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海参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海参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海参行业分析报告2018年1月目录一、海参简介:兼具传统美誉、现代科学依据的滋补珍品 (3)1、传统美誉:“参补”源远流长 (3)3、消费认知:进补习俗多见于传统海参产区 (6)二、供给面分析 (7)1、时间序列视角:目前处于供给弹性释放的阶段 (7)(1)第一阶段:“三市供应”阶段(2007年以前) (7)(2)第二阶段:“南参、西参”技术突破,大棚参缩短养殖周期(2008-2012) (9)(3)第三阶段:技术突破、驯化持续,供给弹性仍在变大的过程当中(2018-) (12)2、地区序列视角:各个海参养殖城市供给弹性分析 (14)3、供给面变化之13年视角:13年供给大年几成定局 (23)三、需求面分析:外延增长仍在蓄力,内涵增长随周期而动 (27)1、外延式需求增长:南方市场逐渐打开局面,但规模仍然较小 (27)2、内涵式需求增长:高Β值特征明显受经济景气下行影响较大 (29)四、投资建议及主要企业简况 (32)1、壹桥苗业:捕捞面积增加拉动高增长仍将持续 (33)2、好当家:13年仍处于放量周期之中 (34)3、獐子岛:收获面积14年翻番,亩产提高仍需时日 (35)一、海参简介:兼具传统美誉、现代科学依据的滋补珍品1、传统美誉:“参补”源远流长海参誉为传统海八珍之一。

海参是众多海产品当中,誉为“海八珍”的产品之一,目前全世界拥有海参种类约1200 多种,我国记载的海参有100余种,可食用的约20 种。

其中刺参、乌参、乌元参、梅花参等经济价值较高。

通常俗话所说的海参指的是刺参,刺参也称“沙噀”。

刺参科。

体圆柱形,长20-40 厘米。

前端口周生有20 个触手。

背面有4-6 行肉刺,腹面有3 行管足。

体色黄褐、黑褐、绿褐、纯白或灰白等。

海参喜欢生活在水流缓稳、海藻丰富的细沙海底和岩礁底。

夏季水温高时会夏眠。

环境不适时有排脏现象。

海参再生能力很强,损伤或被切割后都能再生。

其它的我国较为主要的海参品种包括梅花参、光参、海棒槌、海地瓜等,但其品质、经济价值与接受程度都不如刺参高。

古书中的海参:海参的食药两用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国人就把海参作为一种滋补食品和中医药膳,许多古代医书也详尽地记载了海参的养生补益功能。

《食物本草》、《本草从新》、《本草纲目拾遗》、《不药良方》、《食物宜忌》、《五杂俎》、《随息居饮食谱》等都记载过海参养生及药用功能。

我国多部古书对海参进行记载。

我国最早有关海参的记载见于三国吴国沈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土肉正黑,如小儿臂,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炙食。

