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管理】某房地产开发商地下车库优化设计指引

【设计管理】某房地产开发商地下车库优化设计指引

地下车库优化设计指引目录第一部分建筑篇 (1)1总则 (1)1.1编制目的 (1)1.2编制背景 (1)1.3使用范围 (1)1.4地库成本控制的关键要素 (2)2规划设计 (3)2.1规划停车指标 (3)2.2单车位指标限额 (4)2.3停车效率 (5)2.4地库类型选择 (12)2.5地库外轮廓 (15)2.6地库出入口 (17)2.7场地竖向设计 (21)3主体设计 (22)3.1停车位与通车道 (22)3.2柱网及层高设计 (23)3.3防火与疏散设计 (28)3.4流线设计 (29)3.5采光通风设计 (32)3.6设备用房布置 (32)3.7出地面风井 (35)3.8地库顶板 (36)3.9地下大堂立面设计 (37)3.10地库分色及导识系统 (37)3.11地库BIM 设计 (37)3.12构造做法 (38)4排水与景观设计 (40)4.1排水设计 (40)4.2景观设计 (42)5人防工程 (44)5.1人防规划 (44)5.2人防配置原则 (46)5.3 口部 (47)第二部分结构篇 (49)6 总则 (49)7地库顶板选型 (51)8楼面荷载取值 (55)9地下水位取值以及整体抗浮设计 (56)10基础设计 (59)11顶板设计 (61)12多层地下室楼盖设计 (64)13地下车库混凝土墙体设计 (65)14变形缝、后浇带、施工缝 (66)15人防部分 (67)16裂缝总则 (68)第三部分设备篇 (69)17 总则 (69)18地下车库暖通设计指引 (70)18.1设计规定 (70)18.2通风排烟系统 (70)18.3机房布置 (72)18.4风管及风口布置 (73)18.5战时通风系统的设置 (73)18.6 其余 (74)19地下车库给排水设计指引 (75)19.1设计规定 (75)19.2消防泵房 (76)19.3消防水池容量计算 (77)19.4生活泵房 (79)19.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80)19.6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 (82)19.7地下汽车库灭火器设置 (84)19.8地下汽车库排水 (84)19.9 其他 (85)20地下车库电气设计指引 (88)20.1设计规定 (88)20.2配电间 (88)20.3电信机房及有线电视机房设计 (90)20.4地下车库照明设计 (90)20.5火灾自动报警设计 (92)II20.6安保系统设计 (93)21地下车库管线综合 (94)21.1地下车库的主要管线 (94)21.2管线综合设计基本原则 (94)21.3管线综合设计基本步骤 (97)21.4管线综合各类管线安装示例 (98)III第一部分建筑篇1总则总则部分主要针对本指引的编制目的、编制说明、编制背景、编制依据等方面进行适当描述.1.1编制目的为降低与控制我司新建项目的地下车库建造成本,同时提高其品质从而达到提升整体项目品质,特制订本指引,为我司其它部门了解地库设计品质与成本控制要点, 更好地从营销、客服、物管等各方面共同确保公司产品品质.1.2编制背景地库面积约占楼盘总建筑面积的 25%,地库成本约占楼盘总建设成本的 30%.合理地控制成本就意味着利润的增加.地库的设计品质,正在成为消费者购买楼盘的重要参考因素.提升地下停车空间的品质就意味着提升整个楼盘的品质.