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饮食文化概论试题2

饮食文化概论试题2

《饮食文化概论》结课试题一单项选择(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古代最早煮粥的炊具是 B 。

它开始了蒸煮这种中国传统烹调方法。

A 鼎B 鬲C 豆D 釜2.我国严格意义上的烹饪开始于 B 。

A.陶器使用B.以火熟食C.海盐调味D.燔谷成熟3. 皇帝笃信佛教,严禁僧人食肉,从此全国佛寺一律素食,广大在家信徒亦竭力效仿,在全社会形成了素食风气的朝代是 DA.西汉B.东汉C.西晋D.南北朝4.“钟鸣鼎食”是指 B 的饮食文化特征。

A 新石器时代 B青铜器时代 C 铁器时代 D 瓷器时代5.菜肴的配色方案中,不同的颜色给人的心理感觉不同,其中给人清爽不腻的是()A.清一色搭配B.对比色搭配C.多种颜色搭配D.冷色调搭配6. 强调“长生不老”的饮食文化观的是A.儒家B.释家C.道家D.医家7.“佛跳墙”的创始人是 C 。

A 、文思和尚 B、高贵有 C 、郑春发 D、丁宝桢8.《随园食单》的作者是清代文人 CA.李渔B.李调元C.袁枚D.徐珂9.元代忽思慧的饮食专著在继承我国古代饮食学的经验上,第一次从营养学的角度提出了关于身体健康的重要观点,这部著作是 A .A 《饮膳正要》 B《千金食治》 C《神农本草》 D《宋氏养生部》10.《黄帝内经》中提到一种古老的酒,是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即 AA.醴酪B.猿酒C.秬鬯D.醍醐1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语出自 AA.《老子》B.《论语》C.《墨子》D.《孟子》12.“为腹不为目”的饮食观是 B 提出的。

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庄子13.从饮食文化的角度看,指膳食结构的理论是。

A 五味调和 B药食同源 C 养助益充 D 以脏补脏14.中国烹饪的核心理论是 A 。

A 五味调和 B本味论 C 气味阴阳论 D 适口论15.《周礼•天官》要求“凡和,春多 C ,夏多,秋多,冬多”A 酸甘辛苦B 酸苦甘辛C 酸苦辛甘D 苦酸辛甘16.中国古代将烹饪风味流派称为 BA.帮口B.菜系C.道口D.风派17.古代礼仪中,堂上座次排位时以 A 为尊。

A.东向 B.西向 C.南向 D.北向18. 以脏补脏理论是由 A 创立的。

A 忽思慧B 孙思邈 C葛洪 D 陶弘景19.“蟹粉狮子头”是属于 D 菜系的名菜。

A 鲁B 粤C 川D 苏20. 把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饮食描写推向了极致的、堪称饮食文化百科全书的名著是 BA.《西游记》B.《红楼梦》C.《水浒传》D.《三国演义》21. 我国“围坐合食”习俗是在C完全形成。

A 周代B 秦汉C 唐代D 宋代22. 与道教有关的食俗是 C 。

A 过午不食B 守斋月C 辟谷D “药食”23 以下食物中不是伊斯兰教禁食的食物是 D 。

A马肉 B驴肉 C狗肉 D兔肉24 鲁菜系的代表菜之一是 C 。

A.清蒸鲫鱼 B.干烧岩鲤 C.九转大肠 D.松鼠鳜鱼25.相传,豆腐的发明者是 B 。

A 宋徽宗赵佶B 淮南王刘安C 齐桓公D 汉武帝26. 中国人衡量食品质量的第一标准是 CA.色泽B.形状C.营养D.味道27.以下不属于佛教禁用的“五辛”的是 C 。

A蒜 B葱 C 辣椒 D韭菜28.“馒头”一词的创始人是 A 。

A黄帝 B女娲 C诸葛亮 D盘古氏29. “冬至吃饺子不会冻掉耳朵”的传说来源于神话故事。

A盘古开天地 B女娲造人 C女娲补天 D夸父逐日30. 面条是历史久远的传统食品,汉代人刘熙在其《释名》一书中把面条称为 A 。

A.汤饼B.胡饼C.蒸饼D.烙饼31 筷子由“箸”改称为“筷子”主要缘于 B 。

A吴中一带方言 B吴中一带的忌讳 C 白话 D 别称32. 中国最古老的饮料酒是 B 。

A.葡萄酒B.黄酒C.白酒D.啤酒33. 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我国蒸馏酒始于 C 。

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元代34.据清代郎廷极在《胜饮篇》中记载,适宜饮屠苏酒的良辰美景是。

