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拇指法则2.代表性启发法3.可得性启发法4.锚定与调整启发法5.启发式偏差6.赌徒谬误7.有效性幻觉8.关联幻觉9.框定依赖10. 损失厌恶 11.后悔厌恶12.心理账户13.行为金融14.心理学15.个性16.气质17.性格18.行为学19.算法20.启发法21.黑天鹅事件22.禀赋效应23.处置效应24.二问答题1 代表性偏差可能导致哪些错误?2 ?3锚定可导致哪些偏差?4在什么情况下,最有可能导致人们使用启发法?5为什么依靠可得性进行预测可能会导致偏差?67 为什么理性是有限的?8.简述行为金融学发展历程。
三案例分析公司更名会导致价值的增长吗?有个成语叫“人如其名”,说的是一个人的本质往往和他的名字相关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名字会从某种程度上对这个人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使其朝暗示的这个方向演变。
那么,公司的名称是不是对公司的未来预期收益产生影响呢?公司改了名称是否意味着其内在价值发生了变化?20 世纪 90 年代,网络股繁荣的时候,美国股票市场上出现了一个现象:许多公司将公司的名称改为互联网有关的名称。
他们是为了达到“司如其名” 吗?这些公司新的名称为.com(例如 )或者为.net(例如 ),或者在新的名称中加入 Internet 这一词汇(例如 Internet Solutions for Business Inc.)。
有学者(谁?)对1998 年6 月-1999 年8 月间更改名称的 95 个公司更名后市值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他将这些公司按其业务与互联网的相关度分成四类:第一类为更名前后都为纯粹的互联网公司;第二类为更名之前该公司同互联网有一定的关系,更名能更准确地反映这种关系;第三类为公司将业务从与互联网没有关系的业务改为与互联网相关的业务;第四类为在更名前后,公司核心业务都与互联网没有关系。
以更名的时间为第 0 天,那么,更名前后不同时间区间内样本股票的累积超额收益率统计如下:公司更改名称后股票的累积超额收益率(CAR,%)从表中可以发现,更名以后,所有公司的市值都出现了变化。
从总体样本看,无论公司更名前后是否与互联网有关系,更名后公司价值都具有显著为正的累积超额回报,也就是说,这种公司市值的增加具有长久性,其中第一类和第四类公司,即更名前后都与互联网有关或都与互联网无关的情况,更名带来了稳定的价值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类和第三类公司的更名,在更名前后的短期内获得正的超额汇报,而在以后的一定时期内却出现负的超额收益,特别是第二类公司更为明显。
问题:(1)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第二、三类和第一、四类公司的系统性差异?(2)你认为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公司更名后的累积超额收益率的变化?这些引起公司价值变化的因素中是否有理性预期和非理性心理共同的作用?其中的理性预期可能是什么?非理性因素可能是什么?(3)试举出这种认知偏差的其它例子。
一名词解释行为金融信息加工心理学实验经济学金融学态度感情纳什均衡理性人贝叶斯法则同质期望性有限理性同一价格法则二问答题1行为金融与标准金融的具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2行为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3行为经济学具有哪些特点?4传统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是什么?行为金融学如何对其进行了修正?5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6请举例说明人类心理和行为会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并进行。
7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是否与人类的某些心理或行为特征有关系。
谈谈你的看法。
三案例分析证券市场自其诞生以来就是一个震荡不安的地带,从 1929 年的股市大萧条到 70 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机”,再到 1987 年美国的“金融地震”,以及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其规模和影响力不断加强。
每一次的危机周期中,股票市场上的股票指数都经历了一个先节节攀升,进而急剧下滑的曲线。
从 2000 年到 2008 年美国标准普尔指数的季度涨跌幅变化图,我们看到美国股市所经历的剧烈震荡。
在中国刚刚过去的三年里,股票市场也有这样一段疯狂的经历。
以我国 2005 年4 月股权分置改革政策的提出为导火线,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我国股市迎来了又一轮大好牛市。
在经历了数年的萎靡不振之后, 2006 年至2007 年中国股市峰回路转,一路飙升。
尤其是自2007 年年初以来,上证综指从 2700 多点节节攀升,一度突破 6000 点大关。
截止到2007 年11 月22 日,沪深两市账户已新增 5600 万,达到 13500 万户,与 2006 年相比,几乎增加72%。
然而,进入 2007 年11 月份以来,中国股市出现了调整性的下跌,上证综指还一度跌破 5000 点关口。
2008 年股指持续走低,甚至年底已经跌破 2000 点,市值严重缩水。
从 05 年到08 年沪深 300 股指的涨跌幅变化图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以 07 年6 月为转折点前后巨大的反差。
中国股市神话般的“跌宕起伏”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的股市怎么了,股市一路飘红的背后是否隐藏着虚假的繁荣呢,在传统的金融理论无法解释这些现象的情况下,对投资者,包括散户和机构投资者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华尔街的“投资奇才”Bernard Baruch 曾说过:“股票市场波动印证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反应,是数百万人对这些事件将会如何影响他们的未来的认识。
换句话说,最重要的是,股票市场是由人组成的。
”所以,以投资者心理和行为为研究对象的行为金融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的经济学家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国内外金融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问题:从以上的案例,你是否认为金融危机以及股票市场的跌宕起伏是否与投资者的心理及行为有关系?关系大吗?为什么?谈谈你的观点。