本指引通过对地下车库各项设计要素的分析,系统梳理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成本优化设计指引,同时也兼顾品质的提高.1.3使用范围新建或拟建住宅、公建项目单层及多层地下车库.公建项目地下车库在执行本指引时,由于自身的特点,可有适当弹性.1.4地库成本控制的关键要素2规划设计2.1规划停车指标2.1.1停车指标应按当地车位配建指标的下限计算.例:江苏南京住宅商品房车位配建要求2.1.2争取地面停车比例最大化.(具体以当地规划部门要求为准)例:江苏部分城市地面最大停车比例2.1.3在当地规划部门认可的前提下,微型车位、子母车位应折算规划停车指标及利用主楼地下室不便于布车的空间做摩托车位来折减规定的停车数.2.1.4当项目分为若干地块,个别地块布置单层地库无法满足车位规划指标时,应争取将地块之间车位进行整体平衡.2.1.5当规划未给定地库控制线时应尽量争取有利条件.2.1.6对于高档物业,原则上可不受以上 1、2、3 条款的限制,但需进行方案申报.2.2单车位指标限额2.3停车效率2.3.1为提高停车效率,前后楼栋宜平行或近似平行而不宜成大的夹角进行布置.若项目楼栋存在夹角,则夹角不能停车的区域宜尽量布置为设备用房或划为非机动车库.A.合理的布置B.不合理的布置图2.3.1-1 前后楼栋布置图2.3.1-2 楼栋不平行布置时夹角范围处理2.3.2当地库与主楼地下室一体化设计时,前后楼栋间距应尽可能符合停车模数(停车模数为一组垂直式后退双排停车的尺寸:车位+车道+车位=5.3m+5.5m+5.3m=16.1m).当不符合停车模数时,应利用主楼下开间停车或局部调整车位布置方式,尽可能提高停车效率.1)楼栋间距≤16.1 米(适用于 3、4 层住宅)设置地库时的车位布置形式:a.当楼间距满足一组停车模数(16.1m)时,布置如下:2.3.2-1 3、4 层住宅地库布置b.当楼间距不足一组停车模数(<16.1m)时,应利用主楼下开间停车,布置如下:2.3.2-2 3、4 层住宅地库布置2)楼栋间距约 18m-27m(适用于 5、6 层住宅)设置地库时的车位布置形式:2.3.2-3 楼栋间距约 18m-27m 住宅地库布置3)楼栋间距约 27m-33m(适用于 6-9 层住宅)地库布置形式:a.当楼间距满足两组停车模数时,布置如下:2.3.2-4 楼栋间距满足两组停车模数b.当楼间距不足两组停车模数时,应单侧或双侧利用主楼下开间停车,车位布置如下:2.3.2-5 楼栋间距不足两组停车模数3)高层(10 层以10 层以上)住宅,a.楼栋间距满足停车模数时,车位布置如下图:2.3.2-6 高层住宅楼栋间距满足停车模数时地库b.当楼间距不足两组停车模数时,以规划最小间距40 米为例,应单侧或双侧利用主楼下开间停车,车位布置如下:2.3.2-7 高层住宅楼栋间距 40 米时地库4)当地库局部无法采用以上车位布置方式时,也可采用下图所示布置方式,但以下方式停车效率不高,应尽量避免:2.3.2-8 局部车位布置方式改变2.3.3地库与主楼分离设计,前后楼栋间距应满足停车模数与两者脱开间距之和.主楼与地库脱开间距计算方法如下:图2.3.3 主楼与地库脱开间距计算(注:当主楼和地库打桩时取值 0.4h,当主楼和地库不打桩时取值 2h)主楼南北向与地库的临界间距为 4.6 米,东西向与地库的临界间距为 3.1 米.当主楼与地库间距小于临界距离时选择两者连为一体土建成本较低, 反之选择脱开较低.2.3.4楼栋组合单元的南北轮廓线宜尽量平整,避免局部外凸占用行车道而使行车不畅通,影响停车效率.