接触氧化法有传统接触氧化(悬挂
填料)和MBBR(悬浮填料)等。
工艺技术-二级处理
生物接触氧化法
水温宜为(15~37)℃,pH 值宜为6.0~9.0,BOD5:N:P宜 为100:5:1
一般 要求
去除氨氮时,进水总碱度(CaCO3计)与氨氮的比值宜不小 于7.14
脱总氮时,进水BOD5与总氮比值宜不小于4.0
04
预处理
为满足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的要求, 在进入污水处理场之前,针对某些特 殊污染物进行的处理。
术语与定义
05
二级处理
污水经预处理后,为进一步去除水 中悬浮细微颗粒和溶解性污染物,
06
污水回用
污水经收集、处理、再利用的过程。
而采用的生物处理或其他处理工艺。
07
深度处理
污水经预处理、二级处理后,为了 达到更加严格稳定的排放标准或为 满足污水回用要求,进一步处理水 中污染物的过程。
接触氧化池应定期采用厌氧和气冲的方法去除多余
的生物量。悬浮填料应配置防止填料流失的措施
工艺技术-二级处理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厌氧污水处理的核心单元为厌氧生物反应器, 主要类型有厌氧生物滤池(AF)、升流式厌氧 污泥反应床(UASB)、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 (EGSB、IC)等
工艺技术-二级处理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02
浊度<10NTU
03
石油类<5 mg/L
工艺技术-深度处理
定期检测进出水浊度,严格控制进水水质和处理负荷, 并应设置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系统。过滤设施出水浊 度正常运行应不高于5NTU,超出应实施反冲洗等措施
水务管理技术要求
第4部分 污水处理与回用
2018.5.17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范围 术语与定义 人员与运行管理 工艺技术 设备设施 质量管理 HSE要求 技术经济指标
目录
Part 01
范围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污水处理与回用系统的术语与定 义、人员与运行管理、工艺技术、设备设施、 质量管理、HSE和技术经济指标。
一般进 水要求
含量应小于10mg/L 有去除氨氮要求时,进水总碱度(CaCO3计)与氨氮的比值
应不小于7.14,不足时应补充碱度
有去除总氮要求时,进水BOD5与总氮比值应不小于4.0,总 碱度(CaCO3计)与氨氮的比值应不小于3.6,不足时应补充 碳源或碱度 有去除总磷要求时,进水BOD5与总磷的比值应不小于17
6
负责应急处理设施管理, 保证异常状态下正常使用
人员与运行管理
分析检 验单位
根据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计划,进行生产装置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
01 02
系统各过程单元进出水、企业外排水以及污泥、异味气体的分析;负 责污水处理与回用系统水质异常时(包括水体污染)的水质分析
负责建立化验分析管理制度,执行国家或行业标准等规定的分析方 法,确保分析结果及时、准确、可靠
负责污水处理与回用系统 日常运行工作,确保企业 外排污水达标、污泥妥善 处理和异味排放达标
执行企业有关污水处理 与回用管理的制度、规 定、规程,并制定实施 细则。按时向主管部门 上报有关报表和总结材 料,在主管部门的领导 下做好技术管理与现场 工作
2 1
3
4
5
负责水处理剂等辅助材料 的使用和管理
运行单位
聚丙烯酰胺等高粘度水处理剂宜采用螺杆泵进行输送,加药泵应 通过变速或调节冲程的方式进行流量调节 当污水SS较高或投药量较大时,应在反应设备中设排泥设施。
工艺技术-预处理
气浮
One Two Three
气浮进水宜满足水温小于40 ℃、石油类含量小于100 mg/L 、pH 6.5~8.5的要求。含油污水宜设两级气浮。气浮出水 应满足后续污水处理单元水质要求,炼化企业石油类含量 应不高于20 mg/L、SS应不高于50 mg/L。
溶气气浮回流水管线宜设过滤器。
气浮产生的含油浮渣应进行脱水减量,或进 入焦化装置综合利用。 气浮系统应加盖收集产生的废气,并进行异 味治理。
Four
工艺技术-预处理
其他
其它特殊的污水预处理工艺,应按照设计要求 进行工艺控制
工艺技术-二级处理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对污水中的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 混合和培养,形成悬浮状态的活性污泥,分解 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并使污泥与水分离, 部分污泥回流至生物反应池,多余部分作为剩 余污泥排出活性污泥系统。其核心工艺为生物
工艺技术-二级处理
活性污泥法
包含但不限于pH值、污泥浓度、污泥沉降比、溶解氧、污泥 龄、污泥指数、生物相等 pH值、溶解氧等重要工艺参数应在线监控 溶解氧控制宜采用在线溶解氧仪与风机联锁
工艺控 制参数
宜设在线污泥浓度计和进水毒性检测仪
污水处理系统应设生物相观察,并动态跟踪指征性生物的变

工艺技术-二级处理
08
污泥处理与处置
对污泥进行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和 资源化处理,使处理后的污泥能够达到 长期稳定,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不 产生有害影响的最终消纳方式。
术语与定义
09
异味治理
对污水处理与回用系统中产生异味 的废气进行密闭收集与处理,使之
满足排放标准要求的过程。
目录
Part 03
人员与运行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