A.元旦B.立春C.立秋D.中秋35.在古代饮酒的礼仪中,主人向客人敬酒后,给主人斟酒和给自己斟酒叫 B 。

A献 B 酬 C 酢 D 巡36. 中国不同的节日饮不同的酒,饮菊花酒的习俗是在 D 。

A.清明节B.端午节C.七夕节D.重阳节37.“曲水流觞”的典故与 D 有关。

A 霍去病B 阮籍C 阮咸D 王羲之38.甘肃酒泉市的得名与 A 有关。

A 霍去病B 李靖C 张骞D 李陵39.当酒中含有过量的甲醇时,饮用后人体的反应是 D 。

A 头晕B 恶心C 腹痛D 视觉模糊40. 规定了严厉禁酒措施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法典是 B 。

A.《酒诰》 B.《断酒肉文》 C.《北山酒经》 D.《酒谱》41.“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

诸君何为入我裤中?”这是 A 酒后爆的笑料。

A 刘伶B 阮籍C 郑泉 D阮咸42 喝酒后脸红的人是因为体内 B 。

A含高活性乙醇脱氢酶和高活性的乙醛脱氢酶 B 含高活性乙醇脱氢酶、缺少乙醛脱氢酶C含高活性乙醛脱氢酶、缺少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 D 缺少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43.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了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的礼仪,后人称为 CA.觞政B.燕射C.投壶D.射覆44.下列古代酒具不属于饮酒器的是 B 。

A 爵B 盉C 觥 D觯45.根据史料记载茶成为饮品最迟在 D 。

A 春秋战国时期B 秦代C 汉代D 唐朝46. “茶”字到 C 代由“荼”去掉一横,开始普及使用。

A 汉B 秦C 唐D 宋47. “斗茶”是 C 时流行的茶事活动。

A汉 B秦 C唐 D宋48.唐代制茶的方法是 B 。

A 晒干收藏B 蒸青作饼C 制成龙团凤饼D 炒青散茶49. 开辟饮茶的新境界,把饮茶由一种习惯爱好升华为一种修养、一种文化的著作是____B__A.《茶录》B.《茶经》C.《大观茶论》D.《煎茶水记》50.外形扁平光滑、颜色翠绿、叶片肥大的是 ______D_______ 。

A安溪铁观音 B六安瓜片 C信阳毛尖 D西湖龙井51. 具有“蜻蜓头,青蛙腿”的外形特征的是 B 。

A 君山银针B 铁观音C 碧螺春D 西湖龙井52. 冲泡后叶片呈“绿叶红镶边’ 的是 B 。

A 大红袍B 君山银针C 碧螺春D 西湖龙井53.古人饮茶“品水五字法”中可以表征水硬度的是 D 。

A 清B 轻C 甘D 冽E 活54.供欣赏干茶并投入茶壶之用的茶具是 A 。

A 茶海B 茶池C 茶则D 茶盘55.中国的茶文化有了大发展,并向外辐射,形成了亚洲茶文化圈是在 DA.汉代以后B.唐代以后C.宋代以后D.明代以后56.碧螺春冲泡时宜采用 B 。

A 上投法初沸开水B 上投法 80~90℃开水C 中投法初沸开水D 中投法 80~90℃开水57.把茶誉为“原子时代的饮料”的是 C 。

A英国 B韩国 C日本 D印度58.饮茶方法上的煮饮改为冲泡,通常被视为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期,它始于 D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59.茶叶中具有护齿作用的成分是 D 。

A 咖啡碱 B氟 C维生素C D茶多酚60.“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吃七碗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再拿一壶酒来。

”这副对联中“七碗茶”出自 D 的作品。

A 乾隆B 赵佶C 皎然D 卢仝二连线题(20分)1. 将人名与始祖连线杜康彭祖仪狄陆羽伊尹诸葛亮茶祖酿祖食祖2. 将茶归类碧螺春滇红龙井君山银针大红袍潽洱茶铁观音白毫银针红茶黄茶绿茶白茶黑茶乌龙茶三案例分析题(20分)案例: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是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用餐方式方面:在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

而西方人宴客则是以牛、羊、猪排等为主食。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方饮食文化将会相互交融,取长补短。

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最终受益。

(摘自:《中西方文化比较》,海天出版社2009)结合材料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观念与质体表现的差异。

《饮食文化概论》结课答题纸姓名学号成绩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60分)二连线题(20分)1. 将人名与始祖连线杜康彭祖仪狄陆羽伊尹诸葛亮茶祖酿祖食祖2. 将茶归类碧螺春滇红龙井君山银针大红袍潽洱茶铁观音白毫银针红茶黄茶绿茶白茶黑茶乌龙茶后发酵茶发酵茶不发酵茶半发酵茶轻微发酵茶三案例分析题(20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