图2.3.4 楼栋单元外凸影响行车道2.3.5地库应优先布置在总平中停车效率高的范围,尽量避开停车效率低的范围.注:高效区:主楼基本平行且间距基本满足停车模数的区域中效区:主楼不平行但间距基本满足停车模数的区域低效区:小区边角等不规则区域及间距不满足停车模数的区域图 2.3.5 总平停车效率示意图2.4地库类型选择2.4.1半地下车库与全地下车库1)类型选择车库类型选择次序选择原则备注半地下车库·符合当地规范部门不计容积率的地库(包括及优先要求. 主楼地下顶板抬高的车库·确保小区出入口与市政道路能良室)顶板与好衔接. 市政道路高全地下车库其次·结合场地原始地形标高,使挖方量与填方量最小.·结合勘报,场地抬高后确保地下差小于1.5米时,地库不计容,具室底板落在持力层上,避免产生地体以当地规基处理费用. 划要求为准2外墙体总面积的25%,敞开区域均匀布置在外墙上且其长度不小于车库周长的50%)图 2.4.1 敞开式车库平面示意图备注:车库敞开区域至少应有两面墙是相对的2.4.2单层车库与双层车库1)类型选择车库类型选择次序选择原则备注单层车库优先·在能满足规划停车指标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单层车库.·若单层地库车位数满足规划要求双层车库其次有困难时,可考虑局部设计多层, 但需与局部设计机械车位进行经济比较,选择经济性较好的方案.2)控制原则,选择次序如下:图地库不同布置形式成本比较(成本结论:A<D < B < C)2.4.3单建式车库(车库与主楼地库脱开设计)或附建式车库(大底盘设计)1)类型选择车库类型选择次序选择原则备注附建式车库优先·高层建筑:优先选择附建式车库·多层建筑,以下情况采用单建式车库:1)主楼无建筑功能需要可以不设地下室时单建式车库其次2)大底盘地库使多层建筑地下室层高增高而引起成本增加或地块人防面积的增加.3)主楼楼栋间距不符合停车模数,停车效率低(见图 2.2.2-3)与主楼的核心筒相连,解决入户的同时可作为地库的安全出口,减少地面室外楼梯,降低对景观的影响.图 2.4.3-1 主楼与地库北向相连,每单元一个连通口图 2.4.3-2 主楼与地库南向相连,每栋楼一个连通口图 2.4.3-3 当楼盘品质较高时,主楼与地库南北两侧均设连通口当高层住宅单元的2 部疏散楼梯、电梯分别设置前室时,地下层应设置共用大堂,共用大堂通过连通口与地库连通.图2.4.3-42.5地库外轮廓2.5.1地库外轮廓线应尽量规整,尽量减小体形系数.例:下图2 种地库外轮廓线优化前后成本对比类型方案一方案二直角边长16.2X5.4 16.2X8.1 增加面积43.64 68.49顶、底板造价50971.5 79996.32 墙体造价-11088.2 -15277.1 设备造价14401.2 22601.7 综合造价54284.5 87320.9 单车造价54284.5 43660.5 普通地库单车造价29X2500=72500总结增加一个车位面积造价为 1244 元/m2 增加两个车位面积造价为1275 元/m22.5.2当车位能满足规划指标时,地库应避开地库周边的低、多层建筑(如底商、变配电房),可减小地库荷载,避免上部柱网对地库的停车效率的影响, 减少人防配建面积.