”其中,“土肉”即指海参,清楚的记载了海参的形状、大小、颜色、身体特征、棘的数目及食用方法。

到了南北朝时,海参一跃成为宴席之珍品,有晋人郭璞的《江赋》为证,他将“土肉”和“江珧柱”、“石华”等名贵食品相提并论。

明代《五杂俎》记载:“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此时海参被列入皇室贡品和御膳中。

以后记载渐多,如《闽小记》、《本草从新》、《调疾饮食辨》、《清稗类钞》等均有所记载,清朝后期海参被列入“海八珍”之中,成为筵上珍品。

古书记载中多提及海参养生作用。

明代出版的《食物本草》一书中,作者姚可成指出:海参有主补元气、滋益五脏六腑和祛虚损的养生功能。

清代《本草从新》、《本草纲目拾遗》等中药典籍则将海参列为补益药物。

根据吴仪洛等概括:海参性温味甘咸,入心肾经。

有生百脉血、补肾益精、壮阳疗痿、除劳祛症、滋阴利水、补正软坚和通肠润燥等多种功能。

以食疗闻名于世的《随息居饮食谱》曾记载:“海参,滋阴、补血、健阳、润燥、调经、养胎、生脉血、治下痢及溃疡,病后衰老弱孱。

”清代名医叶天士、吴鞠能以治温病为专长对阳明温病以加味海参的新家黄龙汤为主治,突出了海参补液和通络作用。

在很多的养生古籍中,海参均被推崇为养生佳品,在《五杂俎》中有关海参的记述中,因“其性温补,足敌人参”而得名,就足以反映海参的食补品性。

我国参补传统多缘于中医。

中国人吃海参、吃燕窝、进补人参、动物鞭具,源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历代医人综合中草药和动物性药物的功效,提出了“扶正补虚、补肾壮阳、滋阴补血”的食疗原则,海参就被定位为海产中大补食品。

正是因为海参与中医的滋补理论挂钩,造成了中外对海参的认识差距,西方很少有人吃海参,因为中医中的“气血”等概念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海参是非常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与渊源的食品之一。

2、现代科学:海参含多种营养物质,及多样的活性成分海参的成分。

海参营养非常丰富,干参当中,有50.2%为蛋白质,另外,海参脂肪含量很低,仅为0.8%左右,此外海参包括大量的微量元素,海参蛋白质是由18 种氨基酸组成,其中8 种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

海参拥有丰富的活性成分,研究显示,这些活性成份对抗癌、抗菌等均有一定的益处,海参的功效正在逐渐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

近年来,有美国学者从海参中提取出一种特殊的物质,即海参毒素,这种化合物能够有效抵制多种霉菌及某些人类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海参还含有多种活性成分。

其中海参皂苷大都具有强烈的生理活性,这些生理活性包括:抗肿瘤作用、抗真菌作用、抗放射作用、细胞毒性作用及抗胆碱作用等;而海参多糖具有抗肿瘤和诱导血小板凝集等生理活性。

除此之外,海参还含有活性肽、糖蛋白、活性钙等,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

3、消费认知:进补习俗多见于传统海参产区辽宁,山东部分沿海地区有数九吃参的传统,其它地区则并不明显。

我们了解到像大连、青岛等地有比较浓厚的参补传统,即数九吃参,从冬至的次日开始,九九八十一天,每日一参,但也限于收入较高的人群与当地人群;但在其它区域尤其是非传统海参主产区,数九吃参的传统要弱很多;同时我们注意到,作为海参进补,多围绕着传统海参主产区,以鲜参进食为主,因此作为居民惯性消费海参目前仍然是以充足的鲜参而非干参为前提的。

根据我们调研的海参主产区情况来看,“男吃海参,女吃鲍”的观点在当地较为深入人心,虽然从现代营养学的看法来看,二者对男女并不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但人们普遍认同海参具有壮阳、补肾、益精的作用,而鲍鱼则具有滋阴、润燥、养肝、美容的功效。

此外,海参被当作补品用来强身健体,当地人认为秋冬进补,可以预防感冒,有买海参的钱权当抵消医药费的观念。

二、供给面分析1、时间序列视角:目前处于供给弹性释放的阶段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来分,海参养殖发展阶段包括:集中于渤海湾入口海域养殖― ― 2005 年前后“南参”、“西参”等进行试养― ― 2008 年前后“南参”、“西参”开始规模化养殖― ― 2018 年以来快速放量― ― 未来预计将随着参苗技术突破、新适养海域的不断出现,产能壁垒进一步降低(1)第一阶段:“三市供应”阶段(2007年以前)大连、威海、烟台占据全国海参供应的90%以上。

根据地方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 年,大连市产量达2.5 万吨,此外,威海、烟台产量达到2.85万吨、1.87 万吨,三个渤海湾入口主要城市占据全国海参产量的93.14%。

其它海域条件限制并不适宜海参养殖:影响海参生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影响最为直接、迅速的包括温度、盐度、疾病等,海参生性娇贵,如若遇到高温、盐度不稳定则很容易大面积死亡。