第 1 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行为金融: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来分析投资者各种心理特征,并以此来研究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及其对资产定价影响的学科。
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来研究、解释人类认知过程和复杂行为的科学。
实验经济学:在可控的条件下,针对某一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决策者的行为并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
金融学:研究如何确定资产的价值并在不确定环境下进行决策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包括如何获得资本资源、使用资本资源及管理资本资源。
态度:某环境下,对某一相应现象的强烈心理趋向。
感情:指决策者的心理状态。
纳什均衡: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的策略组合,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
理性人:在决策时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并能够对已知信息做出正确的加工处理,对市场做出无偏估计的人。
贝叶斯法则:又被称为贝叶斯定理、贝叶斯规则是概率统计中的应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对有关概率分布的主观判断(即先验概率)进行修正的标准方法。
同质期望性:所有的投资者对资产和未来的经济趋势具有相同的客观评价。
有限理性:人们在认知与判断上存在很多局限性,其活动受到自身的心理活动、个人情绪的影响。
同一价格法则:相同的资产在市场上同时进行交易时必然价格相同。
二问答题1行为金融与标准金融的具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具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针对“处理信息”这个问题时,标准金融学假定投资者能够正确、恰当地使用统计工具,而不依赖于经验法则。
行为金融学却认为交易者依赖启发式处理数据,但由于经验法则是不完善的,所以基于它们所形成的预期带有各种偏差。
(2)在决策问题的形式是否会影响最终决策这个问题上,标准金融学认为投资者不会因形式的不同而干扰其决策,投资者作为理性人将洞察各种不同形式,认识事物本质所在,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但行为金融学认为交易者对风险和收益的理解会受到决策问题构造形式的影响,其决策是依赖于问题的形式的。
相对于标准金融学假定投资者的“框定独立”,现实投资者实际上是“框定依赖”的。
(3)行为金融学认为启发式偏差和框定依赖将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市场不再有效。
相对的,标准金融学则认为市场是有效的,即使是市场中存在少数非理性人,每种证券的价格与基本价值保持一致。
2行为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回报原则。
那些经常给行为主体带来回报的行为比那些不带来回报的行为更可能被主体重复;(2)激励原则。
那些曾诱发了回报行为的外界激励比那些不曾诱发回报行为的外界激励更容易诱发主体的同类行为;(3)强化原则。
行为主体在没有获得对其行为的预期回报,甚至为此遭到惩罚的时候,会被激怒,进而强烈地要求实施能够补偿损失的行为。
相反,如果某类行为给行为主体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回报,或没有带来预期的惩罚,行为主体将更主动地实施同类行为。
3行为经济学具有哪些特点?(1)其出发点是研究一个国家中某个时期的消费者和企业经理人员的行为,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其研究集中在人们的消费、储蓄、投资等行为的决策过程,而不是这些行为所完成的实绩;(3)它更重视人的因素。
研究分析经济活动的心理过程。
4传统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是什么?行为金融学如何对其进行了修正?“理性人”的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投资者在决策时都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二是投资者能够对已知信息做出正确的加工处理,从而对市场做出无偏估计。
行为金融学认为:(1)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投资者会犯错误;(2)在绝大多数时候,市场中理性和有限理性的投资者都是起作用的,而非传统金融理论中的非理性投资者最终将被赶出市场,理性投资者最终决定价格。
5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1)在针对“处理信息”这个问题时,标准金融学假定投资者能够正确、恰当地使用统计工具,而不依赖于经验法则。
行为金融学却认为交易者依赖启发式处理数据;但由于经验法则是不完善的,所以基于它们所形成的预期带有各种偏差。
(2)在决策问题的形式是否会影响最终决策这个问题上,标准金融学认为投资者不会因形式的不同而干扰其决策,投资者作为理性人将洞察各种不同形式,认识事物本质所在,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但行为金融学认为交易者对风险和收益的理解会受到决策问题构造形式的影响,其决策是依赖于问题的形式的。
相对于标准金融学假定投资者的“框定独立”,现实投资者实际上是“框定依赖”的。
(3)行为金融学认为启发式偏差和框定依赖将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市场不再有效。
相对的,标准金融学则认为市场是有效的,即使是市场中存在少数非理性人,每种证券的价格与基本价值保持一致。
6请举例说明人类心理和行为会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投资者都喜欢购买自己本地区公司的股票,认为自己了解的信息比其他投资者多。
实际上,关于上市公司的信息会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本地投资者并不能通过此信息获得超额收益。