图 2.5.3 地库避开周边低多层建筑2.6地库出入口2.6.1居住区地库坡道设置要求:停车规模(辆)规范要求设计最低要求备注出入口数量(个)车道数量(条)<25 1 1 单坡道 1 条需满足当地交通评估的要求25~501 2 双坡道 1 条51~1001 2 双坡道 1 条101~300 2 2 单坡道 2 条301~5002 2 单坡道 2 条501~10002 2 单坡道 2 条>1000 3 3 单坡道 3 条2.6.2地库坡道宽度设计:类型规范规定最小宽度(m)设计宽度(m)备注直线坡道单行单车道:3.0 4.0双行双车道:5.5 6.0曲线坡道单行一般单车道:3.8 4.0 最小内半径:ɑ≤90,r≥4m90<ɑ<180,r≥5mɑ≥180,r≥6m双行双车道:7.07.0图2.6.2 坡道转弯半径2.6.3地库出入口在总图中的优先次序a、结合小区出入口设置图 ab、设置在小区出入口附近,为减少汽车出入对小区环境造成的影响,距离小区出入口不宜超过 40 米.图 bc、当坡道必须结合住宅设置时,优先与山墙平行设置,其次平行靠近住宅的北面外墙布置,尽量避免平行靠近住宅的南面外墙布置.(图c、图d)图c图d2.6.4为减少坡道面积,应优先采用直线坡道+曲线缓坡;在场地受限的情况下可酌情采用弧形坡道.图 2.6.4-1 常用坡道形式例:坡道长度计算.平层停车地库层高按3.3m,覆土厚度1.5m,反坡高度按0.1 计算:直行坡道(坡度15%)采用直线缓坡(坡度7.5%)时长度为36.3m,采用曲线缓坡(曲线半径20m)时长度为35.7m;常规弧形坡道因弧线段的坡道为 12%,按一个弯道弧长 10m 为例,坡道整体长度比采用直线坡道时长约 2m.图 2.6.4-2 直线坡道长度计算2.6.1地库出入口应与住户适当距离并进行适当景观隔离以减弱对临近住户居住环境的影响.2.6.2地库出入口优先设置在场地标高较低处,可减少坡道长度.2.7场地竖向设计2.7.1小区内部场地标高有条件应尽量上抬.(上抬的同时需考虑的限制因素见2.3.1)图 2.7. 1 小区竖向标高示意图2.7.2覆土厚度应满足当地规划要求及管线埋设要求的下限.(管线埋设要求的下限通常为 1.2 米)2.7.3当场地在一定方向接近相同的坡度(5%以内)时,底板与顶板宜顺应地形做成相同坡度的斜板,以降低顶板平均覆土厚度.当场地高差坡度大于 5%时, 地库可设计成台地式.图2.7.3-1 斜坡式地库图2.7.3-2 台地式地库2.7.4刚需楼盘应以成本控制为主,地库顶板不宜景观堆坡.当景观需局部堆坡时,应采用轻质土回填.3主体设计3.1 停车位与通车道3.1.1原则上禁止斜列式或平行式停车.3.1.2应尽量减少竖向通道数量,边缘应尽量采用尽端式布置,尽端车道的长度不应超过 60 米.图 3.1.2 尽端式车道3.1.3地库内主要行车道应平行或近似平行于地库长边布置.图车道沿地库短边布置图车道沿地库长边布置图 3.1.3 行车道的布置3.2柱网及层高设计3.2.1平层车库柱网与层高设计表3.2.1-1 柱网及层高结构形式柱网形式梁板式无梁楼盖柱网尺寸层高柱网尺寸层高小柱网5300X4800(车道柱网6600)33005300X4800(车道柱网6600)3200长短跨柱网7800X4800(车道柱网6600)3400大柱网7800X8100 3600 7800X8100 3300表3.2.1-2 层高计算结构形式层高梁高(板厚)设备高度备注梁板式大柱网3600 900 500长短跨3400 长跨:900短跨车位:600短跨车道:800500 风管在短跨车位上空布置,长跨梁遇风管上翻小柱网3300 600 500无梁楼盖大柱网3200 350 650 风管下布置补偿喷淋小柱网3150 300 650备注:车库净高 2200图 3.2.1-1 梁板式结构大柱网、大小跨柱网地库层高及管线布置示意图图 3.2.1-2 梁板式结构小柱网,无梁楼盖地库层高及管线布置示意图3.2.2机械车库柱网与层高表3.2.2-2 层高计算结构形式层高梁高(板厚)设备高度备注梁板式大柱网4500 梁高 900 