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海参对于水域条件要求严格,目前海参产业的养殖与生产地区仍然以原产地海域为主,产值主要以大连和山东两地为主,福建近两年增长速度较快。
自2003年开始,海参总产量大概以每年11%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如下图所示:2011年中国海参产量进一步扩大,预计将突破12万吨。
未来3-5年中国海参产量增长率将会继续维持在10%-13%之间。
从需求层面来看,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我国的GDP保持每年10%左右的增长,即使在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8年,GDP 仍然为8.7%高速增长。
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和养生消费观念的兴起,海参消费量逐年增大,对海参的需求不断增加。
根据原本品牌营销机构的观察,海参价格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上升通道,受消费需求的增加的影响,2011年初山东青岛、威海等地海参价格普遍涨幅在20%以上,部分涨幅甚至高达40%。
在威海地区,60-80头(每斤)的干海参批发报价为2200-2300元/斤,30-40头(每斤)的干海参报价在2400-2800元/斤左右,均较春季上涨了300元/斤左右。
价格上涨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减产的影响,主要还是来自于消费需求的增加,海参消费开始向内地市场蔓延。
海参市场的发展趋势是向品牌化运营的方向发展,一些缺乏品牌的海参企业开始调整战略,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强化终端销售市场,走品牌化运营道路。
原来的区域市场混乱竞争的格局被打破,尤其是第一梯队獐子岛、棒棰岛已经初步奠定高档海参品牌的形象地位,第二梯队的品牌竞争尤为激烈处于混乱竞争阶段,混乱是恰好是中国市场最大的机会所在,越是混沌、迷雾中,越是蕴藏着巨大的机会。
从2011年海参消费状况来看,海参消费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升级和养生消费观念的形成,海参消费需求不纵观中国海参产业,海参产业发展迅速,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参企业介入,海参产业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尤其是在海参原产地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
在基本维持现有的产业和市场格局之下,中国海参产业未来的竞争将在品牌层面、产业层面、营销模式、资源整合以及企业软实力方面展开角逐,进入下一轮产业的洗牌。
断增加。
育苗水平不高,技术缺乏稳定性在育苗技术上,大连海参苗业在地域环境优势的前提下,也在积极地开发新的育苗技术。
追求更高存活率、更优质的原生海参苗。
其主要运用的技术为海上网箱生态育苗。
普通的育苗技,由于育苗室培育苗种有一定局限性,出现了越冬费用大、成本高、易得病、成活率低,土地、能源浪费等问题,同时也达不到国家对食品安全方面的绿色、环保、生态要求。
虽然先进的育苗技术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但是育苗技术的发展与优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幼体发病死亡率,整个育苗过程中基本不投药,培育的苗种体质健壮、不易得病、成活率高、接近于生态苗。
这不仅为经营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大大地节省了土地、能源等自然资源。
从海参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分工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基于产业链竞争的核心。
下游的旺盛需求,将会进一步催生大连海参苗种产业的发展,海参苗种价格的上涨将成为主流趋势,部分掌控技术和具有战略眼光的苗种企业将扎根海参苗种,不断做精做细,建立上游苗种资源的掌控能力。
在深度营销全产业链的竞争下,一些大品牌开始自己掌控上游资源,加强育苗的管理,与专业育苗企业推动海参产业上游的变革。
海参苗对产业链也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海参的整个产业链中,苗种成本只占养殖成本的5%到7%。
但是健康优质的海参苗种是整个产业链的开端。
海参苗种产业处于海珍品养殖行业的上游行业,海洋苗种业的发展,决定着下游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状态,直至影响着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海参产业链的四维度之说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
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从上图可以看出,产业链是一个思维度的概念。
海参苗在这四个维度中,均占据了主要地位。
在空间链而言,海参苗的出处是以大连为起点向外辐射,围绕中心来体现社会型产业链的空间链部分;从企业链而言,海参苗作为海参孕育的开端,也就牵连了一系列的海参产品的上下游延伸;从价值链而言,控制好海参苗的价格,意味着下游的一系列产业的盈利控制;从供需而言,海参苗作为所有海参产品的初段,更加占据者主导地位。
良好的海参苗种对产业链来说,不但可以缩短养殖时间,提升产量,提高上市规格,还可以节省饲料、水电、塘租、人工等的费用,有利于创造好的经济效益。
海参从养殖场到市场,是产品品质与营销体系双重作用的过程。
海参市场,在拼品牌、拼价格的基础上,海参产品的优质程度同样也是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而决定海参最终品质的因素,最终也要归结于优良的海参种苗。
由此可见,优质的海参苗种是每个企业的立身与参与竞争的根本,能否把握住海参种苗质量这道关口,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大连海参据统计,目前大连市海参养殖面积56万亩,其中万亩连片海参养殖池塘达到12个,年产量为1.1万多吨,实现养殖总收入达12亿元。
随着产业的重新调整,海参生产结构和布局从过去的南部海域向北三市一县一区海域转移,海参养殖热又一次升温。