东海、南海水温偏高,渤海湾附近海域盐度不够稳定,因此在2007 年以前海参的养殖仍然限定在三市区域。

养殖海域条件限制:水温、盐度、PH、清洁度影响。

海参最适生长温度在10-20 度(超20 度夏眠,低于5 度不生长),盐度为28‰~34‰,PH 值在8 左右,清洁度要在60%以上等等。

(2)第二阶段:“南参、西参”技术突破,大棚参缩短养殖周期(2008-2012)东参西养。

在2003-2008 年,在渤海湾西部海域养殖海参曾多次被否定,例如东营,在自然海域中没有海参这种生物,很多渔业专家认为不具备养殖条件。

渤海湾西部海域养殖的主要问题在于盐度、水质,但是经过4-5年的驯化、技术上的不断改良,“西参”于2008 前后开始大规模增长。

渤海西部海域海参养殖主要问题。

第一是盐度不稳定,变化较大,由于海参对盐度变化特别敏感,据我们了解,海参在对海水盐度适应以后,如果盐度剧烈变化超过5‰,则会造成大量死亡;第二是单细藻过于丰富,超过了海参适合生长的密度;第三是水质浑浊,透明度较差。

第四是底质问题,海参须附着在礁石生长,如果是泥质海域则容易陷入其中影响生长。

技术改良与持续驯化克服养殖限制。

为克服盐度的不稳定问题,采取了虾池养殖的方法,人工干预保持盐度的稳定;另外,针对水质的问题,采用贻贝吊养,净化水质的同时,也解决了单细胞藻过多的问题,起到了水质提升的作用;针对海域细沙底质、礁石驻足的要求,则用石头造礁,后来改用瓦片,现在用遮阳网,逐渐减少成本。

除此之外,我们了解到,逐步驯化,对新海域适应也是突破养殖限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起而言,经过4-5 年的驯化与技术改良,在养殖户、当地政府、水产技术专家的配合下,海参成功实现“东参西养”,克服了传统的盐度不稳定限制,包括丹东、东营、营口、昌黎、乐亭、潍坊等多地开始成为海参养殖的新的增长区域。

北参南养。

同样是在2003 年非典事件以后,从2004 年开始,北参南养就在霞浦等地开始试验,北参南养的核心问题在于海水温度,参苗无法在南方育苗、保苗,海参无法在夏天时的高温海域生存,但随着“北参南迁过冬”的养殖方式逐渐成熟,2008 年开始大规模发展。

北参南养的主要问题。

南方水温过高,据我们了解,要到11 月水温才会到20 度以下,一直持续到次年4 月份,而在5-10 月份,海水温度都高过20 度,最高甚至能到30 度左右,过高温度下不管是育、保参苗,还是养成参都将难以存活。

“北参南迁过多”应对高温问题。

冬季到来,北方水温过低,海参不生长,南方养殖户(也有部分北方养殖户来到南方养殖)于11 月份,从北方采购大苗(8-15 头)到南方,此时南方水温适中,养殖4 个月左右,于次年3-4 月份上市。

目前这种模式已经较为成熟,据了解,霞浦2011 年产量达到1.5 万吨,已经占到了全国产量的10%,仅下浒镇的养殖规模就是2018 年的6 倍多,达2 万多个网箱,显示了南参的快速发展态势。

大棚参。

由于海参对温度的敏感性,一年实际生长的时间不到半年,剩下一半多的时间处于休眠状态,目前海参养殖周期一般在2-3 年,但实际生长的时间只需1 年左右的时间,近年来兴起的大棚养殖海参利用深水,因为这部分海水拥有较为恒定的温度、盐度,为此往往要打一口几十米的井,利用深层地下海水人工创造了一个四季皆宜的海参生长坏境,使得海参养殖的周期变短,增加了海参供应的能力。

目前仍然存在的限制海参放量的因素:参苗育苗技术、成参品相仍然是进一步增加供给弹性的两道门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