喷淋管穿梁长短跨4100 板厚 300 200 喷淋管穿梁小柱网4100 板厚 300 200 喷淋管穿梁无梁楼盖长短跨4200 400 200 小柱网4100 300 200备注:双层机械车位设备净高要求 36003.2.3车库综合结构成本比较单层汽车库结构成本分析柱网8.1*8.1 8.1*(2*5+6.7)5.4*(2*4.8+6.6)楼盖形式大板大板( 高强钢筋)十字梁十字梁(高强钢筋)一道次梁两道次梁无梁楼盖无次梁带次梁结构层高(m) 3.80 3.70 3.80 3.80 3.90 3.90 3.40 3.70 3.80 3.50含钢量(kg/m2)107.6098.00 107.44 96.33 105.36 103.53 102.92 91.21 90.40 78.54含砼量(m3/m2) 1.090 1.077 1.044 1.044 1.028 1.034 1.094 0.924 0.927 0.811模板含量(m3/m2)2.014 1.948 2.305 2.305 2.206 2.323 1.696 2.041 2.132 2.026土方开挖深度(m) 3.80 3.70 3.80 3.80 3.90 3.90 3.30 3.65 3.75 3.40抗拔桩用量(m3/m2)0.00953 0.00734 0.01344 0.01344 0.01783 0.01736 00.01585 0.018880.01512综合造价(元/m2) 1521 1483 15351507 1514 1521 1432 1357 1373 12211、层高:两道次梁布置最高,无梁楼盖最小2、含钢量:大板最高,小柱网最低3、含砼量:无梁楼盖最高,小柱网最小4、模板含量:两道次梁最高,楼盖最低5、土方开挖量:两道次梁最高,无梁楼盖最低6、抗拔桩用量:无梁楼盖不需要,带次梁的长短跨最高7、综合造价:十字梁最高,小柱网最低结论:1、售价较低的刚需产品,优选双向小柱网车库,停车方向柱距 5300,柱宽度 400 为主,个别柱宽 450;2、非刚需产品,优先选用大小柱网,例如 7.8*(2*4.8+6.6);3、原则上禁用双向大柱网.3.2.4当地库层高满足设备房净高要求有困难时,即使为多层地库,也应禁止设备房两层通高,应局部底板下沉.图 3.2.3 地库局部下沉满足设备房净高3.3防火与疏散设计3.3.1防火分区面积应用足规范规定的防火分区面积上限,减少防火分区的数量.一般而言,当N=S/4000 或N=S/4000+1 时,可判定自走式汽车库防火分区数量基本合理.当N=S/2600 或N=S/2600+1 时,可判定机械式汽车库防火分区数量基本合理.(当防护单元与防火分区相结合时需结合具体项目确定)N:汽车库防火分区数量S:汽车库面积3.3.2防火分区轮廓宜尽量平直方正,防火分区的分隔墙长边应沿主要行车道方向布置、短边垂直向车道布置,以减少防火墙的长度与防火卷帘的数量.图 3.3.2 防火分区分隔墙与防火卷帘布置3.3.3应尽量利用主楼楼梯作为人员疏散楼梯,当数量不足或疏散距离超出规范要求时,可设置出地面的疏散楼梯,相邻防火分区宜共用(需与当地审图部门沟通).图3.3.3 地库疏散出口布置3.3.4双层地下车库上、下层防火分区的排风机房应对齐,以减少出地面送排风井的数量,进而减低对小区环境的影响.3.4流线设计3.4.1车行出入口宜正对主要车行道而不通过转弯进入主要车行道,当必须转弯进入主要行车道时,坡道与行车道之间宜留有转弯空间.坡道正对主要行车道坡道转弯进入行车道图3.4.1 坡道与主要行车道的关系3.4.2地下车库设计时应考虑行车转弯视线,避免转弯处有障碍物遮挡.