北三市主要是指庄河、瓦房店、普兰店,一县主要是指长海县,而一区则指大连经济开发区。
早在2007年庄河市海参养殖面积已达15万亩,并保持每年以13%的速度进行增长,其中海底底播面积占53%,圈养面积占47%。
海参养殖业已成为庄河市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辽瓦房店市也把海参作为渔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品种,并全力建设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带。
目前海参增养殖已成为瓦房店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增养殖面积达13万亩,年培育海参苗种7-10亿头,年产鲜参1700吨,产值1.7亿元。
目前,瓦房店已改造和新建港圈养参面积3万亩,总规模达到6万亩。
长兴岛、仙浴湾、三台、谢屯、交流岛等乡镇实行高标准连片开发,养殖规模都在7000亩以上,其中交流岛等乡2003年就新上1万多亩。
通过培育典型和示范引导,涌现出永嘉、玉磊、华瀛、壹桥、兴世、大洋、海兴、长兴岛镇养殖公司等20多家从事海参生产经营加工的龙头企业。
普兰店市目前海参养殖面积和养殖水平在大连市位于前列,养殖面积与产出与其他两市形成抗衡,联合形成了海参养殖的北三市区域。
长海县是大连海参养殖重点区域。
据不完全统计,长海县生产经营海参业户数百家,海参底播30万亩,年产海参3000余吨,总产值6亿元。
但目前海参自然繁殖和底播是长海两大生产模式。
以个体经营为主、业户分散、各自为战。
而大连海参养殖的另外一个重点区域便是大连经济开发区,先天的养殖优势,再加上以技术为依托,大连经济开发区的海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大连海参企业、业户超过1000家,无论是港池养殖,还是底播增殖,生产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涌现出了像獐子岛渔业集团、棒棰岛海参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专业海参养殖企业。
拥连专注于海参种苗的壹桥苗业也开始跻身海参养殖。
2011-2012大连海参收购价格及趋势在中国海参格局的大环境下,2011年大连海参收购价格呈现微妙的格局。
海参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市场对海参产品的接受度日益提高,海参市场呈现出一片红火的销售景象,供不应求也是客观上推高海参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养殖规模的全国化,海参收购在11月份呈现出一种非常微妙的格局。
数据来源:通过各大海参信息行情网站整理得出2011年大连活参的收购价格总体维持在80-120元的价格区间波动,出皮率主要在50%-60%之间,与去年相比,海参的收购价格涨幅在15%—20%左右。
大连海参春季受福建海参的影响较大,价格波动比较剧烈,受天气影响和节假日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大连海参收购价格持续上涨,野生海参收购价格攀升至140元/斤,较去年同期上涨了30%。
在五月中旬,受海参集中上市的影响,价格开始回落至80元附近,达到全年的最低点。
大连海参收购价格在上半年整体呈现先涨后跌的走势。
今年下半年,大连海参收购价格在五月见底以后开始一路攀升,通过在7月-8月在95-100元之间的横盘短期震荡,继续上行并一度突破120元的均价,本应在捕捞旺季出现的价格回落却出现年度峰值,这一价量背离的现象成为海参价格变动的典型,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加工企业囤货抢货成为导致价格上涨,往往销售旺季与价格同时到达顶峰。
由于原料的价格上涨,圈里的海参的收购价每斤达到100多元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数据来源:通过各大海参信息行情网站及海参行业专业人士数据整理得出通过对比2010年与2011年春季大连各海参产地价格分析,2011年在价格上比2010有小幅上涨。
獐子岛产海参价格波动较大,獐子岛海参价格与在其他产地海参价格发展趋势背离,与去年相比,价格下降了近一倍之多,但在2010年秋季,獐子岛海参的价格基本上回落到140元的平均水平,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连海参的收购价格仍然趋于理性,处于小幅增长的市场态势。
山东海参市场状况原本品牌营销机构研究中心供稿伴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日益关注,海参产品在市场中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2011至2012年度,山东海参养殖业发展迅速,海参养殖面积突破70万亩,年产量已经突破7万吨,产品产值过130亿元。
到2011年11月,海参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大,导致部分品牌产品供不应求,大多数产品也不缺乏销路。
这样的情况,导致海参价格因季节性上涨后,再次出现了小幅的波动。
一些经销商表示,海参的市场需求较2010年,扩大了不少,和十年前相比,更是不知增加了多少。
山东海参各个品牌之间现差异化不明显,这使得山东海参市场缺乏生机,没有张力。
至今,山东海参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真正形成知名品牌走出山东覆盖全国,山东海参自身发展也没有形成整体品牌意识,仅是盲目扩大产量以规模取胜。
品牌的缺失造成了山东海参今天撑不起全部山东市场,又难以走出山东。
产业发展紊乱,原产地优势缺失山东海参的发展其实是有一定原产地优势的,但济南的海参市场已经逐渐成为滥市,价格低,质量差,大量的加糖、加盐,国外海参的加工品充斥市场。
山东沿海的海参企业,迫于竞争压力,质量不断下降。
山东海参如不及时调整市场结构和发展方向,仅仅依靠粗放型规模增长,放任无序、混乱的市场竞争,海参势力分化,市场结构隐患山东海参分化为两个阵营,一个阵营是济南为核心的运营阵营,特点是有区域品牌无持续品质;另一阵营是以青岛、烟台、威海为核心的养殖、加工阵营,特点是有原料产品无价值品牌……渠道混乱,产品来源存在隐患首先是山东海参的养殖方式存在安全隐患……其次,山东的海参市场扩大,直接导致山东大量的海参运营商在福建、江浙沿海养殖、收购海参……产业链脱节,附加值流失按照产业链“微笑曲线”理论,产业链价值最集中的区域在于价值链的两端——研发与品牌,而普通的产品生产则是产业链中附加值最低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