如防火分区隔墙应退让行车转弯处,影响行车视线的隔墙应改为卷帘;设备房及楼电梯间的设置应退让行车道转弯处.图 3.4.2 行车道转弯处应视线通透3.4.3当为双层车库时,层间坡道宜临近负一层坡道出入口处,减小对通过层的影响,设置方式如下图:图 3.4.3-1 坡道上下叠加设置图 3.5.3-2 下负二层坡道与负一层坡道邻近设置图 3.4.3-3 坡道直接从地面下负一层和负二层3.4.4机械车库存在前后列停车时,如验收时机械设备可不到位,则疏散口、设备用房等应避开转换为平层车库的车道设置,兼顾转换的可实施性及停车效率.图 3.4.4 机械车库转换平层车库3.4.5应控制地库与主楼的高差,地库与地下大堂(或电梯厅)采用缓坡与地下大堂连通.地下大堂做法参见《XX住宅设计统一技术标准之双大堂设计指引》.3.5采光通风设计3.5.1地下车库应采用通风采光天井(采光带)或下沉庭院进行自然补风,以减少或取消机械补风系统设置,并可进一步减少机房面积,同时可减少车库建成初期的返潮结露现象.3.5.2采光井、下沉庭院做法参见《XX住宅设计统一技术标准之地下车库采光井、下沉庭院设计指引》.3.6设备用房布置3.6.1车库内设备用房宜设置在不影响停车的灰色空间.图3.6.1-1 利用坡道下方及周边不规整区域设置设备用房图3.6.1-2 利用主楼下方及周边不规整区域设置设备用房3.6.2小区开闭所、变配电房,在当地供电部门同意的前提下,优先考虑设于地下车库内.当地下室为双层地库时,开闭所、变配电房应设置在地下一层;当地下室为单层地库时,开闭所、变配电房的地面应在地库地面标高基础上抬高,具体要求征询当地供电部门.图3.6.2 开闭所、变配电房底板、顶板抬高处理方式3.6.3消控室设于地下车库(地下一层)时,需经当地消防部门同意,且疏散门应直通室外或安全疏散楼梯(尽量与主楼的楼梯间合用).3.6.4消防泵房设于地下车库时,疏散门应直通室外或安全疏散楼梯(尽量与主楼的楼梯间合用).3.6.5设备用房应按规范和当地规定的最小尺寸进行布置,不可随意放大.1)风机房的合理尺寸:2)10kv 地下中压开关站、地下公变配电室常用规模及建筑面积参考表:还需与当地供电部门确认,所标注尺寸为净尺寸.10Kv 地下专变配电室常用规模及建筑面积参考表:3)消防泵房(水池)、生活泵房(水池)应根据水专业计算确定.3.7出地面风井3.7.1 排风井的排风口应距地 2.5 米,当其距离人员活动场所 10 米(或未正对人员活动场所时)可不受此限.为将排风井对景观的影响减至最小,设置方式如下:1)排风井可考虑贴除卫生间外其它处均未设门窗的山墙布置或与出地面的疏散楼梯、坡道等结合设置.图 3.7.1-1 出地面风井布置(一)2)排风井结合景观构筑物设计.3)排风井范围景观堆坡,植物遮挡,弱化对景观的影响.图 3.7.1-2 出地面风井布置(二)3.8地库顶板3.8.1为降低顶板荷载,室外消防车道和消防登高场地应尽量避开地库顶板范围布置;若必须布置在顶板上,应根据地库柱网微调消防车道及消防登高场地,减少地库顶板上考虑消防车荷载的跨数.通常消防车道只应占据一跨柱网,消防登高面只应占据两跨地库柱网(车道转弯处除外).图 3.8.1 消防登高场地与地库顶板梁跨对应3.8.2顶板若设计上翻梁时,应在一个方向设计,且上翻梁宜同排水方向布置;否则需在梁上合适位置预留Φ50的过水洞,洞底标高同板面,梁上翻高度至少≥300.(下图所示,优先选择图 a)图a 梁方向与排水方向相同图b 梁方向与排水方向垂直图 3.8.2 地库顶板反梁及预留孔3.9地下大堂立面设计3.9.1地下大堂的单元门外侧应设置单元号和门禁系统.3.9.2地下大堂的立面风格应同地上大堂一致.3.10地库分色及导识系统3.10.1 地库分色及导识系统详见《XX管、线及地下车库区域分色标准指引》、《 BIM 实施导则 V2.0》.3.11地库B I M设计3.11.1 所有地库均需均需做 BIM 设计.3.12构造做法4排水与景观设计4.1 排水设计4.1.1地库每个防火分区内两端隐蔽位置布置集水坑,每个防火分区内一般布置2 个.集水坑之间由浅沟连接.在集水坑周边 1.0m 范围内找坡,坡度为1%.当为双层车库时,集水坑设置于地下二层,地下一层采用地漏排至地下二层集水坑.图 4.1.1 地库排水示意图4.1.2坡道出入口处应设置不小于出入口和坡道宽度的截水沟和耐轮压沟盖板.出入口的坡道外端应设置防水反坡.通往地下的坡道低端应设置截水沟;当地下坡道的敞开段无遮雨设施时,在坡道敞开段的较低处应增设截水沟.图 4.1.2 坡道截水沟设置4.1.3地库顶板常用排水形式:1)找坡+卵石(碎石)疏水层适用项目:单建式地库,地库顶板沿排水找坡方向距离较小,雨水可直接排入顶板周边绿地图 4.1.3-2 地库顶板找坡+疏水层排水2)找坡+盲沟或盲管+卵石(碎石)疏水层适用项目:大底盘地库顶板, 地库顶板直接找坡排水至顶板周边时距离过长而导致找坡层太厚、顶板荷载太大.盲管排水的造价低于盲沟排水.图 4.1.3-2 地库顶板找坡+盲沟、盲管排水3)排水板排水适用项目:所有地库,但造价较高.当地库顶板排水要求较高时,可采用排水板与盲沟结合的排水方式.4.2景观设计4.2.1大型景观水池、景观构筑物应尽量避免跨越地库因沉降不均而造成的破坏.4.2.2顶板上种植土宜采用轻质营养土,种植大型乔木位置宜与结构柱位对位. 4.2.3高档产品地下车库如有必要,可结合建筑空间及景观规划的要求,在车库的侧面或顶面局部打开,将景观引入地库.图4.2.3 单元出入口的地下采光井及其绿化4.2.4分离式地库可利用其与主楼之间的空隙局部设计为采光带,并进行适当绿化.图4.2.4 景观庭院4.2.5高档产品地下车库出入口坡道在成本限额内,可结合景观统一设计,确保小区整体景观效果.图4.2.5 地库出入口扩大后引入阶梯绿化4.2.6地库出入口坡道应尽量避开景观主轴,以免影响整个主轴效果.同时应与景观主轴留有空间,可用绿化进行美化、遮挡.5 人防工程5.1 人防规划5.1.1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尽量减小人防地库的应建面积.例如:新建 10 层(含)以上或者基础埋置深度 3 米(含)以上的民用建筑,按照地面首层建筑面积修建 6 级(含)以上防空地下室;而对于基础埋深小于 3 米的多层建筑,则按地面总面积的 3%-5%配建人防地下室,因此在具体设计时,地库应避开多层区或将基础埋深控制在 3 米以内.(具体规定以当地要求为准)图 5.1.1-1 多层建筑主楼地下室与地库高差较时的连通方式当为控制主楼基础埋深而导致主楼地下室地面与地库地面高差过大时,主楼与地库的连通可采取以下方式:图5.1.1-2 主楼地下室与地库高差较大时的连通方式5.1.2自建人防工程时,应依据当地人防主管部门规定,争取配建低等级、常规功能人防.人防战时功能优先选择顺序为:6 级物资库、6 级二等人员掩蔽所、5 级专业队队员掩蔽所、6 级医疗救护站、5 级专业队装备掩蔽所.5.1.3当项目分期实施时,在当地人防政策允许的前提下,人防区域应后置,降低前期成本投入.5.1.4对于人防的缴费和配建政策进行经济测算,并与民防局沟通,争取按最优化的方案办理人防批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